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正>前时治墨家学术思想,集得几点心得,就教于国内外墨学专家学者。一、墨子何以姓墨墨子姓墨名翟,我们从读《墨子》和先秦诸子著作中,均可随时看到,应该是成为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一般常识了。但墨子何以姓墨?却可引起人们的思考。

  • 标签: 墨子 墨家 墨经 孟子 学派 韩非子
  • 简介:行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行传》,使之把帝王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并用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行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 标签: 五行学说 洪范 洪范五行传 灾异
  • 简介:音戏是山东淄博音剧院专有剧种。"音戏"之名称,因其戏曲音乐由个音阶组成而得名,其前身是全省广为流行的"肘鼓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流派。"肘鼓戏"应写作"扌周鼓戏","扌周"为山东东、南部方言,意为"扭"、"拧"、"转","扌周鼓戏"之名称则因为摇晃鼓的伴奏方式而得名。"扌周鼓戏"源于原始巫戏与道教结合后形成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以敬神、驱邪、还愿等为目的说唱。

  • 标签: 五音戏 扌周鼓戏 巫戏 源流
  • 简介:马王堆帛书《要》篇有“正”一词,乃为古代易学讲君道的特定术语。其内容是帝王取度于身所建立的规矩绳权衡种法度,与八卦中的某些卦、四时和方等相配纳,而形成的易学模式。此配纳模式说明,君主布施规矩绳权衡正,其旨在因顺阴阳、谐和四时、理顺行,以达致天人祥和的理想政治境界。此古《易》“正”的要义,是君道合于天地、阴阳之道。

  • 标签: 《要》篇 五正 规矩绳权衡 易学
  • 简介:在帛书《要》篇中,"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前羊"即翦祥,"弗羊"即祓祥,此句当释为:翦除凶邪而得福,消除灾殃而避祸。"孙正而行义",孙正即循正,意为遵循平常的做法。义为宜,行义即行得其宜。"则是用倚于人也",倚通奇,"用奇"之"奇"与"孙正"之"正"构成一对范畴。"唯周粱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是由多人占的一种占法。"后世之士疑丘者",疑为责怪之义。

  • 标签: 帛书 《易传》 《要》
  • 简介:汉代阴阳行灾异说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刘向《洪范行传论》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件和环节,对《洪范行传论》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解决两汉思想史研究中的诸多疑问,弥补儒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 标签: 刘向 天人感应 阴阳 五行 洪范
  • 简介:思孟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行,而且以汉代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皇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行。思孟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 标签: “五行” “聖”德 天道观 道德形上学 汉代 思孟
  • 简介:经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惟其在帝国期前之文本情况吾人尚无一清晰而达共识之概念。自二十世纪下半期至今出土之公元前材料已有一定数量,可否据之以思考对一些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例如“经”在先秦的称谓以及其在先秦时成文的情况?

  • 标签: “五经” 出土文献 先秦 二十世纪 文化史 公元前
  • 简介:阶幻方与洛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易理思想。从阶幻方的均衡和谐布局的数字结构中.我们可以分别找到太极、阴阳、四象、行、八卦、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及其关系的巧妙体现。我们从这里综合地思考易数系统,可能产生一个更广阔而深刻的认识空间。

  • 标签: 幻方 河图 洛书 易数系统
  • 简介:唐太宗时由孔颖达主持编纂的《经正义》,以及明成祖时由胡广主持编纂的《经大全》,是中国经学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对经学文本的统一,《经正义》的编纂是为了解决“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为科举考试提供一个统一的文本,因此他们首先对注家和义疏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比较,并以“疏不驳注”的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经正义》则是为了用程朱理学纲纪人心,因此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内容上墨守程朱,在编纂上疏于考证,舛误向仍。

  • 标签: 唐朝 明朝 儒学 《五经正义》 《五经大全》
  • 简介:对董仲舒只讲阴阳不讲行、而《春秋繁露》大讲行,所以《春秋繁露》并非董仲舒所作,至少《春秋繁露》中的“行诸篇”有问题的说法在哲学上和逻辑上进行了辩论,认为在讨论《春秋繁露》的文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以思想理路论真伪,以逻辑推断代替文本考证的倾向.单纯的文献考证也存在自己的问题.

  • 标签: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 阴阳 伪篇 真篇
  • 简介:龚自珍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衰世的批判与为挽救衰世而寻找理论出路,而挽救衰世的理论不在别处,就在经史之中。《经大义终始论》集中体现了龚自珍的这一思想,书中借用《公羊》学的三世说,提出了重视经济、制度与生产科技、文教的作用,以及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的社会历史发展观。因而,《经大义终始论》并不是对经大义的训诂,更绝不仅仅是所谓《公羊》学的三世说,而是龚自珍社会发展史观的表现。

  • 标签: 龚自珍 五经大义 社会发展史观
  • 简介:<正>李颗,明天启六年(公元1627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字中孚,陕西周至人,学者通称二先生.《二集·历年纪略》云:“先生家世甚微,贫不能早学,九岁始入小学从师发学,读三字经.”后因身体有疾辍读,随母舅读《大学》、《中庸》,旧疾时发时辍.因家贫,不能具束修,故不被学塾收受,只好自读圣书,由《大学》、《中庸》而至《论语》、《孟子》,逢人便问学正句.“自是母为人纺棉得米,则杂以糠秕、野蔬,併日而食.先生拾薪采蔬之暇,

  • 标签: 李二曲 明体实用 传统儒学 学术思想 文化内涵 性命之学
  • 简介:筒帛《行》提出心是耳、目、鼻、口、手、足等身体器官的主宰,见知贤人时心有所动,则颜色莫敢不有所动,强调面对君子道和贤人时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和不明不智。《行》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涵,为揭示《论语》“贤贤易色”的语义提供了根据,故该句应解为“尊尚贤人,改易颜色”。

  • 标签: 《五行》 色然《论语》 贤贤易色
  • 简介:本文以郭店楚简篇与帛书篇的文和文相互对勘,对其尚未解决的7个疑难问题进行了系统考释,得出了崭新的结论,对于读通简、帛篇,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具有基础研究意义.

  • 标签: 楚简 《五行》 儒家 哲学思想 校释 帛书
  • 简介:唐宋之际的代时期是儒学相对衰废的时期,然而在吴越国,儒学的影响却很大。儒学不仅对吴越国的统治思想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吴越国的政治实践同样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吴越国儒风独盛的原因,一是要依靠中原王朝的支持,就必须恪守儒学规范;二是儒学有助于吴越国的统治;三是钱氏先辈和亲人的影响。

  • 标签: 儒学 吴越国 钱谬 影响
  • 简介:根据篇的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行"的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三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的"行之所和"上.三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与"解"之别.

  • 标签: 楚简 帛书 《五行》 篇章结构 “经” “解”
  • 简介:对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是否参与了《经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颜师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经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颜师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颜师古从而在政治上失宠;颜师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颜师古排挤出去;颜师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颜师古对《经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经正义》的撰者中不提颜师古的名字。

  • 标签: 颜师古《五经正义》 编撰
  • 简介:孟子力主“仁义内在”说。《行》说文用这一思想对经文大加阐发。说文继承孟子扩充仁义端绪的思想,发挥了经文“进”、“遂”等概念。受孟子影响,说文也为外在的具体善行在心里确立了一个根源性的起点——仁义之端绪,并把仁义实现圆满的过程看作是从端绪出发,经由主体由内而外扩充而完成的过程。说文在孟子语焉不详的气论基础上提出了“仁气”、“义气”、“礼气”说,既合理解释了经文仁、义、礼的实现过程,又拓展了孟子仁、义、礼的根源性问题及其扩充问题。说文不提圣气、智气,是因为圣、智在经文中有独特的地位,且包含了气的内蕴。

  • 标签: 孟子 《五行》说文 仁义观
  • 简介:对于八卦与行两种理论体系结合的根据,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两种理论各自的特点,依据有关的史料,“象”和“四方四季”可能是导致八卦与行结合的两个原因。不能简单地用阴阳的概念代表八卦,阴阳是行和八卦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八卦 五行 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