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当代印度安全环境沈元加前言最初源于西方世界地缘政治学说(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派生出来安全问题概念),在历史上曾服务于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政治目的,也被西方霸权主义者利用来作为一种方便理论工具。单从学术角度看,地缘政治学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和疏漏之...

  • 标签: 印度洋地区 地缘政治学 地缘战略 东南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安全环境
  • 简介:东南亚国家自6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随之而来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如城市化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热带雨林减少,并且有跨国界污染趋势。生态环境恶化对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增加环境意识和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保护一半与发经济之间关系,加强环境问题国际合作,已成为东南亚国家面临刻不容缓大事。

  • 标签: 东南亚 生态环境 环境安全 立法 环保投入
  • 简介: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大国关系保持基本稳定,全球核战争威胁明显下降。然而,当今世界核扩散形势依然严峻,并有可能随着核电复兴浪潮到来变得更加复杂:核恐怖主义威胁凸显.构建稳定核安全环境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新重点;导弹防御系统及外空武器化有可能造成国际战略态势失衡和复杂化,并激发新领域军备竞赛。改善全球核安全环境任重而道远,不仅有赖于核武器国家核裁军推进和核战略不断调整,还有赖于核领域国际法健全和相关国际机制不断增强,更需要和平、发展、合作国际潮流不断巩固和推进。

  • 标签: 全球核安全环境 国际核战略态势 核扩散 核恐怖主义
  • 简介:边境地区作为国家领土比较特殊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主权至高无上和国家领土不容侵犯。过去,位于国家交界处边境地区敏感脆弱,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生存”重任,传统边境始终发挥其屏蔽功能,传统边境安全随之体现出“防范危险”和“共存安全主要特性。如今,由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开放政策,相应地引发了实体边界弱化和“软边界”扩散等边境地区新变化,同时,边境屏蔽效应相对减弱,中介效应凸显,使边境地区呈现安全与发展并举甚至以发展为主导安全态势,边境安全特征发生重大转变。边境地区安全问题复杂化、安全渗透和联动增强、安全中注入发展因素以及安全社会化建构等特征与“共生”理论中多元、内生性、交互、共生性等特征相似,而且有相适应研究议题,使边境安全问题可以从共生视角进行探讨。边境安全变化使边境在实现“共存安全同时强调“共生安全与发展”,在关注当下安全同时也注重安全未来。文章以边境安全特殊为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共生安全新理念,并在“共存安全”和“共生安全”特性比较中,探索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未来走向。

  • 标签: 安全 边境安全 共存安全 共生安全 国际安全理论
  • 简介: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安全环境变化及对策赵龙庚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成了独立主权国家,原来俄与它们兄弟关系变成了平起平坐伙伴关系。各国相互关系新格局给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安全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并直接影响到俄安全利益。俄面对新地缘政治、...

  • 标签: 地区安全 独联体国家 主权国家 地缘政治 俄罗斯人 兄弟关系
  • 简介:<正>1982年3月29日至31日,印度著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国防研究与分析所和印度国际中心,在新德里联合主办了“印度安全战略讨论会”。与会者是印度“脑库”中之要员,有议员、理论家、记者、在职及退休文武官员共约60人。会议宗旨是根据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化,“研讨印度安全概念和安全组织,外部威胁,以及印度应采取对策”。印度外交部为会议提供了素材和提供了建议,讨论情况“不向报界公布”。

  • 标签: 印度洋 战略考虑 战略环境 遏制中国 安全组织 尼赫鲁
  • 简介:是族类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是形成族类群体认同纽带。族认同是族类群体形成认知和行动一致基础,凭借动员环节,族及族认同被带入政治场域,参与资源和权力分配,并因循不同政治行动呈现出族际关系、族类群体与国家关系、族类群体与国际关系复杂交织和震荡联动,在不同时空表现出不同态势和影响。当族类群体政治行动超出有序范围,以暴力、骚乱、恐怖行动、屠杀、清洗、武装冲突和分裂运动等形式出现时,便给相关群体带来恐惧与伤害,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失序与动荡,甚至会危及国家主权和地区、国际政治关系与秩序。族安全,是指因族动员而对人生命、社会秩序、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等是否产生威胁或损害状态。族转化为安全议题需要以认同为基础、以动员为条件、以信念为支持,并在一定族际结构中发生,因而需要族认同、政治动员、民族主义、离散政治等理论诠释。族安全研究范式可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

  • 标签: 族性 非传统安全 人的安全 国家安全
  • 简介: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和西方对“安全环境界定不同,中国侧重于以发展界定安全,西方大国则注重以威胁界定安全。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安全环境理解,已经从以军事安全为主演变为军事、政治、经济、舆论四位一体,更具复杂和动态特征。因此,作者构建了新时期评估周边安全环境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包括政治安全环境、军事安全环境、发展安全环境、舆论安全环境以及中国自身对周边环境塑造能力等构件,这些指标囊括了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学理判断。文章利用世界银行数据库、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数据库”以及《人民日报》数据库对各细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定并对比了三种场号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指数。对1992—2011年周边安全环境分析表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不断改善中。不过,2008年以后三种场景产生较大分叉,中国有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前十几年完全不同状况,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共同构建长期稳定周边安全合作环境

  • 标签: 周边环境 安全环境评估 分析框架 指标体系
  • 简介: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最具普遍存在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一切问题都与生态问题有关,文化也不例外。当全球进入"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时代时候,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构成了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认知系统新生态特征。文化生态安全是这一现代表征。文化生态构成多重二元结构是文化生态安全构成结构方式。内部与外部性文化关系冲突是引发文化生态危机和国家文化安全危机原因。塑造良好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是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安全重要文化生态保障。文化多样是文化生态存在形态与结构样式,是文化生态平衡重要保障机制,文化多样安全是文化生态安全实现前提。中国要实现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安全同时,实现从单一时空领域里文化安全走向系统整体范畴文化安全,在生态文明系统整体安全基础上,建构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新认知系统。

  • 标签: 文化生态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 文化多样性安全 文化生态构成多重二元结构
  • 简介:现在谈国际局势往往会和所谓"国际秩序"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西方舆论环境中,所谓"国际秩序"就是美国主导国际格局。而从美国主导角度看,中国崛起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挑战。所以,中国和平发展面临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是美国以确保其霸权地位为核心战略所构成挑战。

  • 标签: 美国霸权 国际环境 霸权地位 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 中韩关系
  • 简介:冷战结束尤其是2014年后,美国对亚洲安全事务影响和作用总体有所降低,中国参与、贡献和引领亚洲安全新格局构建地位和作用上升.中国、美国及地区国家深度博弈,多数国家期待建立一个全面、有效、可被广泛接受亚洲安全新格局.当前,亚洲安全格局存在着时空错位、理念分歧、结构冲突、机制分散等四大关联交互突出问题,导致亚洲安全面临系统困境.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看,亚洲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亟待探索构建亚洲安全新格局.中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发挥在亚洲安全新格局建构中角色作用,加强理念和方向引领,加强同世界主要力量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协调合作,妥善处理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亚洲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亚洲安全合作,努力实现从安全公共产品消费国向供给国转变,为自身建设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为亚洲安全建设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 标签: 亚洲安全 区域公共产品 系统困境 历史性建构
  • 简介:一般认为,国际安全机制是“关于特定国际安全领域,为达成某一共同安全目标而建立,容许国家相信其他国家将予以回报,而在它行为上保持克制那些原则、规则和标准。这一概念不仅指便于合作标准和期望,而且指一种超出短期自我利益追逐合作形式”。合理国际安全机制对于促进安全合作实现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没有制度情况下,实际合作常常比可能合作要少”。

  • 标签: 国际安全机制 有效性 合法性 安全合作 安全目标 标准
  • 简介: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愈加综合与复杂,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多元”非传统安全威胁针对那类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混威胁而提出,在缘由、意图、主体、手段、地缘等多方面显示了非传统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多元”特征。网络安全威胁是“多元”非传统安全威胁中重要议题,其呈现了主权难以界定、合法难以判定、身份难以限定、过程难以追踪、应对难以依靠单一主体非常规特征,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新思维。一些国家奉行进攻型网络安全战略,导致了网络空间威胁升级与安全困境,不利于全球网络安全维护。“优态共存”基于中国“和合”价值观而提出,主张认同建构与互惠共建,更好地适应了网络安全治理跨界合作、“大安全”观与超越安全困境能力要求,是较优网络安全治理方略,可成为“多元”非传统安全维护一般路径。

  • 标签: 网络安全 “多元性”非传统安全 优态共存 安全治理
  • 简介:近年来,东亚安全成为热点问题。相关东盟国家国内政治出现重大变化:地区安全参与力量、治理架构、规范与议程多元化;南海问题持续发酵,叙事升级,加剧地区紧张。本文以现代和后现代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剖析。现代是西方启蒙运动后出现社会秩序,以理性和普遍为核心。后现代以反权威、反正统、去中心为灵魂,以不确定性、否定性、多元、非连续为特征,是对现代思维质疑和颠覆。论文指出,东亚安全热度上升主要来自地区秩序不确定性。尤其是塑造秩序理念不确定,基于现代思维主导权之争与后现代去中心进程并存;在安全规范和议程上,地方知识获得更多本土自觉.主权安全和发展安全并重,协商治理成为可行规范:南海问题基于实在领土争议,但又是话语建构安全热点,服从于霸权护持目的。面对长期化和不断复杂化东亚安全局势,论文提出,应参照后现代“他者”思维.建设具有包容和普遍代表地区规范和价值体系。

  • 标签: 东亚 安全 南海 现代性 后现代性
  • 简介: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泰国、菲律宾等国经济发展导致了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贫富差距扩大,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使环境迅速地受到了破坏。泰国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及大规模森林破坏等已从地区环境问题扩大到对地球环境产生影响。

  • 标签: 泰国 环境保护 环境技术转让 公害 可持续发展 有害废物
  • 简介:南海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南海地区人与社会经济、自然发展关系扭曲结果。它与南海传统安全交织出现,给地区国家安全与海上航行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但相比之下,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学界太多关注。南海非传统安全威胁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且在九一一事件后主导南海地区安全形态。其后,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引起了地区国家重视,虽在地区国家加强合作下有所好转,但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由于地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间存在不平衡问题及现有的民族、宗教矛盾,未得到实质改善,未来南海非传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南海地区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策略互动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足与问题,而这些不足和问题使地区国家在南海非传统安全领域互动与合作效果不彰。不仅如此,针对地区内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需要和东盟国家找准方向,为解决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探索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共同维护南海稳定与和平目标。

  • 标签: 南海安全形势 非传统安全 策略性互动 合作机制
  • 简介:保加利亚从80年代初开始引进外资,1989年前共建立合资公司200家,引进外资约2000万美元。1989年以后,合资公司数量迅速增加,迄今已达2400多家。但外资总额增长不大,只有3亿美元。目前在保投资国家约40个,按投资额依次为独联体、德、意、法、奥、瑞士、土耳其和希腊。近东和远东国家也参与在保投资,但所占比重甚小。

  • 标签: 引进外资 外资总额 人民银行 外贸体制改革 货币自由兑换 私人银行
  • 简介: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开始,印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全面的环境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宪法与发展计划中有关环境规定属于最高层次根本制度,中间层次制度包括作为组织制度环境行政机构、作为法律制度环境法律法规与条例和作为司法制度法院,最低层次制度是有关环境重要政策声明和发展项目。从中世纪以来,印度环境一直在持续恶化,究其根源在于印度环境管理存在制度障碍,不仅环境管理制度设计、监督与执行方面存在问题,而且是国家政治经济根本制度使然。

  • 标签: 印度 环境 管理 制度 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