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轻美"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 标签: 《荀子·乐论》 音乐思想 音乐本质
  • 简介:牟宗三先生提出的以道德形上学为圆教解决德福一致的命题,不少学者认为这仅是赋予存在以道德意义,主观上的解决等于没有解决。本文完整地分析了道德形上学的各个要素,认为该理论有自身的逻辑推衍,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要,立足于精英式的实践与体证,对圆问题有着独到的解决方式。

  • 标签: 牟宗三 圆善 道德形上学 两层存有论
  • 简介:在中国净土宗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以慧远为宗初祖,然而反观净土宗,我们会发现昙鸾道绰一导系所倡导的持名念佛才是中国净土宗广大信众所坚持的修持方法与立宗基础.中国净土宗发展的理路与承继的血脉,是沿着由昙鸾开创、道绰继之、导集大成的持名念佛一系而发展的.但昙鸾、道绰一直被排除在传统的净土十三祖之外,本文将从净土法门立宗之基础对这一问题作一梳理与检讨,提出净土宗十五祖之说,试图正确处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 标签: 净土宗 念佛 自力他力 十五祖
  • 简介:齐景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齐闻《韶》后,如痴如醉,感慨万千,进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推介。这充分证明了齐《韶》在当时确实具有无穷的魅力。孔子赞美齐《韶》的核心是内容极“”与形式极“美”。那么,齐韶的内容到底“”何处?其形式又“美”在何处?本文进行详细的探讨。

  • 标签: 韶乐 评论 魅力 推介
  • 简介: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的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尚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的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的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的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的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心学框架内,将其“良知”仅仅理解为知知恶或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会使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缺少合理动因。而以一种整体性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一个包含道德主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三个层面含义在内的整体观念,将使得“良知”观念能够为行为者的为去恶提供合理依据。

  • 标签: 良知 道德能力 为善去恶
  • 简介:<正>近年来,国有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或想享受三资企业政策待遇为原因,积极寻找外资进行合资。目前,国内三资企业已有20多万家,冲击到国内市场上是琳琅满目的洋名商品,占领国内市场。据报道,在饮料市场上中国八大

  • 标签: 中国名牌 市场经济 名牌产品 创名牌 消费者 三资企业
  • 简介: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 标签: 性善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