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国家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过程中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问题。构建文山州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改善民生问题是基础;坚持民族平等、尊重民族差异、维护民族感情是基本前提;加强沟通、化解矛盾是关键。

  • 标签: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信任和谐 民族关系 民族地区发展
  • 简介: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障碍及其解决思路的探寻是一项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本文以云南梁河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例予以论述。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受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少数民族女童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那么,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就需要一些特殊手段来解决。因此,认真分析现实存在的女童教育的困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方能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 标签: 少数民族女童 教育 障碍 发展
  • 简介:从研究民众风俗习惯的视角来看,眼光向下是剖析社会变迁较为实用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借助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研究地有全面整体的认识,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剖析民族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活态性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云南哈尼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欲通过春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探析新时期哈尼族村寨节日礼俗变迁的原因。

  • 标签: 哈尼族 春节 礼俗 变迁
  • 简介:土司制度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受政区功能划分的影响,大姓在土司制度中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原王朝对西南控制的加强,云南从西南夷地区发展成为与内地一致的省份.但云南内部发展不平衡,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区划已有所体现,并形成圈层政区结构.这一政区结构被元明清云南政区区划继承,并形成土司制度区域.元明清时土官的来源是该区域历史上的汉、夷大姓后裔,或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汉族移民.对土官的任用,延续了蜀汉时南中大姓治理南中的方式.明清逐渐加强对土官的管理和考核,逐步改土归流,使云南腹地以及川滇黔交界区域实行流官统治,只在境内西南边境有土司区域,作为云南腹地的藩篱和保障.

  • 标签: 政区 大姓 土司制度 云南
  • 简介:199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的严重影响,但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上下一心,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三个确保”的目标,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也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过去的一...

  • 标签: 黑龙江 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 民族工作
  • 简介:在民国时期,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文化落后的状况,云南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发展云南的民族教育。其主要政策和措施有,颁布发展民族教育的法令,建立各种民族教育管理机构,对从事民族教育的教职员工实行奖励政策,对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其帮助。同时,在招生和升学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其升学率。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促进了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

  • 标签: 民国时期 云南各级政府 民族教育 政策
  • 简介:晚清时期,云南因遭受英法直接侵略,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突出,边防紧要性不断彰显。云南顺势而应,力图借以练军、办学、强军等手段,在边防转型和御敌抗争间寻求强省固边之策。

  • 标签: 晚清 边防 转型
  • 简介:“百夷”或“白夷”一词作为某一地区人群的总称出现于元代史籍,明代早期成为志书定例;明代中期以后,在李元阳的推动下,“荧夷”代替“百夷”或“白夷”等称呼成为总称,其转变有着深刻的观念内涵。自明入清后,前代史志中的各种称呼既有保留,亦有变化,但“百夷”或“摆夷”等作为系统总称的含义在逐渐淡化,同样体现了时代背景的转移。随着近代“民族”话语出现,“摆夷”逐渐成为某一“民族”或“种族”的称呼。

  • 标签: “百夷” “金齿” “焚夷” “摆夷” 李元阳 民族观念
  • 简介: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构建好各民族的生态家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为“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探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 民族地区 实践路径
  • 简介:通过剖析傣族孔雀舞的事例来研究中国政府的文艺政策是以何种形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并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如何参与展示民族形象的。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了使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象化,所以想通过民族舞蹈改变人们对少数民族既存的形象和想象,并期待民族舞蹈对展示的"想象的共同体"发挥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民族表象 文化实践 民族舞蹈 孔雀舞
  • 简介: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土司制度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体化,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边疆地区特殊区域政治的影响,在中央王朝与边疆土司的互动和博弈过程中,中央王朝在边疆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特征,并对明清时期西南边疆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今天国家进行边疆治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明清 云南土司 区域政治 国家认同
  • 简介:元代进入云南的蒙古族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文化跨越。在流传至今的民间叙事文本中,折射了云南蒙古族从北方走到南方,从牧民、战士变成渔夫、挑夫、泥水匠和农民的集体镜像,显现出这个群体“武化”被“文化”征服的历史进程。

  • 标签: 云南蒙古族 民间叙事文本 文化变迁
  • 简介:清朝前期,统治者对云南边疆与民族的认知,大致表现为地理偏僻与蛮夷众多的观念。这些认知既受历史传统观念之影响,也含有时代之因素。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清王朝在传统夷夏思维的承袭上表现出"用夏变夷"的取向。在督抚体制的施行与土司政策的演进历程中,清朝前期对云南边疆与民族的治理,是一个"因袭"与"变革"交替的渐变进程。

  • 标签: 清前期 云南 边疆 民族
  • 简介:传统知识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与自然资源的传承和生态整体保护有关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科学无法提供的洞察力。各民族对于周边环境脆弱性和致灾因子及灾害的观察建立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能够有效地将收集到与危险、灾害相关的各种信息传播到社区的大多数成员之中,使成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这就是传统知识的防灾减灾价值所在。

  • 标签: 传统知识 防灾减灾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 简介:云南玉溪大营街汉族社区出现的“开大经”仪式活动,充分表达了仪式主体(家主)基于仪式“超度”并“还愿”亡灵,进而通过多种形式的报答性“承诺”,在“转让”器物归属权的过程中,“净化”自家方土,以祈望获得多重意义的平安和终极意义的财富“回报”。在人神多重意义“沟通”的结构过程中,仪式将这些具有多重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参与者整合成具有不同“回报”诉求的复合意义共同体。

  • 标签: 开大经 还愿 求净 回报
  • 简介:云南直苴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保留着大量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大量的冲突和调整,已形成了一系列的内生机制,并以顽强的生命力维系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当地彝族的生产和生活.在西部大开发中,挖掘整理这些经过生产实践而来的宝贵思想,并加以一定的指导,可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重建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生产、生活模式.

  • 标签: 云南 彝族 宗教信仰 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