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是指公共管理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立场。本文从目的论和方法论双重视角,切入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梳理公共管理所指与能指的价值所在。一是通过考察从"效率"到"公共善"的管理目标的演进,从价值论视角澄明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的目的论倾向;二是通过考察从权威"统治"到公共"治理"的管理方法的更替,从方法论视角彰显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论意义。无论是管理目的还是管理方法,现代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都呈现浓浓的"公共性"。

  • 标签: 价值表达 公共管理 公共性
  • 简介:<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竞争与服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矛盾范畴,其辩证统一,有政治、法律、经济的条件,也有一个深层的文化条件。近几年来,我们倡导建设商业文化,就是试图从文化层次上统一竞争与服务。商业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商业伦理文化,竞争与服务的矛盾,归根到底即经济与伦理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谋求市场竞争与优质服务之间的最优关系,

  • 标签: 商业伦理文化 竞争与服务 商业部 部长 矛盾范畴 商业文化
  • 简介:十余年前,我参加上海市一个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会议.当时并不认识上海师范大学的王正先生,但觉得他申报的有关环境伦理的项目很有创意,便竭力支持.此后,我认识了王先生,知道他在教学之余专心研究环境哲学问题,并陆续有所成就,十分高兴.最近,又喜读他刚刚出版的《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一书,获益良多,并引发我思考一些可能并无答案的问题.

  • 标签: 环境哲学 价值理念 王正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断想 呼唤
  • 简介:<正>环境与环境道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并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环境和环境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环境与环境道德,是法律与道德范畴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科学新兴的和边缘的学科。它们除具有法律与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

  • 标签: 环境道德 环境法 环境问题 环境法规 人类生存环境 可借鉴性
  • 简介:的价值定位或取向是的基本问题之一。正义是衡量法律之善的尺度,是的首要价值。自由和公平作为建构正义理论的两个核心理念和价值维度,是实现法的正义价值的两条必然理路。竞争正义是反垄断的伦理基础,保护经营者竞争自由的权利因市场机制使然而具有优先性,而反垄断对竞争公平的价值承诺应止于或限于竞争机会和竞争过程两个层面,否则就有可能会背离市场竞争机制及其功能。

  • 标签: 反垄断法 竞争正义 竞争自由 竞争公平
  • 简介:于2015年出版的《我在故我思》是孙伟先生多年来"边走边想"的结晶。全书围绕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着重描绘了作者深藏心底的历史回忆与现实反思。全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说故事,话人生"的方式,将人生的喜怒哀乐与人性的纷繁复杂紧密相连,将深奥、睿智的哲学道理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发人深省,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我在故我思 另类人生 核心价值
  • 简介: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具有丰厚的理论内涵。在的伦理根据上,马克思开显了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的双重视野;在的伦理精神上,马克思论证了限制自由与保障自由的双向功能;在的伦理原则上,马克思阐述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双层结构;在的伦理评价上,马克思坚持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双维标准。

  • 标签: 马克思 伦理
  • 简介:腐败防治事关国家存亡。在我国“小官巨贪”现象严重的背景下,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基层腐败防治问题,不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更具有伦理上的价值。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基层公务人员腐败现状和腐败原因,研究并参考了国外基层反腐成功经验。对“家庭财产申报”“特别风险岗位评估”以及“独立监督机构”等制度的构建或完善,进一步使我国反腐败立法更加完善,科学构建我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机制和廉明公正的道德风尚。

  • 标签: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公务人员 腐败
  • 简介:宁新昌、许二位先生的《张载康德伦理思想的相异与相通》一文在曲解康德的道德、义务的基础上,把二律背反归结为康德的阶级软弱性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康德的道德、义务和相应的中文含义不同,二律背反既不是康德本人的思想,也和其阶级软弱性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无关。相反,正是因为康德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阶级软弱性等经验对象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才发现并试图解决二律背反。

  • 标签: 康德 道德 伦理 义务 二律背反
  • 简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之间的划分界限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西方法理学界被长期地予以关注和讨论。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已经形成了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既坚持实证主义法学传统,主张法律和道德分离,又承认法律和道德之间具有偶然联系的事实,提出了最低限度自然思想。研究哈特提出自然思想的因由,明确最低限度自然思想的内涵,对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最低限度 自然法 启示
  • 简介: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县在县域范围内展开了利用建筑载体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一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实践赋予建筑艺术特性,传达出了某种伦理价值观,因此是一种伦理叙事。本文借助建筑伦理叙事理论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活动进行解读,发现裕固族利用传统文化服饰、民间故事形象、宗教信仰、传统游牧生活场景等文化符号对公共建筑进行了民族化表达的实践中,呈现了裕固族人的传统英雄观、德性观、生活观、爱情观,具有伦理传达、行为导向和传统伦理现代建构的功能。

  • 标签: 民族传统文化 建筑表达 伦理叙事 教化
  • 简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权利未能得到平等保障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以法伦理学视角审视失地农民的体育权利现状,透视、剖析其中的原因,思考保障失地农民平等享有和实现体育权利的对策,是实现失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宪法和法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 标签: 失地农民 体育权利 公平正义 保障
  • 简介:安乐死是能为人们带来人格利益的道德权利.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对其做出限制,但它却很难成为一种法定的权利.主要的阻碍是立法的客观条件不具备,以及法律天生的对人性的忧虑.这意味着,安乐死作为一种应有的权利要转化为法定权利,尽管不是没有可能,但要有十分的耐心和谨慎.

  • 标签: 安乐死 法定权利 人格利益 限制 道德权利 立法
  • 简介:黑格尔在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的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历史演进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的“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 标签: 黑格尔 “道德-伦理”思想 市场经济 公民道德建设
  • 简介:李猛的《自然社会:自然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自2015年出版以来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具体论题而言,该书讨论的是自然与现代道德世界之形成的关系,但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涉及古今中西之辩。该书还集中讨论了现代人生活的本质特征,以及人们是如何走向这种生活的问题。同时,该书对于是否"回归古典"等当下热点话题做出了清晰回答,认为回归古典是需要慎重和商榷的。

  • 标签: 自然社会 孤独生活 回归古典
  • 简介:Virtue在中文语域常被译作"德性"、"美德"、"德行"、"德"等,这些译在现代日常汉语中都不够妥当,容易造成"泛道德化"误解。相较于这些常见译,virtue译作"良品"更合适,其反义词vice则可译作"劣品"。"良品"和"劣品"都属于人的"品质"。基于这种思路,通常意义上的virtueethics应归于characterethics(品质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至于时下中文语域的各种"德性"和"美德"话语,其实都流于褊狭。

  • 标签: 德性/美德伦理学 品质论伦理学 品质 德性 美德 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