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用解剖或本体追问的方法来解读董子学说,让人感到“隔”。董深受着《易》影响。《周易》所呈现的是“意”“象”“言”,董也有“意”“象”“言”。社会政治学是董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仁爱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天论是董之“象”。它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董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是董之“言”。它是董子“象”达“意”的一个话头。董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 标签: 董仲舒 周易
  • 简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印度经济不仅增速几经起落,而且增长的几个重要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正是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印度增长模式出现的这些新交化,并探讨了变化本身可能对印度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05年之后,随着投资增速和在印度经济中占比的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消费已不相上下,但因其波动更为明显,使得GDP波动与投资的振幅更趋一致。与此同时,虽然按照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标准来衡量,印度的经济算不上是出口导向型,但是出口对于印度经济增长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贡献不容低估。最后,就是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发展制造业对解决印度庞大人口的就业、实现经济长久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总之,印度模式曾经有过的独特性正在变得模糊,它与传统的东亚模式渐行渐近。

  • 标签: 印度 需求 经济 增长 模式
  • 简介: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和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方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7月7日9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方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汤用彤等学界泰

  • 标签: 方立天先生 深切缅怀 缅怀方立天
  • 简介:文章从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对比了美国汉学家李克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的《管子》英译本.李克的翻译重在介绍,鲜加评论,旁征博引,考证精详.其特色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力求形式对等.翟江月的译本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力求功能对等;她的译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两个译本各具特色,也各有不足,但是都为“中学西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跨文化翻译 管子 异化 归化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 简介:《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篇章。朱熹经过“移文补传”的工作,对原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诠解读,不仅使《大学》离经独立,自成一书,且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把它改造成了“为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对《大学》文本的改造和解读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学理根据,但同时更是他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创新过程。从经典诠释视角看,朱熹这种文本改造的意义和影响在于:为传统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的命题,实现了经学和礼研究的范式转换,也为理学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契机。

  • 标签: 《大学》 礼学 理学 文本诠释 范式创新
  • 简介:有关中国司法改革的研究,应坚持结构分析与机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非偏执于某一研究进路.从法社会视角看,司法改革首先是回应社会转型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即在确保司法制度内核处于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地实现制度变迁.作为司法改革的结构性环境,“政治正确性”直接决定了司法制度设计及其变迁的方式、方向和效果;作为司法改革的机制调整方式,“技术性治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行动策略和行为惯性.同时,由于转型社会正义的掣肘,成熟的司法样态尚须我们考虑多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的研究,我们需要更具张力的理论阐释.

  • 标签: 司法改革 政治正确性 技术性治理
  • 简介: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尤其是墨家辩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 标签: 易学逻辑 名辩逻辑 推类
  • 简介:昇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全书共345页。本书为《周昇文集》(三卷本)的下卷,是作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易学研究论文的结集整理。全书的内容涉及易学体例研究、易学史研究、易学出土文献研究等方面。在易学体例研究方面,作者对'太极'、'阴阳'、'四象'、'八卦'、'易象'、'易数'、'卦位'等易学概念进行了解释,并对《周易》经传的产生、易学流派的发展等问题进

  • 标签: 周立昇文集 文集谈 易录简介
  • 简介:当代管理理论多样纷呈,但真正对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哲学审视的成果并不多见。丹麦管理哲学家科克比的管理哲学理论提出了彻底的规范视角,认为超越于普通的社会规范之外的“绝对”或“第四者”是领导或管理实践的最高尺度,现代社会中,领导者除了需要具备智慧、节制、勇敢、正义四种主要美德之外,还需要形成深思明辨、热情愉悦、耐力、预见力、直觉力、助力等六种具体美德。科克比的理论开拓了管理哲学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彻底规范性 管理 领导 第四者 美德
  • 简介:《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和世界兵学的奠基之作,其英文译本众多。但由于译者身份、价值观及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作各具特色,翻译的准确度和水平也难分伯仲。本文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从目的法则、文内连贯法则和文际连贯法则出发,对林戊荪和贾尔斯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证探究两译本各自的翻译特色及两译者翻译的利与弊,以期为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 标签: 孙子兵法 功能翻译学 译本
  • 简介:姜海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28.5万字,317页。在易学史上,宋易是继汉易之后的又一高峰,而作为宋代理学奠基者的程颐,在易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程氏易传》是中国古代义理易的重要著作,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标签: 思想史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程颐 简介 诠释 经学
  • 简介: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利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正>梁启超一生写过许多评论孔子的文章,他对孔子的看法也与其政治主张一样,是多变的,从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少经过了四次较大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基本上追随康有为,是一个坚决的保教派。1898年写的《读<春秋>界说》更发挥了康氏的观点,认为“《春秋》三世之义,以明往古来今天地万物递变递进之理,为孔子范围万世之精意。”此为其第一阶段之思想。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由提倡保教变为反对保教。同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责孔子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由尊孔变为批孔。此

  • 标签: 梁启超 孔子 中国学术 思想变迁 康有为 政治主张
  • 简介:在《论语》一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全书还以“”字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字可谓《论语》思想的“核心”。对于“”字,其涵义大抵可析为二:其一为动词义,即“学习”;其二为名词义,即“学问”。对《论语》中该字两方面的涵义作具体分析,将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从诠释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的建立和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的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的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和时代的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的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的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正>前时治墨家学术思想,集得几点心得,就教于国内外墨专家学者。一、墨子何以姓墨墨子姓墨名翟,我们从读《墨子》和先秦诸子著作中,均可随时看到,应该是成为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一般常识了。但墨子何以姓墨?却可引起人们的思考。

  • 标签: 墨子 墨家 墨经 孟子 学派 韩非子
  • 简介:<正>生平传略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生于公元1020——1077年。祖居大梁,后迁凤翔、邵县横渠镇。又移长安,遂为长安人。张载少孤而自立,喜谈兵事。年二十一,曾以书谒陕西宣抚使范仲淹,慨然欲树功名。范仲淹识其才,乃告诫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他接受了范仲淹的忠告,《中庸》犹以为未足,又窥之于释、道。但“累年究极其说,知

  • 标签: 阴阳二气 张载 太虚 周易 范仲淹 太极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面,不时爆发激烈的国际冲突,甚至有时发展到要爆发核战争的边缘(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加勒比海危机)。90年代初,延续40多年的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大变,核战争的威胁似乎已经消除。人们本以为国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社会正义 国际关系 社会冲突
  • 简介:《资本论》最为关注的就是“资本”问题。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资本的“形式规定”,就必须对“资本本身”进行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批判和“现象”分析。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