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MaximumConcentration,CMC)为0.093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mg/L(水温T≤12℃)和1.73mg/L(水温T〉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mg/L、0.6-1.7mg/L和1.7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mg/L和4.4-6.7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mg/L(水温T〉12℃)和4.4mg/L(水温T≤12℃)。
简介:黑河是甘肃省西部干旱区重要的内陆河。以甘肃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对风险概念模型的扩展和修正,构建了黑河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通过GIS技术及相关软件实现了对黑河流域生态风险值的定量评价,并绘制了该地区的生态风险值分布图谱。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的生态风险值为0.51,属于中等风险水平。研究区域的风险值分布以黑河为中心自内向外划分为3个明显的风险层次:低水平风险区域集中在黑河周围,主要的景观类型为耕地,该风险区的风险源以人类活动干扰为主;中等风险区域主要分布着林地、草地两种景观类型,这一风险区域是干旱区绿洲的保护屏障区域,也是绿洲和荒漠的过渡区域,受人类活动干扰及自然侵蚀共同影响;较高风险区域周围分布着沙漠、戈壁,常年受干旱区光热条件的影响,自然侵蚀作用明显。从评价结果来看,构建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反映黑河流域的生态风险水平及其分布。
简介: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物理亚模型为一维POM模式(PrincetonOceanModel),基于文献结果对垂直混合系数Kh和Km进行了调整;生态亚模型为ERSEM模式(EuropeanRegionalSeaEcosystemModel),主要考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底栖碎屑和营养盐(氮、磷、硅)等状态变量。模拟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出现一年双峰的态势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现象,春、秋季水华期间,表层叶绿素峰值分别为3.25mg/m^3和0.71mg/m^3。浮游动物和细菌在春季水华后表层出现峰值,分别为143.6mgC/m^3和23.55mgC/m^3。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均在5—11月呈现表层浓度低、底层浓度高的分布。通过计算碳通量可以看出,在春、夏季,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分别为58.944gC·m^-2·quarter^-1和68.276gC·m^-2·quarter^-1,高于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在冬季,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超过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浮游动物在冬季主要摄食细菌,占71%;春、夏季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可达67.5%。浮游植物对碳的释放主要是以DOC的形式,约占90%。
简介:为了评判河蟹生态养殖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2004年4—11月对河蟹生态养殖池塘的水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监测。水源区的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表明水源区水质主要是富营养化和轻微的有机污染。在池塘生态养殖区中,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和总磷。生态养殖区水质虽有超标,但超标幅度明显低于水源区。调查同时发现,河蟹生态养殖区因栽有大量的水草,对氮磷的吸收比较充分,故生态养殖区的氮磷在养殖周期中的变化较水源区要小得多,叶绿素A的动态变化也证明了水草的生态意义。总体而言,生态养殖区的水质要明显优于水源区,基本上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3级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河蟹生态养殖不会对外界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简介:根据邵新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按照概率积分法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预测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和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结果表明,邵新煤矿西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6.498mm/m,曲率k=0.006×10^-3~1.081×1013m^-1,水平变形ε=0.729~15.183mm/m;东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2.473mm/m,曲率k=0.006×10^-3~1.011×10^-3m^-1,水平变形ε=0.729~12.878mm/m;冒落带高度为3.118-3.274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8.76~20.91m。受深部煤层采动的影响,矿山开采后地面建筑物破坏等级为Ⅰ-Ⅳ级,结构处理为简单维修-大修;受近距离煤层采动的影响,K21煤层露头线2侧附近居民建筑破坏等级可能达到Ⅳ级,结构处理为大修。导水裂隙带最高达到K21煤层以上19.27m,花石水库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hx),矿井开采不会导致水库漏失,但会列须家河组第2段T3xj^2、第4段T3xj^4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产生疏降作用。煤矿开采会导致邵新煤矿采空区内煤层浅部坡耕地出现细小地裂缝,但不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简介:了解生态城市内涵,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于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大熵-投影寻踪模型,选取典型指标,基于Matlab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最佳投影方向,使用该方法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综合指数2005年得分0.440,2010年得分1.082,2015年得分1.855。可见其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仍没有达到国际先进生态城市建设标准。由于该方法降低了评估体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评估结果的精度和区分度较高。
简介:为研究湘江长沙段洲滩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土壤中重金属(Cu、Cd、Pb、Zn)的质量比,应用BCR三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u、Cd、Pb和Z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36.40mg/kg、12.87mg/kg、164.41mg/kg和431.21mg/kg,土壤Cd、Zn污染严重,污染水平超过II级土壤水平。土壤中各重金属均以极高比例的可提取态存在,因而重金属在土壤中不稳定,Cd、Zn弱酸提取态质量比较高,容易释放,具有较强的潜在环境危害。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递减趋势为Cd、Pb、Cu、Zn,Cd为极强生态风险元素,Cu、Pb、Zn为轻微生态风险元素。研究区域所有采样点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MRI均高于1200,属于极强生态风险级别。4种重金属中,Cd的平均风险贡献率为98.21%,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因此,Cd污染应引起环境部门的高度重视。
简介:研究钼矿尾矿区周边菜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选取20个钼矿尾矿区周边受污染菜地的土壤样本,用HNO3-HF-HClO4处理后,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土壤样品中Mo、Pb、As、Hg、Cr、Cd、Zn、Cu、Ni的全量并分析其存在形态,进行生态风险预警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为残余态〉有机结合态〉氧化结合态〉酸可提取态(Ph、Zn氧化结合态〉有机结合态,Hg有机结合态=酸可提取态〉氧化结合态);菜地土壤的生态风险指数IER=80.62,其预警类型为重警;主要重金属污染为Cd、Hg、Cr污染并伴有Zn、Ni、Cu污染;Hg的酸可提取态所占比例较大,可能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重金属污染可能来自尾矿石中重金属的释放,并与污灌及化学农药的使用有一定关系。研究为清除或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和改良已污染土壤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为了客观反映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采用类比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施工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干扰、地下水环境扰动和运营期的缓解地面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益。本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88.5hm^2;节约能耗3.6万T/a;营运初期减少汽车尾气CO、THC和NOx排放量分别为118.7T/a、20.2T/a和8.3T/a;在不考虑交通量增长的情况下,由西安市城市轨道2号线吸引地面交通将使道路交通噪声贡献量减少1-3dB(A)。工程建设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较小,工程影响区地下水的潜水位变幅为0-1.75m。施工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且可以通过施工管理将影响减少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