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可吸收板用于眼眶骨折修复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眼眶骨折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修复材料Medpor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手术,观察组则采用可吸收板进行手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复视分级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2%(47/51)高于对照组的76.5%(39/51)(χ2=4.74,P=0.029)。术前1 d、术后1周复视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1.56,P=0.853、0.130);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复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00、-2.95,P=0.003、0.003)。观察组近立体视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较对照组恢复程度更高(χ2=3.96、4.55,P=0.047、0.033);观察组恢复得更快(χ2=-3.46,P=0.001)。结论可吸收板修复眼眶骨折可显著改善复视及双眼立体视功能。

  • 标签: 板,可吸收 手术,修复,骨折,眼眶 分级,复视 功能,立体视,双眼
  • 简介:摘要CT系统可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根据X射线衰减情况,构建物体影像,以详细获知样品内部信息。当前CT系统在各领域中应用广泛,优点突出,为保证其更好的应用,有必要对其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本文探讨CT系统成像原理,介绍标准模板计算方法,重点探讨系统参数的标定以及图像重构相关知识,以供参考。

  • 标签: CT系统 参数标定 成像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美国10年MRI不良事件并结合我国MRI主动召回数据,分析不良事件和召回数据的类型和原因。材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美国SUS (system for uniform surveillance)数据库中发生在MRI设备、MRI专用线圈、MR波谱成像以及PET/MR的1548件不良事件;2011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的30件上报给中国的MRI、PET/MR主动召回事件。结果美国1548件MRI不良事件的类型和数量分别为过热损伤906件(58.5%)、机械损伤170件(11.0%)、铁磁性投射损伤133件(8.6%)、混杂事件109件(7.0%)、图像质量89件(5.7%)、噪音86件(5.6%)、不明原因55件(3.6%)、外周神经刺激0件(0%),其中过热损伤不良事件的类型和数量分别为不明原因348件(38.4%)、与其他导电物体接触257件(28.4%)、皮肤间接触147件(16.2%)、孔径接触97件(10.7%)、非射频相关57件(6.3%)。中国30件MRI主动召回事件类型和数量分别为氦气泄露7件(23.3%)、过热损伤6件(20.0%)、图像质量6件(20.0%)、机械损伤5件(16.7%)、磁体失超3件(10.0%)、标签3件(10.0%)。结论不良事件和召回数据的类型和原因对我国磁共振生产企业、临床机构和监管部门控制MRI相关风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不良事件 召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点内折固定眼轮匝肌上睑整形术矫正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垂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5月到2019年2月期间来苏北人民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就诊的上睑皮肤松垂的109例患者(男16例,女93例,年龄36~72岁)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手术均采用眉下切口切除皮肤,保留眼轮匝肌,并通过眶缘小切口将外下侧眼轮匝肌向深处折叠,并向外上侧放射状单点悬挂固定在骨膜上。术中不做任何骨膜上的剥离,术后常规护理。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及手术前、后照片数据采集客观统计分析的方式,对上睑皮缘高度及眉位置进行评估(以患者虹膜直径为1个单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重复测量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57±6.13)个月(3~36个月),有效随访6个月以上者占85.3%(93/109)。术后4周主观问卷调查显示满意率为99.1%(108/109)。额部感觉、眉部活动、睁闭眼功能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术后6个月基准线各测量点距上睑皮肤边缘距离(上睑皮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地提升,瞳孔中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466±0.149)单位提升至(0.600±0.126)单位(t=-16.186,P<0.001),虹膜外侧缘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387±0.156)单位提升至(0.568±0.166)单位(t=-31.882,P<0.001),外眦点处的皮缘高度由(0.214±0.087)单位提升至(0.446±0.098)单位(t=-49.332,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随访6个月且术中未调整眉位置的患者共86例,统计基准线各测量点距眉下缘的数据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眉高度均略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眼周外观形态及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通过单点内折固定眼轮匝肌进行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能明显改善眼周组织的松弛老化且不影响眉的形态,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效果稳定。

  • 标签: 皮肤松垂 眼睑成形术 固位 眼轮匝肌悬吊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带蒂皮瓣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眼睑肿瘤50例(6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眼睑肿瘤切除后,应用单个或数个带蒂皮瓣进行修复。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I期愈合。末次随访未出现肿瘤复发。眼睑闭合功能良好,所有患者对眼睑外观满意。结论应用旋转带蒂皮瓣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的眼睑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肿瘤,眼睑 缺损,眼睑 修复,移植,皮瓣,带蒂旋转
  • 简介:摘要探讨用眼轮匝肌为蒂肌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的效果。2014年3月至2020年3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用眼轮匝肌肌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6例,男2例、女4例,年龄18~65岁。皮瓣面积稍大于皮肤缺损面积,面积1.5 cm×1.4 cm~2.5 cm×3.0 cm,解剖时以创缘侧眼轮匝肌为蒂,将外侧眼轮匝肌离断,于眼轮匝肌深面游离,向创面侧推进,覆盖创面。6例患者术后皮瓣存活良好,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皮肤质地柔软,色差小,眼睑功能良好。眼轮匝肌为蒂的肌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皮瓣血供稳定可靠,皮肤颜色质地与周围接近,是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 标签: 眼睑缺损 修复 眼轮匝肌 肌皮瓣 皮肤
  • 简介:摘要作为大脑内的"废物"清除途径,类淋巴系统是维系脑细胞微环境稳态的保证。研究发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存在类淋巴系统的改变。MRI是目前唯一能实现人体类淋巴系统成像的技术,且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示踪剂敏感等优势。定量MRI更是能够客观评价类淋巴系统的流入与流出功能的改变。因此,本文围绕定量MRI技术在类淋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类淋巴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 标签: 类淋巴系统 磁共振成像 定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示踪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豚鼠耳蜗结构在9.4 T MRI系统中的成像特点。方法2015年5—10月选用5只白化豚鼠在9.4 T MRI系统中进行内耳扫描,随后右侧颈内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3 ml/kg),分别于注射后10、30、60、90和120 min进行内耳扫描。使用Image J软件对耳蜗的底转、第二转、第三转和顶转四个部位的不同时间点的MRI图像灰度值进行提取,绘制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不同时间点耳蜗各部位MRI图像灰度变化曲线图,使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结果行one-way ANOVA分析。结果注射造影剂前,MRI仅能显示豚鼠耳蜗及前庭轮廓,不能辨别内、外淋巴液。注射造影剂后10 min(底转灰度值8 203±819)耳蜗前庭在T1像上即有增强,注射后30 min(底转灰度值10 489±819)和60 min(底转灰度值13 965±591)后耳蜗各阶显像逐渐增强,注射后90 min(底转灰度值18 050±1 250)时耳蜗、前庭、半规管均充分显影,可以清晰分辨出内外淋巴液,注射后120 min(底转灰度值18 952±1 185)时图像显影较90 min时无明显增强。造影剂进入内耳各部位的速度和量不等,在一定时间内,内耳各部位的造影剂分布变化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过程;造影剂在内耳各个部位的分布不均匀,耳蜗底转造影剂量最多,蜗顶最少,存在浓度梯度。结论用钆喷酸葡胺增强的高分辨MRI系统可以清晰区分出豚鼠内外淋巴液,静脉注射钆造影剂后90 min为MRI内耳增强显影的最佳观察时间,使用钆造影剂的MRI成像为内淋巴积水的病理改变提供了影像学诊断依据。

  • 标签: 外淋巴 内淋巴 豚鼠 内耳
  • 简介:摘要传统的肠镜培训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如今消化内镜的快速发展以及患者对于内镜操作技术的高要求,磁性内镜成像系统ScopeGuide为内镜医师的肠镜培训提供了准确有用的辅助信息,使得肠镜技能培训更加专业和快捷。本文阐述了现有肠镜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磁性内镜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重点论述了磁性内镜成像系统在肠镜培训中的应用。

  • 标签: 培训 消化内镜 磁性内镜成像系统
  • 作者: 冯宇 王倩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01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随着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快速发展,超广角成像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等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在眼内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血管瘤及转移癌等)的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角成像对于完整显示瘤体范围、大小及其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关系、肿瘤引起的继发性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均比普通眼底照相更具优势。尽管目前各种相机和广角成像类型的确切用途仍存在争议,阅片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超广角成像仍面临分辨率不足、伪彩图像的色彩校正、周边部视网膜面积放大及伪影遮挡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多临床研究的验证,多模态超广角成像将在临床诊疗及远程医疗等新型医疗模式中发挥更大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85-91)

  • 标签: 眼内肿瘤 超广角成像 多模态成像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效果,解决磁共振教学设备缺乏和生均训练时间不足问题,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基于医学数字成像和传输(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云"磁共振成像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设计了患者信息登记、检查序列、成像参数设置、图像浏览与处理、胶片排版与打印等模块;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学习,提供多部位MRI检查技术课程的实验项目,具有智能辅助学习助理、成像参数嵌入式微课教学视频和操作考核系统等特点,经过2轮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云"磁共振成像实验教学系统 虚拟仿真 虚拟教学软件 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儿童发病高危因素、临床特点与头颅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MRICS)的关系。方法从我院住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及河南省CP登记管理系统中回顾性提取自2015年3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我院儿童康复科住院康复的18岁以下CP儿童病案信息,包括高危因素、头颅MRI结果以及临床特点等,并根据MRICS对其MRI结果进行分类。结果共纳入1357例CP儿童资料,有头颅MRI结果者1112例,占比81.95%(1112/1357);其中MRI正常占比为13.49%(150/1112),异常占比为86.51%(962/1112)。在MRI异常CP儿童中,以白质损伤最多见,占比为43.97%(489/1112)。在高危因素方面,不同孕周、不同出生体重、是否多胎、是否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是否有脑出血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或多胎者其MRICS多为白质损伤,新生儿期有脑出血者仅有4.49%(4/89)MRICS为正常;不同性别、不同出生方式、是否合并病理性黄疸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临床特点方面,脑瘫型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是否合并癫痫及语言-言语障碍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存在智力障碍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CS与CP儿童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具有密切联系,该分类系统有助于探讨CP发病机制及预测临床结局,建议在CP儿童临床诊疗及管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智力障碍
  • 简介:摘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例眼睑缺损患者,例1男,45岁,下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全层睑缺损;例2男,84岁,复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整个上睑全层缺损。分别于腭前后纵向弧度设计并从骨膜下钝锐性分离切取3.0 cm×3.5 cm黏骨膜复合瓣,依其眼睑缺损形状修剪,移植于后层缺损区,以替代睑板、睑、球结膜。术前探寻颧眶颊侧穿支血管浅出点,设计穿支皮瓣,术中根据睑缺损程度调整其切取的长、宽度,保留蒂端筋膜穿支血管,皮瓣旋转90°覆盖下睑,或100°转位覆盖上睑外层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9~12 d穿支皮瓣黏骨膜瓣完全存活,经8个月至2年8个月随访,上、下睑功能外形较满意,维持原视力,癌肿未复发。

  • 标签: 黏骨膜移植 穿支皮瓣 眼睑缺损
  • 简介:摘要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后下眼睑缺损的效果。2016年4月至2019年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眼睑分裂痣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14~29岁,平均20.45岁。上眼睑切除后缺损行推进皮瓣或植皮,下眼睑分裂痣切除后根据皮肤缺损形态及面积行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个月,11例患者双眼外形对称、眼睑开合自然、切口瘢痕不明显、无下眼睑外翻、外眦角形态对称、肿物均无复发。睑缘及睑结膜侵及2例患者无改变,术后效果满意。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可一期修复轻中度下眼睑分裂痣切除缺损,方法简单,效果满意。

  • 标签: 眼睑分裂痣 眼轮匝肌蒂皮瓣 颞部 岛状皮瓣
  • 简介:摘要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 APTw)成像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成像中的一种,其基于蛋白质和多肽链上的酰胺质子与游离水之间的质子交换来间接反映组织中的pH值和蛋白质浓度。APTw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磁共振分子成像新技术,可以早期监测蛋白质浓度变化反映细胞异常增殖,以更早发现肿瘤,能够在子宫体、宫颈、卵巢病变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为临床的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方面提供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主要阐述APTw成像在女性生殖系统的研究进展、发展前景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女性生殖系统 子宫肿瘤 宫颈肿瘤 卵巢肿瘤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技术是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它可利用磁化传输比不对称(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 asymmetry,MTRasym)分析产生半定量的结果,对肌骨系统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MRI只能反映病变的形态学差异,很难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CEST技术具有无侵入性和定量检测的优势,已应用于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椎间盘变性及软骨修复手术术后评估等。作者重点总结了CEST的原理、信号测定及其在肌肉骨骼系统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骨关节 进展 早期诊断 术后评估
  • 简介:摘要MRI是肌肉骨骼组织疾病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技术,但许多骨骼肌肉组织由于其固有的短T2值,导致信号快速衰减,在常规MRI图像上不能清晰显示。随着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 time,UTE)MR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直接对短T2组织进行成像和定量描述。笔者对UTE MRI技术及其在骨肌系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超短回波时间序列 磁共振成像 短T2组织 骨骼肌肉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动乳腺容积成像(ABVS)联合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对优化乳腺肿块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东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检查的乳腺肿块病例200例,入院后均行传统二维超声检查与ABVS联合ARFI检查,以病理为金标准,分析ABVS联合ARFI检查优化乳腺肿块BI-RADS分类的价值。结果恶性肿块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分值及剪切波速度(SWV)均高于良性肿块(均P<0.05),VTI评分cut-off值>3.45分时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曲线下面积(AUC)为0.990,约登指数最大时(0.938)对应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5.42%、98.46%;SWV值cut-off值>3.78 cm/s时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AUC为0.990,约登指数最大时(0.875)对应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2.16%、95.38%;以病理为金标准,常规二维超声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4个,与病理相符120个,≤4a分级64个,与病理相符31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78.43%、47.69%、69.27%;AFRI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0个,与病理相符142个,≤4a分级68个,与病理相符57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2.81%、87.69%、91.28%;ABVS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3个,与病理相符146个,≤4a分级65个,与病理相符58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5.42%、89.23%、93.58%;AFRI+ABVS联合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5个,与病理相符149个,≤4a分级63个,与病理相符59个,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7.39%、90.77%、95.41%。各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988、13.983、10.987、8.921、12.435,均P<0.05)。结论ABVS联合AFRI可优化BI-RADS 4类乳腺肿块评级准确性,提高良恶性乳腺肿块鉴别准确率,可为早期检出乳腺癌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技术 乳腺疾病 病理
  • 简介:摘要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作为一项新兴的功能性成像技术,具有无损伤、便携、图像监护等突出特点。肺功能成像是目前EIT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测肺通气及血流灌注。本文对肺EIT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其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未来EIT技术在儿科临床急救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帮助。

  • 标签: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儿童 呼吸系统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激发次数和图像空间采样重建算法(image reconstruction using image-space sampling, IRIS)对颅底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multi-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S-EPI DWI)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49例,年龄(42.00±19.3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单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ingle-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SS-EPI DWI)序列和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分别为8、6、4、2)。测量计算两侧小脑和脑干脑桥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两位观察者采用五分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位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使用Friedman检验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ADC、SNR、CNR及主观评分与SS-EPI DWI序列的差异性。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后续多重比较并对P值做Bonferroni校正。结果两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795、0.871、0.782、0.880、0.847)。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间比较,两侧小脑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当激发次数为8时,MS-EPI DWI序列左脑桥脑干处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4、2时两侧脑桥脑干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8、6、2时,MS-EPI DWI序列两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及主观评分均大于SS-EPI DWI序列;其中当激发次数为6时,左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和右侧小脑SNR、CNR,右侧脑桥脑干SNR及主观评分较SS-EPI DWI序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具有SNR较高、几何畸变小等优势。对于颅底部成像,临床推荐使用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为6次。

  • 标签: 颅底 扩散加权成像 空间采样的图像重建 磁共振成像 激发次数 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