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分析无搏动性耳鸣(PT)人群乙状窦憩室(S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头颈部CT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单侧SSD受检者,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27~76(61±10)岁;左侧15例,右侧27例。按照1∶2比例纳入性别、年龄、侧别匹配的84例无SSD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9~84(61±12)岁。分别评估乙状窦周骨壁裂缺、静脉回流优势、横窦狭窄、颈静脉球窝高位、粗大导静脉、乳突气化程度(Ⅰ~Ⅳ级)、空蝶鞍情况。比较以上因素组间发生率差异并分析SSD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SSD组与对照组中,乙状窦周骨壁裂缺[66.7%(28/42)比19.0%(16/84)]、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26.2%(11/42)比4.8%(4/84)]、空蝶鞍[19.0%(8/42)比7.1%(6/84)]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SD组乳突气化程度整体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乙状窦周骨壁裂缺(P<0.01,OR=6.794,95%CI:2.530~18.245),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P=0.001,OR=13.293,95%CI:2.841~62.194),乳突区气化程度(P<0.01,OR=0.289,95%CI:0.156~0.536)与SSD形成独立相关。结论同侧静脉回流优势并横窦狭窄、乙状窦周骨壁裂缺、乳突区气化不良可能是SSD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简介:中图分类号R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方法和Rutkow方法)在腹股沟疝的术后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接收的10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观察组使用平片修复法(Lichtenstein方法),对照组则使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术中的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的排气时间以及复发率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住院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是10.0%,而对照组的术后复发率则为38.0%,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与Rutkow方法相比,Lichtenstein方法在治疗腹股沟疝方面,有着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且术后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