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故事发生在2011年6月27日,地点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博克斯县康纳家。马休·康纳和他的女友发生了争执,矛盾不断升级,最后发展到肢体冲突。康纳的父亲看不下去了,出来制止,结果两个男人扭打在一起,小康纳还夺走了老康纳的手枪。小康纳用抢到的枪威胁父亲和其他家人,向他们的脚下射击以发泄满腔的愤怒。后来,他又回到屋里穿着防弹背心,手里拿着霰弹枪,又打了几枪之后,才离开家。在家门口的那
简介:如何正确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陈学明教授认为,从整体上并联系中国实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真实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探索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正确途径。此外,它有助于我们增强把“回归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结合在一起的自觉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抱有正确的态度。为了推动相关问题的学术争鸣,我们特将陈学明教授与本刊记者的谈话发表如下。
简介:本文第一部分由《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的译者迈克尔.瑞安撰写,介绍了意大利工人“自治”运动的理论和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内格里的工人阶级主体性概念提供了线索。本文第二部分由译者毛里齐奥.维亚诺撰写,他从媒体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意大利和美国两国媒体对内格里和自治运动的表述,揭示了媒体在塑造舆论共识、维护现有资本主义秩序和妖魔化工人运动方面的作用。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导论二《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无法在脱离历史与理论背景的状况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在这里,我会对历史背景作一非常简洁的描述,同时简要地界定工人“自治”(autonomy)这一概念。随着杂志《红色笔记》和报纸《工人阶级》的发行,意大利的“议会外的”活动(对立于从事议会活动的共产党和社会党)在60年代早期勃兴起来;其理论家是马里奥.特伦蒂(MarioTronti,特伦蒂于1967年加入共产党)、赖尼奥罗.潘齐尔里(RanieroPanzieri)、塞尔焦.博洛尼亚(SergioBologna)以及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Negri)。也是在这个时候,在经历了50年代长期的劳工和平之后,工厂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战斗。在60年代,议会外的或左翼的批评针对的...
简介:[编者按]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冲击.但是,运动的低潮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的沉寂,相反更需要理论上反思,并催生着理论上的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国际性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型学术会议的召开.在这些学术会议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巴黎召开的"国际马克思大会".从1995年至今,国际马克思大会已连续召开了四次.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于2004年9月28日-10月2日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学者云集巴黎参加这次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盛会.为深入研究西方左翼理论思潮、及时了解和把握西方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动向,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曾参加第二、三、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以及"纪念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和"全球化与人类解放国际大会"的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李其庆研究员,就理论界比较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简介: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哲学家,马克思反感对纯粹的形而上学进行思辨;相反,他总是把研究的焦点投射于社会现实,深情地关注着人的生存环境,执著地追寻着人的生命的终结意义。本文就试从人文关怀维度去探讨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以进一步诠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代意义。一、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对私有制社会中工人的异化生存状态表示了深切同情,同时他还敏锐地指出资产阶级也处在另一极的异化生存状态中,所有人均进入了马克思异化批判的理论视野中,这是马克思异化理论人文关怀维度的一个突出表现。(一)私有制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异化生存状态。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1.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
简介:在整合马克思和明斯基两种不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仅从金融根源解释大衰退的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金融化和生产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国内与国际根源、金融与实体根源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马克思对危机作出的解释至少在两方面超越了明斯基。第一,大衰退的结构性根源并不在美国金融部门而在全球化的生产系统之中并通过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资本积累的不平衡表现出来;第二,经济社会问题有其货币或金融根源并能够通过对货币金融体系的调控加以解决,这种传统观念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因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已经证明了传统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难以确保资本积累的平衡性。
简介:马克思对人格的考察具有立足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理想的双重维度,他一方面强调人格作为人之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一方面强调人格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所具有的特质,注重人格的现实性维度。由于时代的局限,虽然马克思当时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他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主体,并且能够自觉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展开行动,并自觉承担起对于他人包括后代人的责任,注重自己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长远影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马克思的这些设想对于我们进行新型人格的塑造,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