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在本质上属于消灭时效,在实体效力上具有消灭诉权的效果,在程序上则体现为仲裁机构依职权主动审查时效。与民事诉讼时效制度“弱效力模式”相比,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属于消灭时效中的“强效力模式”。两者差异的根源在于劳动法与民法对公权力干预程度存在区别。在一裁两审的架构下,这两种时效模式衔接不畅,导致法官与仲裁机关在主动审查时效以及处理继续债权请求权时尺度不一。为妥善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在制度层面对劳动仲裁与诉讼时效的冲突问题予以协调。

  • 标签: 劳动争议 仲裁时效 诉讼时效 时效审查
  • 简介:民事时效,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传统民法把时效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类。所谓取得时效,是指非财产所有人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占有他人所有的物因而取得该物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所谓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其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期即丧失权利的法律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前,许多

  • 标签: 取得时效制度 占有人 消灭时效 占有财产 财产所有人 我国民法
  • 简介:权利人撤诉后,因起诉而生的中断效力归于消灭,因为起诉是"独立"中断事由,它不依附于"请求"事由;起诉是"程序"中断事由,要遵守程序法逻辑。中国式撤诉规则及其实践、起诉难现实、时效期间短、义务人不诚信等规则或现实不足以否定"不中断"立场。时效自撤诉之日起继续计算,但为防止权利人无足够时间行使权利,可规定"撤诉后6个月内时效不完成"。

  • 标签: 撤诉 诉讼时效 中断 中止
  • 简介:"通说"将消灭时效的效力分为实体权利消灭、诉权消灭和抗辩权发生三主义.然前二者是关于消灭时效标的主义,后者是关于消灭时效效力发生方式的主义,三者不可并列."时效的效力"由"时效的标的"和"时效发生效力的方式"复合构成.前者有实体权利消灭、起诉权消灭和胜诉权消灭三主义,后者有权利直灭和抗辩权发生两主义.日、法、德民法典在时效发生效力的方式上均为抗辩权发生主义;但时效的标的则众说纷纭,几至混乱.

  • 标签: 消灭时效 效力 实体权利 抗辩权 主义
  • 简介:基于商事仲裁与民事诉讼在时效制度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本文对我国的仲裁时效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作者撷取了办案实践中遇到的若干典型案例,并注意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修改中的发展变化,冀以使文章的讨论有的放矢。在本文的五个主要章节中,作者分别对仲裁时效中断的举证责任与采信标准、提起仲裁与仲裁时效中断的关系、合资(合作)纠纷案件中仲裁时效的判断、被法院裁驳的案件当事人向检察院申诉是否构成仲裁时效中断以及办理存在时效争议的仲裁案件时应当注意的程序问题提出了见解和建议。

  • 标签: 仲裁 时效
  • 简介: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同世界其它各国相比,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遗漏,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未明确规定诉讼时效的客体,导致了我国司法实践在适用诉讼时效上的困惑.我国的诉讼时效的客体(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应仅为请求权,支配权、形成权、抗辩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而且有些请求权依其性质也不应适用诉讼时效.

  • 标签: 诉讼时效客体 请求权 债权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 人身权上请求权 诉讼时效制度
  • 简介:深化诉讼时效效力问题的研究需要打通实体法和程序法.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本身只是产生当事人可以援引的效果,只有当事人对时效加以援引并且该援引得到法院的认可时才发生实体法上的效果,此时法院在程序上应该判决驳回诉讼请求为妥.我国实践中法院依职权援引时效的做法是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目前这些条件已不复存在,应予以改变.把时效援引权复归当事人后,还应从程序上解决当事人在不同审判阶段行使时效抗辩权和法官是否应对时效进行释明等问题.

  • 标签: 诉讼时效 时效援引 抗辩权 释明
  • 简介:<正>诉讼时效的效力问题,历来是法学界论争的课题之一。我国《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学者们对诉讼时效期限届满到底发生什么法律后果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迄今尚无统一认识。这势必影响《民法通则》及其一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鉴于此,作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就教于法学界同仁。

  • 标签: 请求权 诉讼时效 当事人 诉讼行为 起诉权 时效期限
  • 简介:时效制度的法定性要求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等障碍性事由应当一概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当事人不能预先放弃时效利益,也不能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在实践中,对于是否允许当事人约定改变诉讼时效期间以及是否允许当事人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两个问题存在着争议。不应允许当事人随意通过协议改变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利益也不可预先抛弃。对于时效期间届满后的诉讼时效利益允许义务人自由处分。

  • 标签: 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法定性 时效利益的抛弃
  • 简介:一、行政诉讼中诉讼时效的含义一般而言,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权利的有效期限,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期限,当事人则丧失提起诉讼的权利或者请求司法保护的权利。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有的是请求保护权利的有效期限,如《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的是提起诉讼的有效期限,如《继承法》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两年。”我国行政诉讼规定的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期限,超过了这一期限,则当事人丧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法律之所以

  • 标签: 具体行政行为 诉讼时效 起诉期限 当事人 《行政诉讼法》 提起诉讼
  • 简介:持续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规定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民事权利,义务人可拒绝履行其义务的法律事实。我国《民法通则》第七章规定了诉讼时效,其中第一百三十五条和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标签: 诉讼时效期间 不正当竞争行为 持续性 《民法通则》 民事权利 法律事实
  • 简介:<正>被告人居××与被害人张××系同厂职工,住同一楼层,素有隔阂。1976年3月19日晚10时许,两人在楼道相撞(无灯)引起争吵,在厮打中,居××用陶瓷碗在张××头部猛击,致张左前额动脉血管破裂,大量出血。案发后,张××以受居××伤害,引起慢性肾炎为由提起刑事自诉。区法院经走访中、西医师,认为张××的肾炎与外伤无明显关系,故于

  • 标签: 追诉时效 被告人 追诉期限 刑事责任 刑事自诉案件 慢性肾功能不全
  • 简介:中日两国民法关于时效的规定存在若干差异,日本民法有取得时效的规定,而中国民法则无。笔者对日本民法上取得时效制度的存在理由进行了探究,并得出如下结论:以“所有人”的意思对实际占有、管理的标的物进行维护和管理的占有人,因其对财物进行了有效的利用,从而因取得时效而取得所有权。

  • 标签: 日本民法 取得时效 消灭时效 时效制度
  • 简介:【裁判要旨】房屋买卖中,办理房屋权属转移登记是出卖人的主要义务。出卖人已交付房屋,但没有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办理权属转移登记手续,买受人在合同约定期限届满之日起超过两年才请求出卖人办理权属转移登记,此情形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即使买受人已经付清房款且占有房屋,也不能确认买受人享有房屋所有权。

  • 标签: 房屋买卖 诉讼时效 交付 转移登记 房屋权属 合同约定
  • 简介: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6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以下简称为《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现行法和司法解释的重述和总结,在总体上守成显然多于变革。守成固然可以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但恐难以实现“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世界水准的民法典”这一宏伟目标。毕竟,现行法与司法解释远未到达引领大陆法系民法的水平。尽管民法典的起草已经酝酿多时,但真正上马后进展迅速得让人放心不下。

  • 标签: 民法总则 时效制度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大常委会 司法解释
  • 简介:涉法涉诉信访时效制度直接关系到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与社会的稳定,但是在实践运作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论述涉法涉诉信访时效的内涵和效力,分析我国当前涉法涉诉时效制度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改革的方向和应考虑的各种因素,探索建立救济时效制度、完善处理时效制度的对策措施。

  • 标签: 涉法涉诉信访 救济时效 处理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