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简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以《1.关于费尔巴哈》为标题,匆匆写成的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理论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批判了唯心主义、特别是旧唯物主义,明确提出'‘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新的实践观;第二部分运用新的实践观在批判分析中阐述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中的重大问题。包括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哲学的功能等基本原则等;第三部分论述了新唯物主义的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代表资产阶级的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巨大作用,只是这样或那样去解释世界;代表无产阶级的新唯物主义则以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世界'为使命。三个部分构建起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框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科学阐述的关于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介: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革命”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世界革命”理论有所创造和发展:一是认为世界革命包括一国革命,以一国革命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二是认为十月革命后进入了革命的第三时期,也就是世界革命时期,因此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三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已经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转移到了苏联。其逻辑起点是“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和前提”,“保卫苏联”则成了其世界革命观的逻辑结果。以此为基础的世界革命理论既有扶持东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因将苏联利益与世界革命整体利益等同起来而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与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损失。
简介: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党和国家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发布为标志,实践着“两个基本方略”,即以加强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略”和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方略”。前者是应对知识化的全球竞争新挑战的科学抉择,后者是追求发展的知识化与人民化相统一的科学抉择。两个基本方略的统一,蕴涵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的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