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其中静脉溶栓作为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疗效由于个体差异大,统计较为困难,所以本研究旨在构建其溶栓后临床结局预测模型。通过多维度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收集病史、临床指标、影像学及溶栓信息等多维度数据。经数据预处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糖、溶栓时间、梗死体积等关键预测因子,构建 Logistic 回归模型及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等)。利用内部验证(如 k-折叠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及较高的 AUC 值。本模型综合多因素优势明显,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溶栓后结局的预测依据,辅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但存在地域种族局限性、潜在因子未纳入及回顾性研究偏倚等不足,未来需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以推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精准化发展。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结局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妇产科护理及孕期营养干预与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某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0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孕期营养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妇产科护理,对比2组分娩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妇产科护理 孕期营养 孕产妇 妊娠结局 关系
  • 简介:【 摘 要 】 目的: 分析 责任制助产护理对产科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 抽选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 86 例产妇,基于其入科室顺序纳入实验组与普通组( n=43 )。普通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责任制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与母婴结局。 结果: 实验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是 83.72 % ,普通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是 62.79% ,实验组自然分娩率较高( p < 0.05 )。实验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是 6.98% ,普通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是 20.93 % ,差距对照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责任制助产护理可提升产科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预防其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适合产科推广。

  • 标签: 责任制助产护理 产科产妇 分娩方式 母婴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围产期护理模式在产妇母婴分娩中的运用价值。方法:80例初产妇被纳入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对其编号,奇数号40例纳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偶数号40里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围产期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时疼痛分级更低,阴道分娩率更高(均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围产期护理模式有助于缩短产程,降低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提高自然分娩率。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围产期护理 产程 疼痛 自然分娩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围产期护理模式在产妇母婴分娩中的运用价值。方法:80例初产妇被纳入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对其编号,奇数号40例纳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偶数号40里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围产期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时疼痛分级更低,阴道分娩率更高(均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围产期护理模式有助于缩短产程,降低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提高自然分娩率。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围产期护理 产程 疼痛 自然分娩率
  • 简介:摘要:目的:将给予孕12周前亚甲减治疗孕妇与正常孕妇对比,分析其妊娠结局及12月龄子代发育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68例无异常孕期的孕妇为对照组;同时选择同时期被确诊为亚甲减的68例孕妇为观察组,所有孕妇均为初次产检建册,胎龄在12周内的孕妇。其中,观察组接受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对比治疗后该组与常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其12月龄子代发育情况。结果:两组足月小样儿、早产、流产或死胎对比差异很小,无法构成统计学意义。两组代12月龄身高、体重与智能发育商对比结果均无法构成显著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孕早期亚临床早减可能增加早产与早产、流产或死胎的风险,影响新生儿体格与智能发育,但孕早期得到有效的治疗后可以改善上述症状。

  • 标签: 孕12周前 亚甲减 早产 流产 发育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