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美学研究新弋获———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唐明邦最近,收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潘显一同志寄来他的新作《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虽然我眼睛不大好,但打开这本书,还是被它吸引住一口气读...

  • 标签: 道教美学 范畴论 美学研究 中国古代 比较研究 民族特色
  • 简介:阴阳五行,在现代中国的百姓心目中,仿佛生来就是与卜卦、相命纠结在一起,并且这是它唯一功用似的。如果人们知道在早期的学术史文献如《庄子·天下》篇、司马谈的《六家旨要》中,阴阳家是作为中国学术的源头来看待的,阴阳五行在中国文化中,甚至有着五六千年的历史,且是解读中国科学最适宜的钥匙的时候,就不免要大吃一惊了。

  • 标签: 中国古代科学 中国学术 适宜 唯一 中国文化 文献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刑法对佛道教实行宗教法律管理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及原因,并说明在这样的法律规范外部环境下,道教只能走上心性化的道路,并日渐式微.

  • 标签: 古代刑法 佛道教 规范 心性化
  • 简介:一佛教是重视文化哲学的宗教,同时又是重视实践修持的宗教。按照佛教修行的程序,分为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信解属于文化哲学的研究,行证则属于修持和证悟。佛曾预言:佛入灭后,其教法的流行次第,分为三个时代,即正法时、像法时和末法时。正法时五百余年,是教法、修行、证果三者完全具足的时代。像法时的一千年,虽没有证果的人,但教法和修行二者还存在的时代。到了末法时的一万年,就只有教法存在而缺修行和证果。其后就出现连教法也消灭的时代,这叫做法灭时代。佛教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是佛陀所说的经典。佛教经典总括为三藏,根据内容一般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关于三藏有

  • 标签: 证果 修持 佛教经典 律藏 经藏 论藏
  • 简介:女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女性和男性一同缔造着人类文明。然而由于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社会分工不同,使得“男女有别”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而“男女有别”的背后应该说女性是被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女性也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她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很值得我们作些比较。对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信仰立场、不同的文化渊源的女性作比较,它的面应该说是很广的。

  • 标签: 应该 箴言 信仰 个人 人类社会 女性观
  • 简介:本文以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解读中国黄帝故事的神话学和宗教学内涵。我们认为,通过研究与黄帝信仰相关的图腾在古代神话和仪式中的表现和演变,可以较为清晰地解读出黄帝作为部落领袖和巫师在古代巫术—仪式中的活动情况,以及黄帝从古代部落领袖、巫师演变为部落最高神以及古代神祇被纳入到早期神仙群体的完整过程。同时,这样的研究也将为古代黄帝神话的诠释、整理和重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黄帝 神话 图腾 仪式 神仙
  • 简介:乐爱国与庹永在《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道教及其思想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天道论、宗教神学以及修道成仙论,对伦理道德作了宗教的诠释,使之得到强化;其二,在心性论、平等观、生命价值、生态伦理等方面,对伦理思想作了重要的补充,使之更加完善;其三,讲求不言之教,宣扬善恶报应,落实积功累德,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使之广泛深入人心。

  • 标签: 古代伦理思想 思想发展 中国 道教 宗教神学 理学研究
  • 简介:神学要中国化在当今中国教会几成共识,但如何中国化却令我们一筹莫展,无所适从。神学中国化就如同翻译一样,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仅要有两种语言的修养,而且要有两种文化的修养。同样,有志于中国神学建设者除了熟悉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以外,还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的研究无外乎对典籍的研

  • 标签: 中国古代典籍 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基督教神学 修养
  • 简介:中国历史上,九鼎与传国玺曾经长期被视为王权的象征、天命的标志,被描述、塑造成历代中原王朝的传国重器,受到中原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乃至顶礼膜拜。这种历史现象体现了鲜明的政治传承意识。虽然历史上的九鼎与传国玺真伪难辨,但是借助有关九鼎与传国玺的历史传说和政治想象,中国历代统治者把中原地区的政治与历史建构成一部单线传承的政治史,历史上所有中原政权由此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和政治继承性。政治传承意识塑造和维护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精神上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尝试从政治心理的视角,着重考察九鼎、传国玺崇拜现象所蕴含的政治传承意识,探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赖以形成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 标签: 九鼎 传国玺 政治传承意识 五德终始学说 正统观
  • 简介:政权与宗教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古代的政教关系,以史为鉴,对处理好今天的政教关系,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东汉时期,佛教传人中国,道教自民间开始发展壮大,二者在中华大地开始传播和发展,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日益广泛。

  • 标签: 政教关系 中国民众 宗教关系 国家政权 古代 评介
  • 简介:慧能大师(638—713年)的禅宗一经创立,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其中自然包括美学。虽然自唐至清,并无“美学”这一名词,但禅宗对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 标签: 佛教 禅宗 古代 美学思想 中国 审美意境
  • 简介:北方邦属于印度人口最稠密的一邦,这里居住着印度全国16.2%的人口。北方邦的面积在印度居第四位。她是最为历史悠久的邦,印度教的两条圣河恒河和与亚穆纳河环绕着她,因之她是印度教的著名圣地。北方邦在印度政治、教育、文化、工业、农业以及旅游方面都举足轻重。

  • 标签: 古代印度 “中国” 印度教 北方邦 阿格拉 西坎德拉
  • 简介:佛教传人中国后,自魏晋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各朝的志怪、传奇、平话或长短篇小说,不论在表现的思想方面、题材内容方面,或叙事结构写作笔法方面,都呈现出受到佛教影Ⅱ向的痕迹。佛教,丰富了中国小说;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小说的作者,也以自己中土的文化意识来和印度佛教对话,消融转化成中国佛教的表现形式。本文拟从叙事结构、写作笔法来尝试探讨中国典小说,在文本中如何安排、呈现出佛教特色。

  • 标签: 中国 古典小说 佛教观念 表现手法 人生哲理 叙事手法
  • 简介:刘定祥在2005年第5期《中国穆斯林》上发表文章《〈古兰经〉的美学世界初探》。作者指出,《古兰经》是内容博大精深的美学世界,从它的文本语言之美、对美的本原的探讨到对人的完善的关注和自然美的描绘,均表达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宇宙观、人生观及审美意识,表达了对人性不断完善的理性思考和审美理想。

  • 标签: 《古兰经》 世界 美学 文本语言 伊斯兰教 审美意识
  • 简介:律宗是研习与传持佛教戒律的宗派。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律典(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也相继在中国翻译流传,这些律典都属于小乘律。南北朝时代开始出现以大乘教义来阐释小乘律的律学研究潮流,到了隋唐时代蔚为大观,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律宗。律宗形成以后,向全国传布,福建也不例外,现试阐述之。

  • 标签: 福建 律宗 佛教宗派 宗教信仰 佛教建筑
  • 简介:康德对人本身充满了敬意。他认为有意识、能思考、有道德情感的人是宇宙间最神奇的创造物,把人贬低为某种目的的工具是不合理的,人应当是主体,人本身就是目的——最后的目的。人是一个类,有它的类的本质和规定性。所以康德很特别地用复数“我们”来指称人类。不管是他的美学或是神学,都来自这种“人本”的基础。在《判断力批判》中,他说:“没有人类,这整个创造就只是浪费、徒劳、没有最后目的。”

  • 标签: 康德 德国 美学思想 神学思想 审美判断
  • 简介: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天分。他一生崇信道教,曾多次亲注道经,留下了大量思想丰富、文笔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他所提出的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无心”的审美态度以及“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等,对我们研究道教思想文化以及中国美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美学思想 宋徽宗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判断 审美态度 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