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如何在新的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哲学?这是当今马克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的口号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哲学的传统阐释路线,沿着“物、价值、时间和自由”的经济哲学路径,重新诠释马克哲学,对马克哲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构想。那么,“重新理解马克”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马克”的目的是什么?“重新理解马克”的关键问题何在?经过“重新理解”的“马克”以何种新形象示人?被“重新理解”的“马克”是否符合马克的原意?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本文试图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哲学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阐发个人的看法。

  • 标签: 重新理解马克思 俞吾金视阈 马克思哲学
  • 简介:如果我们把哲学的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的马克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的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的现代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的,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的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的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的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的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的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 德国哲学 生活认识 理论认识
  • 简介:马克的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人对于人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的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的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的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的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在对于权力关系的“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的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的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资本的批判。

  • 标签: 社会权力 权利 资本
  • 简介:马克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不仅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的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的哲学观,才有可能把握马克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哲学观 批判精神 恩格斯 列宁 西方哲学
  • 简介:在90年代以来的马克主义哲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旨在推进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旨在澄明马克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与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则旨在表明,马克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究竟如何展开,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 标签: 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 简介: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的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的思维方式,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的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的“人”作为理论观照的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的转移,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观,马克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出发,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学 本体论 传统哲学 唯物主义
  • 简介:要搞好高校马克主义哲学课程的教改;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必须从马克主义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生的文化结构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即以“史”带论,处理好哲学与历史、文学的关系;以“比”带论,处理好马克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关系;以“人”带论,处理好马克主义哲学与人文性的关系;以“实”带论,处理好哲学与中国当代现实的关系;以“新”带论,处理好哲学与批判性的关系。真正把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摆脱哲学教学的困境,达到形而上升华的目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历史 文学 西方哲学
  • 简介:贯穿于马克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 标签: 实践哲学 哲学的实现 元批判 技术的批判理论
  • 简介:马克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的"世界历史"视界,马克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的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的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的。

  • 标签: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
  • 简介:朱蔷薇(以下简称“朱”):王老师,在马克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是,我注意到,近年来您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大相径庭的阐释方式——马克哲学的近康德阐释,您的这一提法似乎有点逆潮流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要为马克哲学开辟一条新的阐释路径呢?是为了反对黑格尔主义的阐释传统吗?

  • 标签: 黑格尔哲学 王南湜 黑格尔主义 哲学教科书 阐释方式 实践理性
  • 简介:传统上,马克和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理念论的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的学说,把马克和恩格斯的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对特定历史—社会中的众多思想进行选择的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康德-黑格尔 思想的本源性 思想选择机制
  • 简介:人类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21世纪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给予了最大关注,特别是对如何构建新世纪马克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处理“中、西、马”三大哲学流的关系,以及马克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生长点的问题,阐发了众多很有新意的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的综述,对21世纪马克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建构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态 研究综述 21世纪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 简介: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主义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笔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的鼓励与支持。

  • 标签: 20世纪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陶德麟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批判之类的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的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的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的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福柯在其权力与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用他的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的“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的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通过运用与“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在马克的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的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的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的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的影响下,有关技术的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的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的纯理论理解作出的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的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的伦理"和"伦理的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性建构"为"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的必然性,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的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和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的"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中的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的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的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说目前哲学在青年那里不受欢迎,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那么问题主要是哲学不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哲学自身的问题在于它由反思的批判活动逐渐蜕变为单纯的知识记忆,从而使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进行哲学教育改革,就应该提倡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

  • 标签: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哲学话语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
  • 简介: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的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者的基础上的,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是对他者的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的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的他者的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的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的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的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的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的主体。在当代,最重要的不是对主体的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的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主体 解构 他者 困境 马克思
  • 简介:张一兵教授在国外马克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是:西方马克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是本真的马克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的马克主义派生出后马克主义、后现代的马克主义和新马克主义三种思潮。这一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一定的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变化,西方马克主义传统的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的马克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马克主义”、“现代性的马克主义”与“后现代性的马克主义”。在这里.区分的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本真马克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一性的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主义的现代性辩证法的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