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学术界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分析大多秉持"内生主义"的视角,认为公民身份是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实践、精神文化或者军事制度的结果。韦伯以双重论证的方式探讨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认为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共和国。城市自治权的获得、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市民武装的建立是现代公民身份兴起的结构条件。东方社会在历史上尽管存在大型而繁华的城市,但它们大多建立在帝王武装的基础之上,笼罩在巫术、氏族、种族等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无法孕育出以独立、平等、参与等为特征的市民集团。韦伯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论述表明了公民身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形态,同时反映出东方主义的弦外之音。

  • 标签: 公民身份 韦伯 市民 西方 东方
  • 简介:各种现代性问题本质上根源于社会不和谐。西方社会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应对现代困境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现代难题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和西方的应对理论相比,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性
  • 简介: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前者是自为的,而后者则是自在的。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忽略的,那就是社会发展的自为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就是说,社会发展的自为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量”的差别

  • 标签: 自为性 自在 差别性 事实 自然界 本质
  • 简介:《论音乐的社会情境》是阿多诺早期最为重要的音乐社会学文本之一,该文浓缩了后来音乐社会学的诸多观念。阿多诺在该文中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始,高度概括了音乐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基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他划分了音乐家的四种类型,并分析了音乐的再生产与消费问题。

  • 标签: 生产 再生产 消费 中介 政治经济学
  • 简介:战后英国成人教育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威廉斯、霍伽特和汤普森都曾长期任教于英国成人教育,并在从事成人教育期间相继推出了公认的文化研究奠基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流形的文化现象,这种方法后来成为了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成人教育 文化研究 跨学科 政治
  • 简介:乔治·鲁德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社会史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8—19世纪欧洲历史,尤其关注英法两国的群众骚乱、反叛和革命。鲁德对社会史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着重考察了骚乱、反叛和革命参与者本身,分析了他们的构成、行为和动机或意识形态。作为"下层史"的倡导者,鲁德强调从受压迫者视角进行历史研究。他对底层群众的细致探究和剖析,丰富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社会史。

  • 标签: 乔治·鲁德 群众 身份 意识形态 下层史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在人类历史中,任何一种所有制在它所蕴涵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以前,都还有存在的必然和空间。故在197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现状决定了我国的所有制格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一度被消除的外资经济、个体经济又活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发展迅速,由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成分上升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导致了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变化。正如江泽民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讲话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并且称之为“新的社会阶层”。

  • 标签: 新的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构成 入党 中国共产党 民主 江泽民
  • 简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不断验证和修正的过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验证其科学化程度的内在依据。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一个自我统一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发展中达成的一种状态,可体现为认知、情感、意识三个层次。要验证和衡量党员身份自我认同的情况如何,就要立足这三个层次,构建出一整套评价标准体系。在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统计学等手段,对定性指标采取赋值的方法,实现考评从定性向定量转化。

  • 标签: 党的建设 科学化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
  • 简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法治社会是执政党和政府统筹社会领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建设是在与国家建设的联动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的,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进行的持续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过程。社会治理主要从制度层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认为社会建设必须要在社会领域构建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一元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互动式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法治社会建设是关乎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人治取向还是法治取向的关键问题,也是破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 法治社会 国家与社会
  • 简介: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十大表现和十大矛盾现象的分析,论述了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的相对;论述了社会公平的评价标准及构建和谐社会格局的理性标准、和谐社会保障的价值标准、和谐社会基础的协调标准、和谐社会机制的平衡标准、和谐社会能力的实用标准、和谐社会环境的评判标准等问题,以求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 标签: 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 评价标准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一脉相承的继承。表现为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脉,承党的理论创新哲学基础之脉,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之脉,承探索“三大规律”之脉。与时俱进的创新,即创造性地以理论上的新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以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创造性地在行动纲领层面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引领未来的时代,这一思想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入系统回答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中提出来的,必将予“四个伟大”历史进程有力引领。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继承性 创新性 时代性
  • 简介: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进程。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还应表现为文化的繁荣,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人们所向往和期盼的。因此,要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用先进文化武装党;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全方位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列宁的文化战略主张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列宁 文化战略 文化自觉
  • 简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扬弃了“拉美”发展理论的弊端,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先哲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出“和谐”思想,传统“大同”社会就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实践层面的集中反映。而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传统“大同”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的层次、所秉承的核心、社会运行保障制度等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

  • 标签: 大同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差异性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世界潮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和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和现实的可能、可行

  • 标签: 社会主义 和谐 理念 笔谈 历史必然性 执政地位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问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否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果某个事物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对主体的生存发展有积极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

  • 标签: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 邓小平 实践 主体需要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本文认为,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即“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是在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挑战,尤其是在将社会网络分析的观点和技术运用于经济生活的研究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虽然格兰诺雏特发现可能将这类研究纳入经济社会学的范畴,并且极力为这类新研究寻求其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但是其借用并发挥的社会“嵌入”观念及其延展的社会结构视角和网络分析,仍然包含了束缚其“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若干严重限制。

  • 标签: 经济生活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帝国主义 发展 挑战 方法论基础
  • 简介: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最重大最有影响的历史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和世界意义,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中,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成果中,为世界文明发展、人类共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文明 普遍性 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