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以“三大规律”为理论指导,以破解新时代新矛盾为现实依据,以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农业集体化经验教训为借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三个维度阐明了实现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怎样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以战略思维谋全局、辩证思维显智慧、底线思维定原则,科学谋划和部署乡村振兴,使这一战略具备了鲜明的理论特色。

  • 标签: 习近平 乡村振兴战略 内在逻辑
  •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城乡发展规律破解二元格局的重要抓手,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思路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是生态立本、改革引领、文化传承、创新驱动和理性发展。其主要路径是“一建二改五振”:“一建”是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构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二改”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和乡村治理改革,构筑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基本保障;“五振”是实施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构筑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核心灵魂、关键力量、绿色支撑和坚强堡垒。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 简介: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是维系乡情、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精神纽带,蕴含丰富的乡村治理智慧与经验,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乡村治理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路径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性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的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
  • 简介: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来看,重庆经验与模式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实践本地化;是中国共产党前60年的优良传统与后30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倡导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宗旨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来看,重庆经济建设以民生共富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民主高效为导向,文化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社会建设以平安和谐为导向。生态建设以森林低碳为导向。它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案例和示范。

  • 标签: 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中国化 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庆经验与模式
  • 简介:广安市武胜县,位于川渝结合部,嘉陵江中下游,辖31个乡镇,幅员面积966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武胜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大县、生猪生产百强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县。

  • 标签: 农业农村现代化 武胜县 振兴战略 乡村 嘉陵江中下游 农业产业发展
  • 简介:在中国农村现实社会中,“以农养政”是乡村社会“政府本位”和乡镇“汲取”体制的最深层次的基础,现行乡镇体制和乡村社会弊端的根源就是乡村社会的政府权力过剩,导致历次乡镇机构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展开,“农不养政”的时代开始了;这为乡镇体制改革和乡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契机,为实现乡镇体制和乡村社会由“政府本位”向“民间本位”转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 标签: 乡村社会 体制改革 政府本位 民间本位 乡镇体制 政府权力
  • 简介:为了迎接建国50周年,生动形象地展示建国以来四川、重庆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重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全面地展现巴蜀五千年璀璨文明,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领导同志指示,在征得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

  • 标签: 巴蜀文化 编辑出版 建国50周年 四川省 文化典籍 重庆直辖市
  •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脉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逻辑,即1978~1984年以调整农业经营机制为核心,1985~2005年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路径,2006-2012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观照密不可分。立足于历史和现实,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进入了新境界,党的“三农”政策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实践提升到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的新高度。

  • 标签: 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 简介:2018年3月17日至18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主办,中共汉源县委、汉源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山区县乡村振兴学术峰会”在汉源召开。四川省第十届政协副主席解洪出席峰会并讲话。来自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委农工委、四川省发改委的50多名“三农”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山区县 峰会 乡村 学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简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在于乡村有效治理,而有序的农民政治参与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参与能力较弱、目的功利性较强、非制度化现象较严重和成本较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有效治理,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当前,需要采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农民政治参与成本,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展农民政治文化、开创乡村文化新局面等措施来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的质量,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西部贫困地区 农民政治参与 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