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概念的个基本含义是,它(们)是当时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规律的内容的种纯粹、理想而绝对的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的关系”诸概念是有质的意义的内涵领域的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的自然科学规律是那些可量化的自然现象的本质这点是致的。“的关系”诸概念的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其的概念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成就的理解消化,同时也与整部《逻辑学》的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的关系”诸概念在的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学》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运动。这发现我们深入理解“的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学》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学》在“的关系”概念的论述的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黑格尔思辨理性观念的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文。在其中黑格尔自觉地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的分裂,以及这分裂所引起的"哲学的需要"。黑格尔发现,为了满足这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的"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的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的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的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尔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性"的、统"知性反思"与"理智直观"的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
  • 简介:在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出现的"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的过渡性策略,更具根本意义的是在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孕育的中介化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的中介化承认理论是黑格尔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的意识哲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中介化思路的进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康德的第类比即实体性类比的论证值得研究。它的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的变化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经验性表象的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的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的第类比的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的。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的论点基于表象“我”的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个有思想的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的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样牵涉被动性。这样的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是没有归因能力的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的。不过,如果有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的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的。康德认为这个目的是道德律,我们选择的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的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线索,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布伦塔诺解释的这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是极具批判性的。他的批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的位置)的解构,然后是存在(ousia)的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的真理含义的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的发生方式揭示范畴的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的尝试。自此,重要的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的背景的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的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的。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的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康德的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的。直观在第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的著作,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的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然而直观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仍然以种间接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的"德性义务的图型"这看似自相矛盾的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在人的尊严这研究领域,方面学者们康德推崇备至,另方面许多学者康德的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了学术界关于康德的尊严观的两种对立的诠释:种观点认为,在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的价值,它是尊重的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的尊严也是人权的基础。另种观点则认为,在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的内在价值概念,人的尊严也不可能是尊重的基础,尊重的义务出自理性的绝对命令;康德的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词只是表达了物比另物高的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的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是人权的基础。本文结合康德的文本,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了以上这两种对立诠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康德所谓人的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是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了人格高于物品的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种形而上学的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两种解释之间的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的尊严,其重点是强调道德是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的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康德而言,人的尊严有两个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两个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的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的尊严观在人有尊严而不同于物这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的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层面上则是不平等的。比起他谈尊严的文本来,康德的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的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的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的""无耻的",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的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的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的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的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的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的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的,目标是要建立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的“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的,其目的是要建立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的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自然权利学说“形式的自由”的批判及当时英国现实的五个问题的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的是近代政治哲学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种启蒙时代的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的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在康德之后的现代哲学,“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的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的它的时代”。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的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的《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启蒙”观念的批判和“德政”的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的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在《第三手稿》,马克思黑格尔的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的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的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的异化的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的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的扬弃的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的问题。但是,学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关于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所做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的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的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的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审美共通感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本文通过《精神现象学》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的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的批判、启蒙的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的局限性而走向自己的否定。绝对自由的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的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的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个能够保障所有人的最大自由的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的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的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笛卡尔哲学开端的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笛卡尔前提的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的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的“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的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的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个有限且不完满的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的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自我的发现及这发现的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海德格尔的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的“目的自身”首要的是个规范性的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的尊严》所宣称的是个描述性的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个表达某种模糊的属性之价值的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的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的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的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的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的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和自由法则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的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的对象。近代认识论的对象都是不言而喻的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的对象是构造的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的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对象的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最为基本的意识的构造,另部分是时间意识的构造。意识自身的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的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书中由于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先验客体的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性本身、统性的规则与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的是先验与超验、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区别。最后考察其与先验主体的关联,进步指出先验客体是先验主体统性的对象化。通过这系列的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的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康德道德哲学的情感进行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的角色给出个合理的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的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康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的每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种主要类型的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的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的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的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的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