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康德“知识论转向”的意义并不是要背离“存在”问题,相反,他要深化存在的内涵,要让存在的“规定性”取代之前“存在”的抽象和空洞。由此,“自由一无限”成为了康德哲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康德的“理性一自由一意志一德性”赓续了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传统。遵循这个思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均在康德开辟的哲学方向上付出了努力。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的“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主题。费希特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将康德的三大批判整合为体系;谢林的“同一性”原则以及“理智直观”进一步推进和弥补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则用“精神”的能动性以及积极的辩证法将“思想体”通过自身的矛盾发展成为“存在体”。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存在”问题 “认识你自己” 康德哲学 知识论转向 “同一性”
  • 简介:<正>符是东汉中后期以社会批判著称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潜夫论》既是折射当时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且在哲学、军事学、法学、经济学诸方面有独到的建树,故范晔著《后汉书》,将他与充、仲长统合传,韩愈并把他们三人称为“后汉三贤”。在漫长的近二千年的岁月中,符及其《潜夫

  • 标签: 社会批判 历史上思想家 王符思想 思想研究 人性论 评传
  • 简介:先秦诸子在政治思想上各有自己的主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圣".不过,他们对"圣"涵义的解释又是相对的,各有自己的标准.其中,儒家圣观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作用与影响最为深远."哲学"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它与先秦诸子圣观、特别是儒家圣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 标签: 先秦诸子 哲学王 柏拉图 圣王 思想比较 政治思想
  • 简介:今年春节,我曾与讃源教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并相约8月初同赴内蒙,参加在包头举行的墨学国际研讨会。不想,月余之后,讃源教授沉疴不治,溘然长逝。噩耗传来,殊感惊愕,再三追问传“讣告”者,方知钝耳所闻不误。于是,瘫坐于椅,脑际竟是一片空白。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王讃源教授 墨学 古籍
  • 简介:充命理学说的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的“命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的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的本质,是与他人“命禄”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的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 标签: 王充 命运 元气 命禄 遭遇 幸偶
  • 简介:<正>程颐关于外的理想本于亲亲与尊贤之义,这和张载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他指出:"昔者圣人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唯能亲亲,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能尊贤,故‘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唯仁与义,尽人之道;尽人之道,则谓之圣人。(《遗书》卷二十五)由于仁与义是人性的本质,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人性本质的完美的实现,故亲亲与尊贤不可畸轻畸重,而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但

  • 标签: 程颐 人之道 亲亲 权力结构 政治运作 外王
  • 简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一路下来心学派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传统易学起到一种解构的作用,是陆心学在其本质上的必然结果.

  • 标签: 良知 心易 心之极 先天之学 自然
  • 简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船山易学是对《易》本身的解释及发挥,以《易》为蓝本,渊源于《易》,是其易学应有之意。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其易学史的渊源,也就是说,船山治《易》除了借助原书外,还参考吸取了易学史上诸家有价值的成果,而这些成果成为他易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 标签: 解《易》 王船山 易学史 义理派 程颐 渊源
  • 简介:魏晋时期,肃遍注群经,他所创立的经学派别,史称"学".学与郑(玄)学之争,表面上是经学不同见解的争论,实质上具有极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就经学自身发展而言,郑学的确立是汉学的终结.而学的出现,则体现了学风上的重大转变,开儒玄双修之端绪.

  • 标签: 王肃 王学 经学 历史地位
  • 简介:易学是诞生之后对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解易观,即解释的指导思想;二是解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经,以其解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解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解易观均溶入在解易体例部分,解易体例体现解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解经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解易观如何,而后可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弼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解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解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特有的各种解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弼易学,由于拘泥于弼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弼易学内容如何.探讨弼解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 标签: 易学史 王弼 《周易注》 《周易》 古文经 自然体
  • 简介:宗传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继承义理派传统,提出理乃所以为象者、数生于理、理寓于数、《易》乃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等观念。体现了他重义理而不废象数的易学观。其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 标签: 《易》象 天地之数 蓍数 蓍龟之神
  • 简介:自王阳明提出良知之说,其后学形成了“现成”和“工夫”两大系统,包含五个流派。在“现成”一系中,有以畿为代表的主张本体虚无说的“虚无派”,有以艮的泰州学派为代表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日用派”。这二派的差异只是对体用关系的不同解释和发挥,本质上都信任现成良知、取消修养工夫,但又体现了人的觉醒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在“工夫”一系中,“主静派”以聂豹为代表创归寂之说。“主敬派”以邹守益等为代表,主张“以敬事为纲领”而“戒惧慎独”,以程朱的“主敬”救正阳明后学之偏,对顾宪成,高攀龙、刘崇周、黄宗羲都有影响。“主事派”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倾向于王阳明晚年的“事上磨炼”说,且以工夫取代本体,为后来的经世之学奠定基础。五派之中,唯“主事派”与“主敬派”尚能跟上时代步伐。以上的各种现实主义倾向到清初渐渐汇合成一大思潮,形成了中国思想启蒙的第一个高潮。

  • 标签: 主静 罗汝芳 归寂 王阳明 黄宗羲 百姓日用
  • 简介:汉奸克敏生平纪析春南王克敏(1873—1945),字叔鲁,浙江杭县(今属杭州)人。1901年考中举人。旋被清廷派往日本,任留日浙江学生监督。后任驻日公使馆参赞。1906年,清廷委派出使大臣杨枢为留日学生总监督,以克敏为副监督。次年冬返国,供职于...

  • 标签: 华北政务委员会 华北日军 委员长 汪精卫 日本 中央政府
  • 简介:<正>近十多年来,出于对六、七十年代评法批儒时期那些说法的纠偏,一些学者相继撰文,对荀子既法先王又法后的学说进行了再探讨。不少文章认为,荀子的法先王与法后,实际上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通传一贯的,荀子是要用后之道去推知先王之

  • 标签: 荀子 法先王 先王之道 儒者 七十年 再探讨
  • 简介:<正>时槐(1521—1605)是晚明江右著名门学者。字子植,号塘南,吉安府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等职,隆庆五年升任陕西参政,自请告退。万历十九年再次诏起贵州参政、南京鸿胪卿、太常卿等,皆未上任即请告退。八十四岁卒。著作有《论学书》、《语录》等。《明儒学案》中“江右门学案”共九卷,立二十七人学案,附录六人,黄宗羲在卷首写道:

  • 标签: 性命兼修 非有非无 归寂 主静 神秘色彩 宇宙
  • 简介:肃后序”是个伪标题,内容既非“后序”,更非肃所作。孔子第十三代后裔(或称十二世孙)孔安国作《孔氏家语叙录》,十五代孔衙作《上汉成帝书》,清人范家相却说这两篇全是“肃之伪作”,目之为“肃后序”。范氏挑剔十余处,竭力“证伪”。其实,孔安国、孔衍的文章都有所本,相关史实在《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皆有记录。范氏利用《孔子世家》尾段载录世系之阙讹,对孔安国叙录、孔衍奏言展开批判,弃本逐末,以假乱真,不能成立。本文题目“辨误”,意在辨范氏《证伪》之误,证《肃后序》标题之伪。

  • 标签: 孔安国叙录 孔衍奏言 范家相证伪《证伪》辨误
  • 简介:弼易学虽属于义理一派,但也并非“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不离象数,向道回归,有阐释义理的鲜明学术蕲向,是弼所建构的解释学原则;不废章句,以传解经,注重疑难词义的训释,将章句之学阐释经义的方法升华到义理抽象的层面,是弼所建构的解释学方法;不离卦爻。综合考察卦爻形式与内容的动态变化,追寻因时适变,是弼易学哲学思辨的核心;援老释易,从具体现象出发,探究宇宙本体,是弼易学本体哲学的特点。

  • 标签: 王弼 周易注 象数 义理 哲学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