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按照通常流行的观点,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水岭。实际上能否科学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分水岭。

  • 标签: 哲学基本问题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 意义 分水岭 唯心主义
  • 简介:政治哲学这一概念的流行仅仅才半个世纪,而政治哲学理论却已有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了。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到罗尔斯的《正义论》,有汗牛充栋的政治哲学著作。政治哲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根源于政治科学主义。“20世纪初,政治学追随自然科学,强调归纳、、比较、实验、数量化和形式化的研究取向,政治学领域中的科学主义不断发展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到20世纪中期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盛行而达到顶峰。”行为主义要求政治学的研究祛除价值判断,采取不偏不倚的方法去研究,行为主义学

  • 标签: 行为主义政治学 政治哲学思想 政治科学 《政治学》 罗尔斯 邓小平
  • 简介:列宁对苏俄农村建设问题有着切身的体认和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蕴涵丰富的农村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的逻辑蕴涵可概括为“四论”,即农村建设之战略价值论、农村建设之总体布局论、农村建设之基本动力论、农村建设之外在保障论。此“四论”科学阐释了“因何建设、建设什么、何以建设”等关于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列宁的农村建设理论,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予以认识和评价。

  • 标签: 列宁 农村建设 逻辑蕴涵 农民
  • 简介:一般意义上的党际交流就是指不同国家政党之间开展的交往活动,包括访问、参会、互致信函等多种形式。作为国际政治主体的一种动态行为,它体现了政党之间互动的出发点、内容、过程及结果。党际交流不同于政党外交。政党外交是主权国家政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间关系而展开的对外交往活动。党际交流的外延要比政党外交大得多。党际交流泛指一国政党与他国政党进行的一切形式的往来活动,交往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关系,交往对象可以包含他国非法政党,交往方式不受外交礼仪、外交原则限制。

  • 标签: 党际交流 建国前 政党外交 经验 中共 交往活动
  • 简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社会转变理论,列宁关于革命阶段理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理论和新经济政策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们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产生的逻辑起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还借鉴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基础。

  • 标签: 新民主主义社会 逻辑起点 理论基础
  • 简介:毛泽东在建国曾经有过五次出国机会,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最终都没有能够实现,非常可惜。如青年时期的二次留学机会放弃或落空,1929年主动求去苏联学习及休养未成行,1934年拟被送去苏联治病未被同意,解放战争时期访问苏联的计划被多次推迟。

  • 标签: 建国前 毛泽东 出国机会
  • 简介: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的多党合作思想已较为丰富。在抗日战争时期,围绕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对多党合作进行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积极探索,并集中体现在他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实践和理论思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他提出要让非党人士有职有权,打造多党合作平台,团结各民主党派完成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关心和保护党外人士,明确了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进一步完善,他强调坚持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矛盾,维护党外人士的利益;复出后,他又积极推进多党合作方面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统一战线,积极发挥政协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的多党合作思想,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多党合作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展现出多党合作必须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基本经验。

  • 标签: 改革开放前 邓小平 多党合作
  • 简介: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工业化为动力、科学技术发展为先导和纽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空间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与变迁过程。所谓政党现代化,即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指导理论、队伍素质、组织结构、

  • 标签: 现代化理论 形成动因 执政党 中国 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
  • 简介: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向造诣很高,而且对文学也有专精的研究。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在遵循中国文化提出独特的文学文化逻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文章着重梳理并发掘唐君毅的文学思想,揭示其隐含在文学文化观里面的系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理论创设。同时,就唐君毅独具个性的学术探讨,阐释其文学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中西比较视野融摄古今文学理论精髓,将文学文化逻辑模型应用于对文学本性、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结构与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于中国文学实际的理论创说。

  • 标签: 唐君毅 文学 文化 生命情志 价值境界
  • 简介:'群众领袖'习仲勋领导创建的南苏维埃政权,开创了陕甘苏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先河,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习仲勋在南苏维埃时期以发展群众生产、改善群众生活的工作目标,以团结教育群众、关心爱护群众的工作方式,以解决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化解党群矛盾的工作重点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习仲勋在南苏维埃时期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对当前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

  • 标签: 习仲勋 南梁时期 群众路线 实践启示
  • 简介: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修改,我国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之路。1979年初,邓小平在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次决策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随后在7月份提出20世纪末人均一千美元的"小康之家"标准。1980年上半年经过集中调研和论证1000美元标准的可行性,邓小平在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二次决策中调整和坚持"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标准,并进一步深入思考后"小康之家"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谋划70年发展蓝图。回顾邓小平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贡献历程,对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式的现代化 小康社会 小康之家
  • 简介:1947年,李达在湖南大学冒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危险,强忍病痛完成了《法理学大纲》的写作工作。在该书中,他论述了法理学的对象、任务和范围,阐述了法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法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评析了法理学各流派,考察了法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法理学大纲》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将法理学研究奠基于唯物史观之上;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对法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将法理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法理学大纲》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目的,并指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研究路径,提出了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方法论原则,建构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体系。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中国化
  • 简介:人的本质问题作为人学探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建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与关键。但是直到马克思才第一次对之作了科学界定,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中可以梳理出他对人的本质的四个经典提法,将之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相关思想进了比较阐发,从而彰显马克思所实现的超越与变革意义,其致思的路径仍是推动目前学界继续努力与深化探讨此一问题的基本方向。

  • 标签: 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 致思路径
  • 简介:鲁迅在自己的思想探索和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反现代性的理论,使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理性与反理性共时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中。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主体的发展是其核心和指归。本文拟将分析鲁迅早期的几篇论文中关于科学与民主的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反现代性的主体建构,揭示鲁迅早期思想理论的时代超越性,以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性行将终结"的今天所昭示的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主体建构 科学 民主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后存在多个不同的文本形态。第三笔记本最初发表时,被误认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基于赞诺夫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所作的说明,以及20世纪20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发展,从'《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文献研究推进的产物,而且反映了当时辩证唯物主义形成史研究的理论要求。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为代表,这一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同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以及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现实分析的考察紧密关联。

  • 标签: MEGA 梁赞诺夫 辩证唯物主义 《神圣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