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撑,筑牢文化自信就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遴选标准和现代转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在遴选标准的建构上,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构建由政治遴选标准、伦理遴选标准、"生态"遴选标准和"生产力"遴选标准构成的遴选标准体系。在现代转换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现代化,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遴选标准 现代转换
  • 简介:文化建设的现实任务要求我们对其理论境遇进行澄清。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文化说明的是人类精神的内在价值,它表达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自觉;文明指涉的是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从词源上看,文明又是一个彻底的现代性概念。人类文化生命的展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进程,文化时常被运用于针对文明进程的批判。现代西方文明的悖论性质与其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历史性展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技术理性与实证主义的弥漫使人们感性的幸福、灵魂的激情受到了压抑,西方现代性文明不再能为其文化发展提供健康的精神环境。在现代性境遇下进行文化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值得我们注意:在文化精神的培育方面,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在文化传统的涵养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文化景观的设计方面,力争让文化载体提供丰富的能指意义群;在文化产品的提供方面,借助公共性批判来提升文化产品的公共性品格。

  • 标签: 现代性 理性主义 灵魂 能指 公共性批判
  • 简介:中国近现代以来,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不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负,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普遍交往和碰撞的时代,我们必须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态,确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待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从容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并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文化自卑 文化自负 传统文化
  • 简介:任何文化都是"魂"与"体"的统一。作为文化之"魂"的精神文化价值要被人们认知和认同,必须经由文化之"体"的传播。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的创造同等重要。文化之"魂"必须通过文化创造才能生成,而文化要起到"育"人"化"人的作用,则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播才能实现。

  • 标签: 文化传播 主流价值 传播体系 现代文化 精神文化价值 创造才能
  • 简介:人类历史充满了暴力,而在当今的全球世界,暴力正在日益增长。这意味着,我们的文明并没有使我们受到教化。有时候,我们甚至为暴力提供哲学支持。为了制造暴力,我们借助感情、使用侵略性语言、唤醒历史的旧伤并努力减少偏见。事实上,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只是普通人。和平的使命呼唤一种新思维。它强制我们在我们身上唤醒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它要求我们创造新的讨论主题和新的公众观,并为和平构建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基础,劝导人们追求和平的是一种更高的动机。为了拥有和平,我们必须建立亚洲的仁爱观,以"内在团体忠诚"为基础构建我们对人类的关怀,并通过反思从亚洲文化中汲取营养。

  • 标签: 和平 意识 亚洲文化 意识形态
  • 简介:道德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道德文化自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价值观及其生命力的充分认同、积极肯定、坚定信念和切实践履。按照性质来看,道德文化自信有相对于整个人类的一般道德文化自信即类自信和相对于特定群体或个体的特殊道德文化自信即殊自信;按照主体来看,殊自信又可分为群体自信和个体自信。当下中华民族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而要确立道德文化自信,因为它是道德文化自负和道德文化自卑两极之间的中道,是中华民族消解道德文化自负、克服道德文化自卑、增强软实力创新道德文化的精神之源。

  • 标签: 文化自信 道德文化自信 群体 个体 中华民族
  • 简介:<正>企业伦理文化概念,是从伦理角度对企业活动的一种综合分析,它是企业实践中包含的道德精神、伦理规范、道德习俗的总和。企业实践是企业的计划、经营、生产、销售、人事、财物等活动的统一体,其中并不存在单纯的伦理活动,但企业的每一种实践方式,却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伦理观念,显现出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所崇奉的道德价值。这是我们从伦理角度研究企业的基础。

  • 标签: 企业伦理文化建设 企业道德 道德习俗 环境伦理规范 道德精神 企业员工
  • 简介:农村社区的治理意味着人情的“在场”和伦理作用的不可或缺。因此,在农村社区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应切实发挥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传统伦理的作用,利用村民求荣避辱的道德心理,调动乡村精英与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依托道德评议会等乡村民间组织,努力实现乡村善治,努力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村民幸福的互动多赢。

  • 标签: 农村社区 社会治理 伦理路径
  • 简介:通过讨论和分析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作用和实现路径,可以看到,大学生情感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大学生情感教育路径的探讨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熏陶和自然陶冶四个方面入手。

  • 标签: 大学生 情感教育 路径
  • 简介:当前,对普遍伦理的理解和关注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普遍伦理与东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与孔子恕道之间的关系若何?这都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普遍伦理 东西文化 恕道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文化建设问题,涉及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等多对范畴之间的关系,认真思考这几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当前的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 先进文化
  • 简介:<正>最近几年,我国人民已形成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潮,同时,又非常重视职业道德的宣传和教育。那么,文化知识对职业道德的提高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我想做一些探讨。从世界范围看,在从事技术性较强因而就业时间较长的工作之前,势必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学历越高,知识越高,能

  • 标签: 职业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 职业教育 长时间 文化科学知识 学历社会
  • 简介:赢利是企业的本质规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赢利不仅是企业全部社会职能的根据,也是企业伦理、企业文化得以生成的基础。竞争与协作是企业活动、企业行为的基本形式。深入把握企业经济行为的上述实质和特征,才能够对企业伦理展开真实的和深刻的分析,才可能构建企业伦理学、企业文化研究的逻辑体系。以上内容是根据湖北部分企业的伦理文化建设调研情况作出的实证分析。

  • 标签: 企业本质 企业伦理文化 企业核心价值观 现代转换
  • 简介:一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大众性之铨衡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当前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塑造正逐步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这是中国民族自信的体现。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文明体现,它往往是一定的民族、国家的独特性的展现,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民族的发展变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性 综合国力 民族自信
  • 简介: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传承文化,培育个体的人文精神,使个体获得自由和解放。在当前中国遭遇的道德危机中,道德教育迷失了自身。道德教育向人文精神的回归可以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出发点,以文化传承为内容,以情感逻辑为方法三方面完成,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履行人文解放的神圣使命。

  • 标签: 道德教育 人文精神 文化 自由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解读和梳理儒家文化,必须正视儒家文化的泛道德性.儒家道德衍射到儒家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突出表现为以德治代政治、以礼治代刑法、德本财末、文以载道及美善统一等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文化是泛道德文化.

  • 标签: 儒家文化 儒家道德 泛道德
  • 简介:<正>李奇在《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它自己的特殊价值,这已是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对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来说,对自己的祖国文化传统,不仅应该引以自豪,而且更应该熟悉它、掌握它、积极发掘其科学价值,从而使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标签: 中国伦理 我国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 李奇 思想学说 祖国文化
  • 简介:<正>十四大报告中,在谈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新水平”这一任务时指出:“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经营宗旨、指导思想、经营作风、职工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职业道德以及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等等。通常人们把企业的物(厂房、机器、运输工具、仓库等)、

  • 标签: 企业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精神 经营作风 经营宗旨 警民
  • 简介:行礼道,致中德。行乐道,致和德。人道主体为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行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能致中和之德,能成谦谦君子。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为阳道、君子之道。礼乐相对而言,礼为阴,乐为阳。礼分阴阳,乐也分阴阳。礼乐皆蕴含阴阳之道。乾阳能够各正性命,利贞性情。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公是孔子的道德理想,孔子的道德理想基于仁爱之心。选贤于能、讲信修睦是实现道德之治的主要手段。礼治与礼乐文化是孔子实现德治的中介环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通向德治的主要途径。儒家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体,礼乐文化贯穿于道统、学统、宗统、政统之中。以礼治为主体、以德治为理想、以法治为底线的综合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古代礼乐文化政治化的最大特色。

  • 标签: 礼乐文化 中和之德 礼治 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