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通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OES ) 和银盐法(D D C —A g)对食品磷酸砷含量检测进行比较。结果为ICP法、银盐法加标回收率为分别为99.25%、94.25%,相对标准偏差 (R S D ) 分别为0.47%-2.06%、0.54%-3.00%,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无较大差异,但ICP法在准确度和精密度方面更好,是一种较好的砷分析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9个长寿地区老年人尿砷水平与贫血的关系。方法以2017—2018年参与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的1 896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等资料,通过体格检查测定身高、体重、血压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后分别检测血红蛋白(Hb)、血糖、血脂、血浆维生素B12和尿砷等指标。将尿砷水平(μg/g 肌酐)按四分位数分为Q1(<18.7)、Q2(18.7~34.5)、Q3(34.6~69.5)和Q4(≥69.6)等不同尿砷水平,分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砷水平与贫血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M(Q1,Q3)]为83(74,92)岁,其中女性952名(50.21%),Hb含量[M(Q1,Q3)]为135(124,147)g/L,贫血患病率为24.89%(472例),尿砷水平几何均数和[M(Q1,Q3)]分别为37.5和34.6(18.7,69.6)μg/g肌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教育水平、吸烟、饮酒情况、居住地、经济水平、民族、维生素B12缺乏情况、水产品和肉类食用频率、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情况等因素后,尿砷水平与贫血均呈正向关联[以Q1组为参照,Q2、Q3和Q4组的OR(95%CI)分别为1.73(1.20~2.50)、2.08(1.43~3.02)和1.52(1.02~2.28)]。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砷水平与贫血存在非线性关联(P<0.001)。亚组分析显示:慢性病患病情况与尿砷水平具有负相乘交互作用[OR(95%CI):0.55(0.30~0.99)],未发现年龄、性别、居住地、吸烟和饮酒情况等与尿砷水平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均P>0.05)。未患慢性病、男性、乡村居住、吸烟和饮酒对象的尿砷水平与贫血呈正向关联[OR(95%CI)值分别为3.62(1.30~10.06)、2.46(1.34~4.52)、1.70(1.03~2.80)、2.21(1.01~4.82)和2.79(1.23~6.33)]。结论中国9个长寿地区老年人尿砷水平与贫血呈正向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联合蒽环类药物三药诱导方案与ATRA+ATO双诱导方案对成人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并治疗的成人非高危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三药组及双药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诱导期间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输血情况等,并分析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早期死亡率及预后。结果共纳入164例患者,其中男86例、女78例;年龄的M(Q1,Q3)为41(18,70)岁;其中三药组75例、双药组89例。三药组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白细胞(WBC)计数分别为(9.49±6.10)×109/L、(5.43±3.97)×109/L,双药组为(15.17±17.06)×109/L、(13.37±12.5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三药组WBC峰值低于双药组[13.8(6.3,89.7)×109/L比19.2(3.8,112.8)×109/L,P=0.019]。诱导治疗第7天,三药组患者血小板(PLT)计数低于双药组[27(11,147)×109/L比45(8,183)×109/L,P=0.014];但第14、21、28天两组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输注PLT的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两组仅有极少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 s和(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 s,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药组患者诱导分化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双药组(2.7%比12.4%,P=0.022);早期死亡率虽低于双药组(1.3%比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完全缓解率、遗传学缓解率、分子学缓解率、复发率、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成人非高危APL患者,三药诱导方案可降低WBC计数和峰值,减少诱导分化综合征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