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从总体上分析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存在的五大问题,包括:(1)没有充分考虑对经营者的经济后果,导致企业短期行为;(2)准则之间协调不够,甚至彼此矛盾;(3)不必要和不合理的"中国特色"较多,国际化力度不够;(4)存在较多的"界线检验"和不合理规定,严密性有待增强;(5)"指南"和"讲解"质量不高,参考价值不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五个对策建议:一是正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全面考虑各方经济利益;二是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三是遵循以目标导向为基础,改进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四是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加强制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五是正确处理会计准则国际化和本国特色的关系,加快国际化进程.
简介:法律与信访都是底层环境抗争的基本工具,但中国民众更青睐于后者,甚至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源自无讼社会的文化基因,也受司法困境的现实驱动。而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的行为逻辑具有鲜明的“信法不信访”特征。这种格局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机制,一是普通渔民不懂信访,二是农村精英对信访困境具有深度反思,三是源自对参照群体的比较,四是依法抗争保证了抗争维权的合法性。研究表明,“信法不信访”的格局并非因为渔民法律意识高,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青天思想的淡化与消弭,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当前,需要创造适宜的社会机制,引导“信访不信法”向“信法不信访”转型。在此,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尤为迫切。
简介: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华北地区的民间庙会往往被视为乡土民众进行神圣实践的重要文化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庙宇而形成的"灵验"叙事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敬神观念与信仰认知,并直接作用于民间庙会活动的神圣运作方式。当然,灵验并非民众实施神圣运作行为的唯一指向,其背后还蕴藏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民间庙会的灵验逻辑与神圣运作行为的互通,也使得地方化的民俗传统不断加强和深化。以鲁南枣庄千山头农历九月十二庙会为例,借助对庙会现场的田野深描,可以发现,民间庙会的"操持者"特别注重对有形神圣空间与无形神圣时间的氛围营造,而"香客"从神圣观念的产生再到具体的神圣行为展示,则体现出了庙会灵验逻辑的构建具备一定的"自组织"特征。
简介:目前关于中国在非投资的研究呈现为西方中心主义、以中国为中心、全球体系三类视角的叙事格局,而有关非洲本土历史的视角较少。为此,本文基于坦桑尼亚一家中资企业及所在剑麻产业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该公司的运作逻辑中受到的当地剑麻发展历史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资本"走出去"的过程也是嵌入东道国当地历史的过程,中国资本延续了坦桑尼亚剑麻产业百年来形成的基本范式,体现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劳动力短缺的应对和资本的积累方式三个维度。虽然中国资本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没有结构性改变,因为坦桑尼亚剑麻产业基本范式的背后是始于殖民时期并一直持续的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中心—外围"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简介:参与式扶贫和协同式扶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源于西方发展理论,强调扶贫对象的参与。由于其存在着理论上的瑕疵和实践上的"久扶不脱贫"的贫困治理困境,发展进程极为缓慢,逐渐被协同式扶贫所取代。协同式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目标的一致性、扶贫系统的开放性、扶贫过程的动态性和扶贫行动的合作性。无论从扶贫主体、扶贫内容还是扶贫方式来看,协同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比,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协同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有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现行的精准扶贫将逐渐走向协同式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式精准扶贫,需要扶贫信息的协同、扶贫制度的协同、扶贫文化的协同和良好社会资本的培育。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实现贫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