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简介: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位于多伦多市中心,是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馆,该馆拥有世界各地的藏品,馆藏藏品500万件,堪称是世界性的博物馆。其中有一个名为“BishopWhiteGallery”的中国庙宇艺术馆,四周墙壁上展示了元代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巨幅壁画,厅中展出了大量中国流失文物,如洛阳汉代墓室画像石,山西离石汉桓帝画像石,北京肃王府狮子,石家河风格两面玉神像,河南安阳出土的青铜器,河南温县的多尊宋代木雕菩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弥勒说法图》。这铺壁画与国内山西稷山青龙寺的《弥勒说法图》有惊人的相似处。针对这两铺壁画进行研究挖掘他们背后的流转渊源,进而探讨如何对国内珍贵的壁画进行统计记载、学术考究及技术保护。
简介:长居纽约的华裔艺术家陈丹青2000年回国应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位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西藏组画》蛮声画坛的艺术家,又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内。时过境迁,这20年来,中国大地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陈在纽约20年,周边及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位未曾走出国门半步的人来看陈丹青,笔者认为他是一个矛盾的杂多体。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智的青年油画家,甚至许多人直至现在仍有"陈丹青情结"。陈当年的崛起与文革结束后,人们想竭力"摆脱"所谓的"苏联模式",向欧洲传统油画溯源不无关系。陈描绘藏民日常生活的《西藏组画》对当时画坛的文学性和主题性创作
简介: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Appadurai)在其((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指出:文化互动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崭新的全球文化、经济应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相互交叠的、散裂的秩序。阿帕杜菜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来探索这些散裂,从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维度——族群景观(ethnoscapes)、媒体景观(mediascapes)、技术景观(technoscapes)、金融景观(financescapes)和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s)入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五个维度构成了其所谓的“想象世界”的基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的条件,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在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媒体景观以及意识形态景观之间日益扩大的散裂中,同时也通过这些散裂而进行。
简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宴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