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我们面临着一个笛卡尔哲学的理论困难:一方面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对思维和广延做出区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当中坚持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种困境当中,想象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没有想象,思维就不能通向物体性事物,物体性事物就是不可衡量的,作为思维根本性才能的理智就不能完成一个对物体性事物的基本认识,我们的激情就难以产生,我们的意志就难以发挥作用。想象是思维转向物体性广延的重要中介。

  • 标签: 想象 空间 广延
  • 简介:卡尔究竟为乔姆斯基语言研究方案作出了何种贡献?这个问题对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研究和理性主义思想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历史和学理两个方面,本文从麦吉利夫雷提供的答案入手讨论,致力于论证两个观点:(1)否定性的论点:语言的创造性算不上是乔姆斯基方案的笛卡尔贡献;(2)肯定性的论点:乔姆斯基方案真正的笛卡尔贡献是一种理智化的解释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的思路。

  • 标签: 语言能力 语言知识 理智主义 笛卡尔 乔姆斯基
  • 简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位于德国波恩,是德国境内研究德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最大的专业图书馆。该图书馆馆藏包括设立在特里尔市卡尔·马克思故居的前研究中心图书馆。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不得不关闭该研究中心之后,该图书馆馆藏中有关卡尔·马克思生活和著作的大量珍贵研究资料在本馆(位于波恩)找到了新的储藏之所。而位于卡尔·马克思出生地特里尔的卡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依然是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该研究图书馆的历史,它不仅是许多马克思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收藏了卡尔·马克思自有藏书的稀有珍本。

  • 标签: 马克思故居 图书馆藏 卡尔 德国历史 专业图书馆 中心图书馆
  • 简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笛卡尔视角中的世俗存在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集笛卡尔传统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念于一身。人的在世,从提问开始。提问产生虚无和否定,人是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存在,是自为的存在。

  • 标签: 存在 虚无 否定性 自在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
  • 简介:在现存的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手稿中,约有三分之二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荷兰)。这些手稿在抵达阿姆斯特丹之前,曾流落于西欧各地,并受到各种政治态势的影响。故事要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身开始讲起。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德国,尔后游历欧洲各地。1850年左右,他们才在英格兰定居。马克思被德国、法国和比利时驱逐后,来到了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的家人在那里有一家纺织工厂。1870年之前,马克思及其家人在伦敦经常搬家,经济窘迫。随后,恩格斯搬到伦敦,他抽出大部分时间和大量金钱,来支持卡尔·马克思。此后,马克思一家终于住进了一所体面的房子,马克思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来保存自己的著作和笔记,其中包括他多年来一直在欧洲多地转移迁徙时带着的文件。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卡尔 里德 著作 阿姆斯特丹
  • 简介: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 标签: 赫尔德 浪漫主义美学 移情
  • 简介:吉尔·勒泽的“欲望哲学”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尼采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以“五月风暴”失败为标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主义失敗的反思,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的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它对我们的价值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提出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欲望的问题。

  • 标签: 欲望 法西斯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 后结构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五月风暴
  • 简介:作为运气均等主义理论——当代平等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最为著名的代表,罗纳德·沃金将运气分为“原生运气”与“选项运气”,并认为可以通过虚拟保险市场这种思想试验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实际上,沃金对选项运气与原生运气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同时沃金通过虚拟保险市场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的努力亦是不成功的。虽然如此,原生运气和选项运气仍是运气均等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析概念。

  • 标签: 资源平等 运气均等主义 原生运气 选项运气 虚拟保险市场
  • 简介:中庸之道不可离,然而它又是不可能的,在《中庸》这种矛盾的叙述中打开了中庸的内在困厄。对于中庸而言,只有在智仁勇三达德中,中庸之道才能开启。为什么恰恰是,而不是其他,构成了进入中庸的惟一途径?文章试图追问此一问题,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对此加以逻辑地展开:中庸是性、道、教的相互通达构成的文化境域总体,而在个人的修道活动中打开这个境域总体,也就是在修道活动中挣脱已经现成化的文化境域、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文化境域总体,而这正是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的实质。也只有德才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庸 性-道-教 德与文
  • 简介:柏拉图《泰阿泰》的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试图探究"知识的本性",即所谓的"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的"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在探问"知识"的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的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的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提供了纲领性的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灵魂学"所探问的"知识",究竟具有怎样的整全面相。

  • 标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泰阿泰德 麦加拉学派 知识
  • 简介: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古希腊诗人赫西俄最早讲述了普罗米修斯挑战神王宙斯为人类盗火的神话。他还讲到,作为还击,宙斯送给厄庇米修斯一件礼物:潘多拉。一直以来,普罗米修斯的启蒙斗士形象深入人心。本文通过细致阅读和分析文本,揭示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这两个神话形象的辩证关系,领会赫西俄隐藏于神话诗歌背后的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沉思,同时考察普罗米修斯形象从古至今的嬗变。

  • 标签: 赫西俄德 普罗米修斯 厄庇米修斯
  • 简介:镜像认同是拉康自我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拉康认为,人在婴儿时代的镜像认同就注定了人的自我异化与悲剧性存在,这是一种幻象中的认同。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马克思、鲁兹、福柯等人对现代性的批判,并没有真正地超越现代性,而是对现代性的另一种认同。他们都陷入到现代性的生产、创造的理论镜像中。

  • 标签: 现代性 镜像认同 生产 欲望 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