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国家之间、当政者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取之有度,以及“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理论,对于解决人大自然及世间万物共处共存、和谐发展的问题,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今天,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也决不可忽视了儒家生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儒家生态观 天人合一 “仁”与生态 制天命而用之 社会的和谐
  • 简介:本文把胡适的自由概念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胡适的自由带有以社会政治的、消极的和外在的自由为主的特征.胡适在有些问题上也涉及了积极的或内在的自由,但总体上他主张消极而外在的和社会政治的自由,伸张、发挥个性自由、思想言论自由,进而他主张容忍异己的思想和反对党.

  • 标签: 胡适 自由观 独立精神自由 思想言论自由 个性自由
  • 简介:<正>政治哲学,就其本意来说,是用哲学的观点体认社会生活,用哲学的方法对于政治思想、政治秩序以及人类社会的政治原则进行设计。在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伦理政治学说,其思想学说的每一部分,天人观之间都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 标签: 传统儒家 等级结构 天人观 董仲舒 人类社会 民本思想
  • 简介:《论语义疏》的玄学倾向引入注目,引发的玄儒关系问题至今仍存争议。仁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以《论语义疏》仁论为考察视角,可从哲学层面窥测玄学对皇侃经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影响。皇侃会通玄儒,在仁的内涵上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观念为价值取向;在仁性主张上则以玄学本体论及性分说为哲学依据,并将行仁为用、仁性为体的玄学体用融入、贯彻在其仁论之中。仁非全德,仁性圆足的体仁者虽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却难以企及体无的圣人之境。

  • 标签: 《论语义疏》 玄学体用观
  • 简介: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捍卫者,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广大民众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之后,另一种压制力量——“多数人的暴政”——正在隐秘地侵袭个人自由。密尔试图以“自我保护”为原则给个人自由划定一条不受公共权力干涉的边界。伯林面对20世纪人类自己造成的巨大灾难,认为“理性一元论”所形成的“观念的压迫”是其根本原因。他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以“消极自由’’对抗“观念的压迫”,提醒人们警惕“积极自由”的变异。伯林的自由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密尔自由基础之上形成的。

  • 标签: 密尔 伯林 自由 划界 观念
  • 简介:评《正确世界人生的磨砺》严高鸿马克思主义著作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正确的世界和人生则是蕴含于其整个体系中的精华。要领会这些精华,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对原著作出系统的、深入的,而不是零碎的、肤浅的研究。但是,对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他们并无必要也...

  • 标签: 世界观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青年学生 语言特点 热点问题
  • 简介:《管子·八》篇倡导调查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的调研环境的分析工具。美国学者Johnson,G.和Scholes,K.于1999年提出了PESTMode,PESTMode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组织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它一经提出,就被应用于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规划等,成为通用的分析工具。今天我们尝试着从《管子·八》思想本源出发,PEST模型比对分析,剖析《八》思想中的环境调研理念及缺陷。

  • 标签: 《管子·八观》 调查研究 PEST模型 组织管理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正,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美”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问的认同。追求绚丽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

  • 标签: 绚丽 儒家 美学观 千盾
  • 简介:“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祗和鬼神的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的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的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的相辅,于是“神明”的作用即是天地之间的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的“神明”观念,保留天地的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的核心概念。苟子对“神明”的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的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的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的“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的器官,然而养生学派的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的“生机”,而苟子藉此“神明”,来探讨认识论的伦理问题。苟子的神明,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 标签: 易学 荀子 天地 神明
  • 简介:10月1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观念核心价值)、上海市伦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孑L子研究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媒体的3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就“儒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旨在引发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入思考,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儒学在当代的转型提供助力。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论坛 公开
  • 简介:像象和错综说,是来氏易学中的两大创见。来知德所谓的易象内涵,包含"事理之彷佛近似"和"可以想像"两个层面。这一像象,是对《系辞传》以来的模写说、特别是朱熹易象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和推进,其实质是对易模写说如何可能和如何建构这一问题所作的覃思和论说。错,在形式上指的是爻性皆对整相反的两个卦。综的形式则有两种:一是四正之卦在别卦中或上或下的变化;二是四隅之卦或一别卦与其颠倒后所得之卦之间的关系。而综的第一种形式,似从未有学者注意到和发明过。错、综虽形式各异,但二者得以确立的形上学理据却都是阴阳之理:错实质上是阴阳的相互对待,综则是阴阳的上下流行。在来氏易学中,错综不仅是取象条例,而且是卦序的内在建构原则。来知德的像象和错综说,在易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像象 错综
  • 简介:《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聊斋俚曲 戏曲 明清俗曲 曲牌
  • 简介:<正>(一)从“生与死”谈起在生命哲学史上有三位世界级的思想家给我们解答了“生命”的奥秘:孔子是人文主义的创始者,他对生命的看法似乎流入到“不可知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耶稣是基督宗教的创始者,他对生命的看法可谓不同凡响。多默曰:主乎,吾侪既不知尔之所往,又焉能识其途哉?耶稣曰:“予即途也,真谛也,生命也。人欲诣父,舍予末由”!(若望福音:O14:5—6)。

  • 标签: 墨子学说 死亡哲学 唐君毅 生命精神 生命观 黑格尔
  • 简介:【导语】近几十年来,大量的简帛文献资料出土面世,如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于古代思想世界的认识。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出土否认了“《孙膑兵法》为伪书”的看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丰富了人们对于黄老道家的认识,郭店楚简的出土则对《老子》的年代、孔孟之间儒家等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许多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争论了几千年也无定论,而简帛文献的出土使得其中一些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因此,每次新资料的出土都或多或少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古代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的认识。

  • 标签: 出土文献 自然宇宙观 道家研究 《孙膑兵法》 银雀山汉简 马王堆帛书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的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时间”,对“时间”的讨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易经》之卦象到底有没有象征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依据有关史料、《易经》卦爻辞和前人的研究,做了肯定的回答和比较系统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易经》在天人问题上的四个观点:(1)天道与人事有统一性;(2)自然属性与人格品德相联系;(3)人是天人关系的主体;(4)热爱自然,天人情融。然后,又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伦理和宗教进行了概略的追索,指出中国科学古代曾长期领先而近代落后,中国哲学思维偏重求同,偏重综合、整体和功能结构,中国宗教带有明显的世俗倾向,等等,都与天人合一有联系。

  • 标签: 世俗倾向 中国宗教 八卦 史料 学术界 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