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法益侵害与规范违反的争论主要在实质的犯罪概念和实质墟法性领域。在实质犯罪概念领域内的争论主要是为了解释现行刑法和指导刑事立法;在实质违法性领域内争论的功能是为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正当化提供解释依据。按照中国刑法理论体系,讨论法益侵害与规范违反只能在实质的犯罪概念领域中进行。

  • 标签: 法益侵害说 规范违反说 实质的犯罪概念 实质违法性
  • 简介:<正>应当预见,是指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其范围不得超过他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损失的学说。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9条和《技术合同法》第17条的规定,都采取了应当预见。在学术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对应当预见推崇备至,主张修改后的《经济合同法》也应采取应当预见。我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的总的看法是:为了照顾到国际贸易的习惯,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采用应当预见尚有一定道理。但《经济合同法》则不宜采用应当预见

  • 标签: 应当预见 违约方 涉外经济合同法 具体分析 承担赔偿责任 技术合同法
  • 简介:<正>在刑法理论上,传统观念认为.某些犯罪中存在“双重罪过”,即一个具体犯罪有故意和过失两种不同罪过并存。这主要表现在三类犯罪上:一是结果加重犯。行为人对基本犯罪有故意,对加重结果是过失;二是违反规章制度而发生重大事故的犯罪。行为人违反规章制度一般是故意的,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过失;三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行为人是故意实施防卫打击或者损害某种利益,过当结果的发生则是行为人主观上“轻信”或“疏忽”所致,属于过失。我们认为,“双重罪过”之说值得商榷。

  • 标签: 行为人 双重罪过 结果加重犯 危害结果 加重结果 犯罪结果
  • 简介:侵权责任法不应规定“新闻侵权”或“媒体侵权”。依文义分析看,支持“新闻(媒体)侵权”者,既未能明确协调好“新闻(媒体)侵权”与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等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又未能解决好“新闻(媒体)侵权”的特殊性问题;从比较法上看,无论是大陆法系的老法典、新法典,还是比较注重实用和实践经验的美国法,都没有承认“新闻(媒体)侵权”;我国的立法与司法解释也从未规定过“新闻(媒体)侵权”。“新闻(媒体)侵权”之所以不被世界各国所采纳,根本原因在于,它与近现代民法的基本技术方法背道而驰。

  • 标签: 新闻侵权 媒体侵权 否认说 立法建议
  • 简介:<正>“明德慎罚”是西周奴隶主统治集团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是在总结殷商氏族奴隶主统治兴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作用在于调整西周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以利于对广大奴隶的残暴统治,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以求子子孙孙“受天永命”。“明德慎罚”思想为后来的儒家所全盘接受,并以新的阶级内容加以改造和充实,成为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因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明德慎罚 奴隶主 法律思想 西周初年 经验教训 思想发展
  • 简介:在学说和判例的互动下,日本的医疗水准说经历了一个从医学水准到绝对性的医疗水准、再到相对化的医疗水准的演变过程。以医疗水准为基准判断医方的行为,不仅可以为司法判断提供规范性的判断基准,而且也为医方从事医疗行为提供了必要的行动规范。若我国采纳适用医疗水准,至少应该注意医疗水准的相对化趋势、医疗水准与习惯之间的关系、医疗水准与医疗技术鉴定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医学水准 医疗水准 相对性
  • 简介:<正>《法学天地》杂志1999年第3期刊登了罗今的《直播庭审能包治百病吗?》一文,此前笔者亦在有关报刊上阅读过类似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对直播庭审表示了疑虑,他们用意虽善,但言而未必都能有中,兹试分辩之。南京电视台在全国率先举办《法庭传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观者有口皆碑。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对电影著作权案和虹桥垮塌案的庭审直播,

  • 标签: 直播庭审 庭审直播 说几句 司法公正 著作权案 公开审理
  • 简介:在新闻报道中,和记者相比,编辑处于"守门人"的地位。一篇稿子写好后能不能发表,怎样发表,一般情况下并不由记者决定,而是由编辑决定,编辑掌握着舆论报道的话语权,掌握着稿件的生杀权。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编辑的权利和影响越大,它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就越重。

  • 标签: 社会责任 编辑 责任和义务 新闻报道 守门人 话语权
  • 简介:“公法中源”滥觞于19世纪60年代,绵延至20世纪初,相继得到了洋务思想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和维新思想家的推磨和倡扬,经历了从萌芽到鼎盛再到衰退的演变历程。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第一,早在千余年前中国就已经产生国际法。洋务思想家和丁韪良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国际法的实体基础和历史实践。第二,中国古代国际法具有普世价值。维新思想家进一步把孔子及《春秋》成是近代国际法的直接渊源,把“公法中源”推向极致。“公法中源”在晚清的出现与发展深受历史、现实、理论三重因素的共同制约与作用。作为近代一种会通中西公法文化的理论学说,“公法中源”有其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存在由于方法错误和理论缺陷而导致的若干消极影响。

  • 标签: 晚清 国际法 中国古世公法 公法中源 公法外交
  • 简介:近两个月,全国曝出多起校园欺凌事件。10月4日下午,海南文昌市发生一起多名少年男女殴打一名少女事件:10月10日,湖南某中学多名学生欺负同年级学生,情节恶劣;日前,河南省教育厅也通报了几起中小学生欺凌和疑似欺凌事件……

  • 标签: 校园 “不” 中小学生 情节恶劣 省教育厅 文昌市
  • 简介:《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了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如何理解这一规定,存在着罪名与罪行之争。实际上,罪名与罪行并不存在差异,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只要实施了八种罪行的,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就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其所确定的罪名应当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

  • 标签: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 罪行说 罪名说
  • 简介:<正>“外国法院”(foreigncourttheory)是英国冲突法中的一项独特制度,但我国学者对它的认识并非一致。韩德培教授主编的《国际私法》认为它是“英国法官依英国国际私法而适用外国法时,应与该外国的法官自行适用其法律相同,就是英国法官应将自己视为在外国审判,而依该外国对反致所抱的态度,决定最后所应适用的法律”。董立坤所著《国际私法论》认为英国的“双重反致”或“外国法院”是指:“英国法院受理设住所于

  • 标签: 外国法院 英国国际私法 冲突法 法官 反致 住所
  • 简介:<正>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是我们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因此,正确、全面地理解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对于充分保护正当防卫人的法定权利,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勇敢地同刑事犯罪作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我国刑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解释。因此,对这个问

  • 标签: 正当防卫 必要限度 不法侵害 我国刑法 刑事犯罪 防卫过当
  • 简介:<正>新宪法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多年来国家机关实际工作的经验,对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作了合理的调整,例如,为了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之能及时地解决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新宪法将原来属于全国人大的一部分职权交由它的常委会行使,把原来国家立法权只由全国人大行使改为由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共同行使;为了充分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各地因时因地制宜,

  • 标签: 地方性法规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 新宪法 国家机关
  • 简介:对于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无论在理论上采取何种立场,都不得无视当下中国的刑事司法语境。本文围绕相当因果关系,对其理论沿革进行了梳理,且基于对十个近年典型性刑事判决的实证考察,揭示了以相当为中心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实务适用现状。即法院在选取因果关系认定标准时,存在单纯适用相当、条件与相当共用、以条件替代相当三种情况。并据此认为,以相当为中心重构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中也获得了相当的现实支撑。

  • 标签: 因果关系 相当因果关系说 条件说 实证考察
  • 简介:<正>近些年来,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说——权利本位,即法要以权利为本位,并应以此为基础重构我国法学理论。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是一个创新,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中国法学》1990年第4期发表的张文显同志撰写的《“权利本位”之语

  • 标签: 权利本位 社会主义法 权利义务关系 法学理论 法律观 法律制度
  • 简介:我国刑法第76条中的“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是指由于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所以就不必再次执行刑罚。因此,缓刑制度本质上属于刑罚执行制度,缓刑的执行是刑罚执行的一种方式。这不但是文理解释的结果,也是体系解释的结果。坚持缓刑执行有利于我国刑法中的缓刑制度与其他的刑罚制度,如累犯制度、自首制度、减刑制度、假释制度以及剥夺政治权利制度的协调。

  • 标签: 不再执行 缓刑 刑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