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出现频率较高、内涵丰富的植物意象。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杨柳”已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杨柳”寓送别、思乡之意;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柳”寄托着超尘隐逸的情怀;在有的古代诗词中,“杨柳”还刻画春天的景象、抒发着喜悦的心情。
简介:李广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他骁勇善战,忠君报国,威震四方;他屡建奇功,却白首未得封侯,而他兵败后羞愤的自刎,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和思考,以至于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怀念和咏叹李将军的作品屡见不鲜。李广将军也逐渐升华为凝聚着民族共同心理体验的原型意象。
简介:沈从文是当代文坛公认的一代巨匠,其代表作《边城》更是象征其文学成就的一座顶峰。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中篇小说里,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更是将我们带入了山河壮丽的湘西风情,领略边城世界流光溢彩的自然之美。作品通篇饱含了作者的自然意象,而这正是贯透全篇的主轴。《边城》的核心是要展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美,作者正是利用了状写自然的几近白描的笔法,圆满表达了这一意愿。
简介:月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水月”意象——由于其中“水”、“月”相得彰益的视觉特点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推崇的阴柔、含蓄的审美观,形成了“水月”意象的基础原因。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助“水月”这一复合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
简介: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唐代又是诗歌的海洋。贬请诗人大量涌现及其辛勘创作,是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诗歌魅力丛生的原因是唐代诗人所创造的独特的意象和意象群。
简介:北岛在1987年离开中国大陆至今的时间里,依旧坚持饱含力量的诗歌创作,该阶段被称为北岛中后期诗歌创作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北岛延续着其早期诗歌的悖论形态,并在其中加入了更加深刻的生命意识,悲剧感愈发浓重;另一方面,北岛继承了其早期诗歌的一系列核心意象,并将它们置于海外生活的新环境中,生成了更为深邃的文本。这些都表现了北岛从历史维度向精神维度的转变。
简介:前两天与同事谈起当下的南方洪灾。笔者说,经济损失1300亿。一个同事说,这相当于吉林市十年的财政收入。同事的说法引起了我对新闻报道的一点思考。"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公认原则,但发生的新闻事实在很多情况下是平面的,
简介:与先秦诸子不同,庄子创造性地使用一种隐喻式的寓言体散文,塑造出众多不同的审美意象,其中,以“浑沌”为中心的意象群尤为引人注目。从本来意义上讲,浑沌喻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但这种方式所蕴涵的生态本原美、生态共生美、生态自由美等思想自古至今一直为人们研究探讨,在当代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浑沌意象更赋予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简介:历史上地域性的成语或谚语丑化了贵州意象,其族群偏见和地域歧视的负面效应影响至今。族群偏见和地域歧视源于族群文化和地域经济的差异。从历史地理角度看,贵州意象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不仅与历史上的族群歧视和文化差异有关,也与历史时期形成的区域经济差异和生态条件恶化密切相联。
浅谈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谈唐诗的李广意象
论《边城》的自然意象
浅析唐诗中的“水月”意象
唐代贬谪诗文意象分析
“悖论”与“意象”——论北岛中后期诗歌的主要特色
试谈新闻报道中事实的意象塑造
论庄子以“浑沌”为主题意象的生态审美观
族群偏见和地域歧视:贵州意象的历史地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