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毕业生自我认知与社会观念错位,‘精英情结’导致就业方向狭隘。”智联招聘日前发布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结合百度数据针对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全盘分析与解读。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比2013年的699万增长4%人次,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但从整体需求来看,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相比去年增长10.14%,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报告认为,当前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欢迎程度有增无减,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机会。智联招聘认为,“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自我缺乏了解产生迷茫。

  • 标签: 就业难 精英 应届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 自我认知 毕业生就业
  • 简介:文天祥(1236—1283)在澳门外海留下了千古绝唱澳门位于零丁洋(亦有人写成“伶仃洋”)口岸。南宋末年,公元1278年冬,文天祥兵败被俘。张弘范(南宋降将)挟持他攻打南宋最后的

  • 标签: 文化名人 澳门情结 文天祥 汤显祖 林则徐 魏源
  • 简介:<正>一、由学生自杀引发的思考我们在心理辅导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15岁的女中学生,被自己语文教师的品德、才华和风度所折服,她痴情地迷恋着,却从未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向所崇拜的老师表白,也未造成对任何人的伤害。但当人们偶尔从日记发现她的“隐私”后,“第三者”,“居心不良”,“心理变态”等恶言纷至沓来,周围一

  • 标签: 恋师情结 心理变态 闭锁心理 自我意识 心理成熟 独特体验
  • 简介:根据生命史理论,童年经历和当前的环境生存压力是对个体的生命策略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本研究认为,人际信任也是一种生命策略使然,因此,可以从上述两个因素来探究人际信任的机制。从该理论出发,研究聚焦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并考察与童年经历相比,对当前环境压力感知影响个体人际信任的程度以及二者是否存在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童年资源缺乏的个体比童年资源充足的个体在成年后人际信任水平低;(2)童年主观高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比童年主观低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成年后的人际信任水平高;(3)童年不稳定的个体比童年稳定的个体在成年后更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水平弱;(4)个体对当前环境的压力感知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感知到当前环境的压力会降低个体的人际信任,但是并没有与童年资源、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童年不稳定性产生交互作用。重视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加强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 标签: 童年经历 生命策略 安全感 人际信任
  • 简介:监狱服刑人员董某,男性,27岁,因对监狱女民警产生强烈的“暗恋情结”,通过咨询师的咨询,了解到该服刑人员由于从小缺少母爱,犯罪入狱后对监狱女民警产生一定的“恋母情结”,在成人后寻找女友均以母亲为标准,是寻求“母爱”的外在反映形式。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让其明白初恋女友及女民警都是其心目中“母亲”的替代,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促进心理行为的转变,正常适应与成长。

  • 标签: 服刑人员 暗恋情结 认知疗法
  • 简介:通过问卷调查法追踪考察了童年早期到中期母亲教养方式的稳定性和变化,以及童年早中期母亲教养方式对11岁儿童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儿童从2岁到7岁,母亲教养方式在保护担忧、控制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变化.在其余维度上没有发现显著变化。儿童2岁和7岁时,性别能显著预测其11岁时的学校适应问题。儿童2岁时,母亲鼓励和控制的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11岁时儿童的学业成绩及害羞焦虑、挫折耐受性、同伴交往等行为和社交问题。儿童7岁时,母亲保护和控制的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儿童11岁时的学业成绩、学习问题及害羞焦虑、挫折耐受性、果敢社交等行为和社交问题。

  • 标签: 童年期 母亲教养方式 学校适应
  • 简介:本研究以5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间隔1年(两次收集教据)的纵向研究,考察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及其与社会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欺负在小学儿童中十分常见,但并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现象,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受欺负只是一种短暂的经历。在间隔1年的追踪研究中,只有大约6.6%的儿童被连续两次评定为受欺负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儿童的受欺负与社会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同时性关联;鉴别分析表明,同伴拒绝、退缩行为是区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的两个最主要的社会能力变量。

  • 标签: 受欺负 社会能力 孤独感 攻击行为 退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