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代中国佛教界为因顺时代需要,大力兴办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探索弘扬佛法的新形式、新思路。现代中国最大的经济与文化都市上海,其弘扬佛法的事业教也走在最前列。近代高僧——从虚云、圆瑛、太虚:震华、持松、应慈、苇舫等一直到真禅长老,都无一例外地在上海留下了他们弘法的足迹,玉佛寺又是上海现代佛教发展的重要基地。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势,真禅法师率先恢复上海佛学院以培养人才,著书弘法,兴办多种文化事业,既凸显玉佛寺的文化地位,也贯彻和宣传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其在佛教文化方面的领军作用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先辈们积极弘扬佛法的传统,为玉佛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对玉佛寺近年来在弘法工作上新的跨越提供了可能。抚今追昔,在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之际,我们不能不对这位爱国高僧致以由衷的敬意,对他在玉佛寺弘法文化事业方面所作的贡献及其所产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深切缅怀。
简介:本文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对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AnthonyC.Yu)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两个《西游记》译本中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余译本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佛教文化,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来传译原文中的佛教用语。与此同时,余译本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常采用梵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将原文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读者中,使译文读起来更具异国情调。而詹译本为了更加流畅地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可读性更强,倾向于主要使用工具型翻译,如能在译入语文化基督教中找到类似的意象,多采用直接套用法。尽管两位译者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有所不同,但其译作各有所长,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以及西方读者的喜爱。本文认为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普通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