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于形容“现实的个人”的“现实性”,与感性、经验、个体、具体、受时间限定等意义内在相关,或含有“有生命的”“历史的”“单独的”及“肉体的”之意义。主要指一种受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性质。受施蒂纳的影响和刺激,马克思恩格斯曾突出强调个体性的现实性意义,但同时他们也强烈意识到个体性所具有的现实性的有限性,强调阶级甚至仍然坚持“类”的现实性意义,在个体性与普遍性,经验性与本质性之间维持一种张力,而绝没有导向仅仅在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初被中国学者大力弘扬的个体性之中寻求现实性。另外,虽不是强调的重点,但自然性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性观念的重要内涵,而实践活动的创造性才是整合、提升实存性与本质性之统一的最重要的“现实性”含义之所在。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学亟待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及知识生产,建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对个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尝试,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实例。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载体和归宿。个人思想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目标的直接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自然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人为个人”。要思想,既是人的内在动机又是内在机理。个人思想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实场所,思想实践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需要注意的是,“人为个人”中的“人为”是个人之为与社会之为的协同,个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个人。遵循个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统一规律开展积极的思想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情趣和富于意义的关键所在。
简介:不同于以往的见解,马克思通常将资本主义以后的新社会称为“联合体”(Association),并且在资本主义自身中发现了它的萌芽。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联合体”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又是怎样孕育了“联合体”的要素。本文首先从基础理论层面论述了联合体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联合体社会的“主体”不是“资本”或“国家权力”等外在力量,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和生产者”。另外,联合体本质上是以相互主体地、能动地、有意识地联合在一起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这才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怎样产生了联合体的要素(主体及物质条件),马克思又是怎样理解的?本文从此问题出发,并试图阐明这一问题的基本点。
简介: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有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论述,完整构建起社会主义“共享”理论体系,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期和远期发展走向。作为远景目标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高度生产性、直接社会性与普遍可分享性的高度统一。而当今物联网经济正在逐步构建起的“分享主义平台”,初步呈现出这种有机统一的可能性.并正成为市场、政府之外当代社会有机体的第三构成元素。促进“分享主义平台”碎片化的“联合”向“自由人联合体”转化,可以在“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统一中,不断推进“渐进共享”的进程.使“生产性”与“可分享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升,进而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并在全球价值和道义制高点上,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