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郭店楚简哲学意蕴进行了疏释,揭示了"六"内涵以及内在联系,认为"六"从精神上建构并支撑了古代中国人生活世界,并与"六位"、"六职"组织成社会生活系统,而这些又都可以在以"六艺"为中心儒家原典中找到根据.发现及其研究,对于徐复观对贾谊解读与疏释,能起到既修补又映证双重作用.

  • 标签: 楚简 《六德》 哲学意蕴 儒家 德行 传统文化
  • 简介:荀子“刑”、“”思想自有其独特学术品格,但溯其源流,大抵远绍周公“明德慎罚”思想,近承孔子“为政以”、“先教后诛”思想,下启董仲舒“主刑辅”思想,诸多思想与表述甚至直接袭用《尚书》等书、引证孔子等语录事迹,在先秦儒家刑思想发展系统中是不可或缺重要一环。

  • 标签: 荀子
  • 简介:儒家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道德修养为核心为己之学。作为“实得”,强调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作用中而自成其“”,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之无私性和笃实性,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准则。

  • 标签: 王船山 知德 敦化 存神 盛德
  • 简介: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总结和发扬。《庄子·天下》认为在百家争鸣之前,天下有统一道术,其道“配神明,醇天地,

  • 标签: 儒家 《论六家要旨》 德教 社会 文化传承 夏商周三代
  • 简介: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字青峰,浙江诸暨人,生于1908年9月30日,历任辅仁大学、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教授。他一生尊师重教,忠于教育事业,热心于研究祖国历史,在学术渊源上与他老师陈垣关系尤为密切。

  • 标签: 陈垣 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家 师范学院 辅仁大学
  • 简介:<正>前安遗址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城西南约7公里处,北距花园乡3公里,西距博兴县刘耿村1.5公里。遗址地势较高,呈台状。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300000平方米。1981年前安村民吴革昌盖房用土时,在村南门外发现了三件陶器,经专家鉴定,是龙山文化时期素面磨光黑陶壶、黑陶

  • 标签: 遗址 龙山文化 博兴县 东营市 山东省 陶器
  • 简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法治国,同时也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古代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包括道德引导、礼乐约束、法律治理三方面,这种体系性社会治理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思想借鉴。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道德引导 礼乐约束 法律治理
  • 简介:”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字外,还保留了““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卦之”、“阴阳合”、“神明之”、“杂物撰”、“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意蕴,应将“”之“性”义作为重要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20世纪后半期,人类面临最突出问题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摆脱人类生存困境,走向具有生态持续性文明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试将孔子和泰·本顿生态观加以比较,求同存异,发掘其中蕴含积极因素。两者在对自然解读上,强调自然客观实在性,重视自然内在价值和对自然规律遵循;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阐发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性和密不可分性,强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自然资源利用上,强调合理地支配和有限地利用自然,承认自然极限。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生态观 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资源的利用
  • 简介:儒家是要成。儒家为什么要成?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配天”天命思想。“以配天”思想一方面为成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内在本原成观。虽然如此,面对成过程中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像象观和错综说,是来氏易学中两大创见。来知所谓易象内涵,包含"事理之彷佛近似"和"可以想像"两个层面。这一像象观,是对《系辞传》以来模写说、特别是朱熹易象说一个重大发展和推进,其实质是对易模写说如何可能和如何建构这一问题所作覃思和论说。错,在形式上指的是爻性皆对整相反两个卦。综形式则有两种:一是四正之卦在别卦中或上或下变化;二是四隅之卦或一别卦与其颠倒后所得之卦之间关系。而综第一种形式,似从未有学者注意到和发明过。错、综虽形式各异,但二者得以确立形上学理据却都是阴阳之理:错实质上是阴阳相互对待,综则是阴阳上下流行。在来氏易学中,错综不仅是取象条例,而且是卦序内在建构原则。来知像象观和错综说,在易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像象 错综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来知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和阐发来知儒学思想,遑论来氏学术整体逻辑。事实上,来知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易学大家,而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来氏太极之学以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是宇宙万物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来氏儒学论域,既以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又以理气存在论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归宿。太极之学进入以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和来氏义理易学为基本构成来氏易学论域,太极之理成为来氏义理易学目标和归宿,太极之气成为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基础,太极之数(象数)成为来氏易象学建构基础和基本内容。而从思想渊源看,来氏太极之学整合并发展了邵雍太极观和朱熹太极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太极 儒学 易学 邵雍 朱熹
  • 简介:“忠”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职业道德重要内容。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忠于民众发展成为规范所有社会成员关系道德规范,并以“忠于职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对“忠”内涵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和疏理,并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我党建立之后,不仅汲取了“忠”精华,而且对其进行了有力发展和理论升华。

  • 标签: “忠”德 忠于职守 公务员
  • 简介: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以易象为核心易学思想。来知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倾向。来氏“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 标签: 来知德 易象 错综 假象寓理 主宰者理
  • 简介:本文以释文为基础,折衷诸家之说,断以己意,全面讨论一篇文本复原和词句内涵,在编连、断读、释文、考释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看法.重新调整竹简编序为原篇简1-11、26-27、12-16、28-29、24-25、30-39、17-23、原编简49.断句、释读方面的改动如,简2开头8字读作"赏誉刑祸,福之基也";简29"亡"连读,读为"明德";简21上半部分读作"行矣,而亡惟养心于慈良","惟"训为"思虑、度量";简2"正钦"释为"政禁";简39"有"后一字释为"极",训为"准则".

  • 标签: 简书 《尊德义》 校释 释文 古籍整理
  • 简介: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也是儒学核心。近代以来,许多学者用逻辑分析方法解仁,把仁解释成全之名,这样解释一方面把仁只作为道德日来看待,降低了仁与天人会通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仁之内涵空泛,从而不能让人真正体认到仁真精神。考诸先贤论仁之精要,依据《论语》之文本,可知孔子之仁实有体有用,其体本于性与天道,其用即同情之心、感通之心,必统其全体大用,乐行不息,始可识得仁之精义。

  • 标签: 全德之名 体用
  • 简介:"一画"属于易学哲学专用范畴。布颜图、戴乾认为古代画理、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 标签: 画学 易道 一画 太极 变化 感而遂通
  • 简介:“趋吉避凶”是人类共同天性。《易经》曾一度作为占卜预知吉凶福祸之书,是中华文化对人生问题探讨重要之一环。其中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尤为世界各文化所推崇。哲卫理贤氏一方面介绍《易经》思想给西方学者,另一方面以其传教士身份,比较中西文化对吉凶概念之异同。译文与注释中多有创见和发挥。其德文译本亦成为西方翻译文字之范本。笔者分由“趋吉避凶”、“吉凶意义”、“吉凶来源”、“幸福论与德性论”四方面,针对译文和注释,对吉凶概念作全面的探讨。

  • 标签: 吉凶 德译《易经》 卫理贤
  • 简介:后孔子时代儒家面临思想与实践双重困境,子思承接孔子思想,创立五行说,试图解决外在之行缺乏内心之约束问题。郭店竹简《五行》篇“形于内”是外在之行与内心之贯通桥梁。子思对仁义礼智圣“形于内”论述,主要在仁、智、圣上用力。子思论证五行“形于内”同时,同样重视外在之“行”意义。“行”与“”并重,体现了子思中庸思想。此后,孟子与苟子各偏于一隅,皆不得中庸。

  • 标签: 郭店竹简 《五行》 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