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改变世界"是指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社会历史活动。由于不想、想不到和做不到,这一活动在马克思以前哲学家视野里是不可能存在;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主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由于自然科学长足发展所预示科学世界观形成,大工业发展所预示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作为大工业主体工人阶级要求,以及这种趋势和要求正确反映前期理论准备,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然而,真正地现实地"改变世界",有一个理论和认识上由抽象向理性,具体、历史发展中理论向实践和实践进程中跨越相完善转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以清醒头脑理解和实践"改变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可能性 现实性
  • 简介:论文就鲁迅思想、艺术现实可能进行探讨。对新时期以来围绕鲁迅争论作综合评论。从现实和历史比较对照中,对于鲁迅关于文艺现代化、民族化、人主体性、科学主义、现代和自由主义等方面的论述作了梳理和阐释。

  • 标签: 现实可能性 人的主体性 科学主义 现代性 自由主义
  • 简介:在文化间研究中,我们与其要了解他者文化,毋宁说要革新我们自己文化观念,并面临建立新概念语汇需要,使我们能够表达文化之间差异。在回避普遍方法跨文化研究环境中,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分享经验首先是美学经验可能吗?是否有普遍形式美的经验?是由于超个体意识呢,还是由于我们大脑结构,我们才有可能分享经验?我们经验中普遍性问题是无法避免吗?

  • 标签: 跨文化性 文化间性 美学经验 普遍性
  • 简介:对市民社会讨论是哈贝马斯理论创构中重要内容。这一理论内容历史地位虽然被罗威廉等学者们加以确认并放大,但其粘连上问题使之疑窦丛生,理论局限性由此而暴露出来。首先,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概念由于过度强调市民社会统一结构而否认了现代市民社会差异性结构存在。其次,哈贝马斯由于过度强调市民社会之自为逻辑而人为地隔离了市民社会与真实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边界。再次,哈贝马斯通过话语民主种种理论预设而使市民社会仅仅抽象为实际上并不存在道德观念"虚空"。最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概念延伸出"世界市民社会",用西方普适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逻辑颠覆了市民社会应有的结构。

  • 标签: 不可能性 哈贝马斯 市民社会 公共领域 交往理性
  • 简介: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一个极其重要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主体性存在,使人类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 标签: 生态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全球化
  • 简介:我们从不否认启蒙运动伟大功绩,然而在全球化今天,启蒙之后世界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显示出了启蒙运动中所蕴含价值观念局限。其内在根源在于:其一,启蒙精神自身蕴含着欧洲文明危机种子,在今天已经展现出来。其二,“时空压缩”与“网络社会”出现,造就了超越地域与国家限制金球化经济。因此,以现代观念与原则去面对全球化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滞后。实际上,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新文明”已经开始萌芽。对此,马克思指出,这将是在经济社会形态终结之后,有别于技术文明文明形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进一步说明,新文明应以“互存共生为原则,构建以人、自然、技术、文化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另一种全球化。

  • 标签: 新文明 启蒙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 简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我们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历史目标,我们必须具备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和文化承命意识这三种意识。文化使命意识是对于时代所赋予我们复兴中华文化历史使命自觉;文化生命意识是对于中华民族理想性文化在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仍然能够通过"反本开新"而重获生命力理性信念;文化承命意识则是以一种正视文化冲突之现状坚韧刚毅之心态,对于民族文化命运承接和担当意识。

  • 标签: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文化使命意识 文化生命意识 文化承命意识
  • 简介:<正>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主线要弄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线,必须先了解我国当前经济非均衡性质。经济均衡与否虽然以市场完善程度和价格灵活程度为前提,但更为基本前提则是企业充分活力存在与否。可以把经济非均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非均衡与第二类非均衡。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尽管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由于资源供给方面的限制、社会利益集团干扰或其它因素

  • 标签: 经济体制改革 股份企业 国有资产 股份制企业 企业固定资产 企业集团
  • 简介:在朗西埃思想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影响几乎是决定性。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一种充满张力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结构主义式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革命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一个'反向'起点,或者是'结构'开端。

  • 标签: 朗西埃 阿尔都塞 《“批判”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 影响
  • 简介:主要由于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理论原初语境限制,以及与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伴随知识理性主义主导,长期以来,生产力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根源性问题被遗忘和遮蔽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研究表明,原始文化从劳动中产生并与劳动结合,起着独特且不可缺少生产力功能,是从自然生产力向人类劳动生产力转变和跃升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从而开辟了人类劳动生产力道路,为其历史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原始文化,就不能体现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根本区别,也就不会产生人类特有的劳动生产力。对此,我们应以更开放、包容心态,以文化与历史相结合博大视野推进生产力基本问题深入研究。

  • 标签: 生产力 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哲学 原始文化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萌芽,但这时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这就肯定了艺术阶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本文旨在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提供一种可能思路,这种思路来自伽达默尔思想启发。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至少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现象学,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基础和核心内容。

  • 标签: 解释学 马克思主义 伽达默尔 辩证法 现象学
  • 简介:现实,即现实形而上学抽象。黑格尔哲学隐藏了现实秘密,它把现实指认为抽象意识和理性思辨抽象形式。现代形而上学,以资本逻辑为轴心,把现实描述为合乎资本逻辑客观、规律和目的活动过程,从而它把现实当成资本抽象和资本生产抽象形式。而现代形而上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思想事业主要病症。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生产前提,它使思想真正把捉住了现实。

  • 标签: 现实性 现代性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中国崛起作出了截然不同解释,同时也对中国崛起中遭遇矛盾提出了不同解决方案。面对中国继续崛起所面临收入分配不平等等结构矛盾,新自由主义开出了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化药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引导。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含一系列特点,使其成为分析中国崛起良好理论框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中国崛起 社会主义
  • 简介:<正>一、从解构主义角度看现代异延"现代",按杰姆逊说法,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现代神话》),现代"既不是哲学概念,也不是别的概念,它是一种叙事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放弃对现代进行概念陈述徒劳努力"(《对现代重新思考》)。虽然他并未言及"现代"与解构主义关系,但"现代"一词对于时代、民族、国家、政权、文化、学说、事件依附,从而表征众多不同含义特点,使它自身充分地享有了德里达式差异性和延缓,成为一个无中心意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文化现代性 异延 叙事类型 杰姆逊 解构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观念和马克思、恩格斯"感性活动"观念比较和分析,指出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缺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感性活动"对它扬弃与超越。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维护了唯物主义权威.但仅凭"感性直观"还不能确定感性实在,人类感性活动结果,只能与人现实历史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理解。正是在阐明"感性活动"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概念,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基础。

  • 标签: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实践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转型,又面临着新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转变,理论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解答模式: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表述,与整个社会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一崭新科学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党中央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得出重要结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拓展和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执政合法和领导科学。从历史必然上看,伴随人类文明转型必然出现权力核心,后发国家正反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文明转型必须依靠权力核心强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实践证明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从执政合法上看,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选择给与了党深厚执政合法基础。从领导科学上看,中国共产党用科学指导思想,深厚贤能政治,独特政党制度,独创协商民主以及不断完善纠错机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人民呼声和时代要求。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必然、合法与科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是不容置辩科学结论,也是历史、人民和时代赋予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 标签: 党的领导 历史必然性 执政合法性 领导科学性
  • 简介:毛泽东"又红又专"思想蕴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面探索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阶段,提出于整风反右运动后,适用对象是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群体中最重要干部与知识分子目标要求。毛泽东反复倡导革命干部要努力于专,增强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专业知识知识分子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正确世界观,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对新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对"又红又专"思想在具体理解和贯彻中出现过"左"偏差,现在已被反映时代要求表述所替代,但"红"与"专"目标要求并不过时,在新形势下仍然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