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犯罪被害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责任追究制度。

  • 标签: 犯罪人 被害人 犯罪被害人责任 追究制度
  • 简介:被害犯罪,由于其具有不易被人发现、当事人不具有被害意识,甚至像安乐死以及聚众淫乱罪等这样的犯罪由于是双方协议自愿的,很容易让当事人钻了法律漏洞。其影响之大,参与的行为人之多,极易激发其他犯罪的发生。从理论、实务多角度分析无被害犯罪的罪与非罪的界定,并拓展对非犯罪化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无疑有着借鉴和启发的意义。

  • 标签: 无被害人犯罪 社会危害性 非犯罪化 有限的犯罪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犯罪率也在急剧上升。犯罪不仅侵害了国家安定的社会秩序,阻碍了社套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埋下了一片阴霾。我国现行刑法更多地是关注犯罪本身以及对犯罪人的惩罚上,在被害救济方面,主要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由加害人补偿的。然而,现实是我国每年大约有200万左右的被害根本不可能从罪犯那里获得赔偿。于是,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犯罪被害的受损利益,也可以提高国家司法的被信任度,还可以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完善我国的立法制度。

  • 标签: 犯罪被害人 国家补偿
  • 简介:被害过错是诈骗犯罪既遂的重要条件。被害自身素质低、社会风气不正及社会管理上存在漏洞是滋生诈骗犯罪被害过错的重要原因。减少被害过错是防控诈骗犯罪的重要措施。为此须健全法律制度,严密社会管理措施,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加强社会预警等,才能有效减少诈骗犯罪

  • 标签: 诈骗犯罪 被害人过错 预防控制
  • 简介:我国犯罪形态理论的发展史表明,犯罪形态理论已经超越了过去那种对具体的犯罪形态进行孤立研究的局面,从而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开放系统。刑事被害犯罪行为结构中的当事人地位,决定了它对开放的犯罪形态理论系统具有重要的改造和再造功能。

  • 标签: 犯罪形态 刑事被害人
  • 简介:被害和行为人是大多数刑事案件中两个必不可少的主体,在被害的法益遭受侵害的情况下,人们基于对被害的同情往往将罪责归属于行为人身上。现行的刑法理论在探讨犯罪时也往往只考虑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而忽视被害的角色。在众多的司法实践中,被害对于犯罪结果的影响有时超过了行为人的作用,尤其是对风险状况的自愿介入和在犯罪过程中的支配地位,对犯罪构成和刑事归责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被害理论的深入思考及其对犯罪形态的影响,力应求明确被害角色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地位,赋予其正当化的根据,使其真正被纳入到犯罪评价体系中去,形成三元化的犯罪评价格局。

  • 标签: 被害人 风险介入 支配地位 犯罪形态 犯罪构成
  • 简介:被害过错会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产生重要影响,应当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其适用的法理依据有责任分担说和应受谴责性降低说等。其范围界定需要从主体、主观、行为性质以及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法律效果包括影响犯罪成立、导致犯罪人刑事责任免除以及导致犯罪人刑事责任减轻等。我国目前仅把被害过错作为酌定情节存在诸多不足,应当在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在刑法总则中对被害过错做出明确规定。

  • 标签: 被害人过错 过错界定 犯罪人 刑事责任
  • 简介:报复型犯罪犯罪人在报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刑事被害在遭遇犯罪侵害后,由于种种因素可能实施报复犯罪,从被害转化成新的犯罪人。刑事被害报复犯罪的预防对策:建立被害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对被害诉讼权利的保障,提高其对自身主体地位和诉讼结果的认同度;充分运用诉讼保全与先予执行措施,提高刑事被害的受偿度;建立国家救助与社会援助制度,缓解被害生活上的物质窘况。刑事被害报复犯罪预防的实现路径:制定专门的被害基本法,明确被害权利和保障程序;成立被害事务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被害的救助和犯罪预防;发展、完善社工制度,加强对被害的社会救助;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确保被害工作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预防犯罪的道德教育体系,削弱、清除报复犯罪的内因。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报复犯罪 犯罪预防 国家救助 社会援助
  • 简介:最近几年的几个典型案件体现了我国犯罪被害及其亲属因罪犯无力赔偿致使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恢复的现实问题,限于中国国情,结合相对合理主义的观点,中国应建立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接轨的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

  • 标签: 犯罪被害人 国家补偿制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简介:受虐妇女"以暴制暴"犯罪是指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用暴力对抗暴力并由被害转化为犯罪人的一种犯罪形态。该类犯罪当事双方既是被害,又是犯罪人,角色重叠十分明显。从被害犯罪人的互动关系看,二者皆具有明显的被害性和违法犯罪性。预防"以暴制暴"犯罪,必须首先防控严重家庭暴力犯罪,然后从"去被害性"入手,通过政策倾斜、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改善"男尊女卑"封建文化传统塑造的刚性、支配趋势的男性气质氛围,提高女性自主、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并建立一个统一组织、协调的全方位、全覆盖的反家庭暴力社会服务体系,为受虐妇女提供一个畅通的公力救济的维权途径,才能有效预防"以暴制暴"犯罪等家庭悲剧的发生。

  • 标签: 家庭暴力 受虐妇女 “以暴制暴”犯罪 互动关系
  • 简介:犯罪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害因素作为犯罪生成模式中的情景因素中的一个方面,对犯罪的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被害犯罪生成的关系,培养被害预防意识,建立被害责任机制,有利于从被害角度进行犯罪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降低犯罪的危害程度。

  • 标签: 犯罪生成 被害人 作用 预防犯罪
  • 简介:被害补偿制度在中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而与我国紧邻的日本该制度发展得已相当完善,考察其在该方面的制度建构、理论探讨的社会背景、立法考量以及制度定位,有助于把握其中精要,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 标签: 日本 犯罪被害人 补偿制度 给付金
  • 简介:被害过错是如今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现象,但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规范其刑法意义。刑法视野下的被害过错研究,必须以刑法的视角在规范层面研究,构建被害过错的成立要件,分析被害过错与犯罪构成的关系,影响刑事责任之根据,究其根本,是刑罚权对于被害有过错情形下行为人的适用限制,以此确立被害过错的功能和体系地位。

  • 标签: 被害人 过错 刑事责任 犯罪构成
  • 简介:韩国以《刑事诉讼法》、《关于诉讼促进的特例法》和《犯罪被害者救助法》为主体,构建了犯罪被害保护制度的基本框架。我国应当借鉴韩国犯罪被害保护制度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快建立我国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

  • 标签: 韩国 犯罪被害人 被害人保护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简介: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中,存款人享有被害的地位,即使当事人双方借贷合同无效,由此产生的担保合同无效,也不影响对被害合法的财产权利进行保护。被害对其财产享有物上请求权,通过法院对犯罪人财产的清算,利用类似于破产法中取回权的行使,能使被害的合法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 标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合同效力 被害人 权益保护
  • 简介:非法集资犯罪被害在该类犯罪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分别存在着趋利暴富、愤怒恐惧及急躁不安、悲观厌世等不同特征的亚健康心理。这些心理容易造成被害严重的感知、记忆、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障碍并引发群体上访、违法犯罪、自杀轻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及公安、司法机关应当对被害亚健康心理分别在案发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有针对性矫治措施,如案发前对潜在被害举办心理疏导辅导、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测试和矫治;案发时对来访被害当面耐心疏导,对重点被害"一对一"劝解;案发后积极追赃、挽回损失,并设置24小时咨询和疏导热线电话等,有效帮助被害调整心态,重建康复心理。

  • 标签: 非法集资犯罪 被害人 亚健康心理 矫治
  • 简介:被害有过错,并且对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的产生起一定作用,在认定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时应当予以减轻或免除其责任,这是有法学和法理依据的。本文论述了在刑法中增设该条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在立法中加以完善

  • 标签: 增设 被害人过错 减轻 刑事责任
  • 简介:侦查机关在侦查犯罪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被害提供更高品质的国家服务来表达对人权的尊重。若被害在侦查过程中遭遇二次被害,就会给被害及整个法律运行系统带来极大危害。对在侦查过程中出现的忽视被害当事人地位、对被害提供帮助的乏力以及对被害态度及行为方面的不尊重等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 标签: 被害人 二次被害 侦查
  • 简介:警察是人民群众的守护神,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警察个体的被害数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警察被害相比其他社会人员被害具有更大的潜在负效应。目前国内把警察单独作为被害进行研究的著作和论文相对比较少,因此对警察被害研究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首先必须要把警察被害及警察被害定义的界定清楚;其次对警察被害的类型以及对警察被害的因素加以分析从而为防止警察被害提出切实可行的被害预防措施。

  • 标签: 警察被害人 被害类型 被害因素 被害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