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儿童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使用现状,为儿科患者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规范化使用、专业护理提供借鉴,为儿科静脉治疗管理提供支持与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于2018年7月23—31日,选取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成员医院及医联体的31家儿童专科医院、设置儿科的妇幼保健院及综合医院,对所有使用中心血管通路的患儿,采用研究小组自制儿童中心血管通路使用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共采集1 333份调查表,有效1 288份,有效率96.62%。结果31家医院中三级医院22家、二级医院9家,1 288例使用中心血管通路输液的患儿中,PICC 860例,占66.77%,中心静脉置管(CVC) 342例,占26.55%,输液港(PORT) 77例,占5.98%,脐静脉置管9例,占0.70%;科室分布主要集中于血液肿瘤科、ICU、儿外科、心血管科、新生儿科;PICC、CVC、PORT置管部位分别以上肢(90.00%,774例)、颈内静脉(73.39%,251例)、胸部(96.10%,74例)为主;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维护中,存在多种敷料并存现象。结论中心血管通路在儿科患者群体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较为规范,但在管路的维护、敷料的使用、输液接头的选择及相关并发症的控制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儿科护理专业人员及护理管理者,进一步强化中心血管通路置管及维护的相关知识,依照国际及国家静脉输液治疗指南及标准加大管理及督促力度,进一步降低儿科患者中心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模型,为准备建设临床研究中心的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从管理机制、研究平台、协同网络、团队建设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结果中心在临床研究、科技创新、转化推广、规范制定及技术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际视域基础上,优化学科人才结构、聚焦辐射亚专业临床需求,提升区域诊疗水平。结论以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疾病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中心的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及深化医疗改革,促成建设健康中国的有效举措。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现状,筛选并评价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及其团队应用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适宜技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构建适宜技术清单,借助文献研究法和专家个人判断法构建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适宜技术清单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本研究在参考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来自全科医学、心血管领域的 13 名专家进行了函询,形成了包括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经济性和需求性5个方面的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各项权重系数依次为0.205、0.202、0.205、0.196、0.192。选取来自全科医学、心血管、公共卫生、精神卫生领域的 24 名专家进行了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 91.67%(22/24)、100.00%(22/22),权威系数均为0.92。在第二轮专家咨询后,协调系数>0.30,各条目的变异系数均<0.30,构建了全科医生基层接诊流程中需掌握的 25项“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基层适宜技术,应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适宜技术排名前3位依次为“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技术”“急症患者的识别与转诊技术”及“全科医疗接诊技术”。结论本研究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诊疗模式指导下,筛选并评价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适宜技术,为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更好地适应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现状,筛选并评价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及其团队应用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适宜技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构建适宜技术清单,借助文献研究法和专家个人判断法构建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适宜技术清单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本研究在参考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来自全科医学、心血管领域的 13 名专家进行了函询,形成了包括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经济性和需求性5个方面的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各项权重系数依次为0.205、0.202、0.205、0.196、0.192。选取来自全科医学、心血管、公共卫生、精神卫生领域的 24 名专家进行了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 91.67%(22/24)、100.00%(22/22),权威系数均为0.92。在第二轮专家咨询后,协调系数>0.30,各条目的变异系数均<0.30,构建了全科医生基层接诊流程中需掌握的 25项“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基层适宜技术,应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适宜技术排名前3位依次为“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技术”“急症患者的识别与转诊技术”及“全科医疗接诊技术”。结论本研究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诊疗模式指导下,筛选并评价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适宜技术,为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更好地适应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中心近5年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变化趋势,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CIED植入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CIED植入或更换的患者1 565例,男855例,女710例。年龄(70.6±12.5)岁,年龄范围8~97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器械类型、主要合并症等。COVID-19疫情暴发时期,观察每年该时段内CIED植入量的变化趋势,比较2020年与2019年该时段内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费用、住院时长等情况。结果2016年至2020年,CIED新植入1 259例,更换306例,其中男855例。年龄中位数73岁。CIED植入类型以心脏起搏器为主,心脏再同步治疗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比例逐年增加,植入除颤器作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比例为40.6%~63.3%。疫情暴发期间CIED的植入量明显减少,较2019年同期下降54.5%(18/33),其中永久性起搏器的植入量下降了64.3%(10/28)。与2019年同期相比,女患者比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对56.4%, χ2=3.411,P=0.065),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0、0.582、0.718)。结论COVID-19疫情影响了CIED的植入,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影响更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VRS)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七临床学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急性单发腔隙性脑梗死196例患者资料,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108例,半卵圆中心脑梗死88例,以MRI评价患者VRS扩大程度,并对影响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VRS扩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基底节区VRS的轻度扩大组(48例)与重度扩大组(148例)比较,女性(22例比40例)、高血压比例[35.4%(17/48)比78.4%(116/148)]、收缩压[(138.7 ± 14.2)mmHg(1 mmHg=0.133 kPa)比(150.3 ± 12.0)mmHg]及体质量指数(BMI)[(26.7 ± 2.5)kg/m2比(24.1 ± 2.2)kg/m2]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半卵圆中心VRS的轻度扩大组(79例)与重度扩大组(117例)比较,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BMI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OR=6.383,95%CI 1.942 ~ 18.204,P=0.005)、BMI(OR = 0.768,95%CI 0.620 ~ 0.938,P = 0.010)明显影响基底节区VRS扩大的程度,而BMI明显影响半卵圆中心VRS扩大的程度(OR = 0.784,95% CI 0.642 ~ 0.921,P = 0.003)。结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是危险因素影响基底节区VRS的扩大程度,而BMI是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VRS扩大的保护性因素。
简介:摘要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老年人口的加速增长,老年医学与心脏病照护越来越息息相关。尽管年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不伴有其他疾病,但老年患者常伴随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方案也会因其他共病、衰弱、多重用药、认知功能障碍、机体功能减退和年龄相关的复杂问题而变化。这意味着在管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时,需要更多的洞察力和技能来应对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本综述涵盖了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时可能存在的其他老年问题,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管理方面应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实践指南通常比较适合健康的老年人,用于应对多变的医疗状况、实现特殊照护目标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会使更多人受益。这需要根据患者的总体状况权衡风险和效益,同时具备在决策时与患者沟通,并在适宜情况下与其他照护者进行交流的能力。这种个性化方案的效果尤为显著,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改善机体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机会,而这往往是治疗老年患者的首要目标。
简介:摘要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临床专家通过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两个步骤诊断疾病。专家根据以往的经验快速直观地建立可能的诊断列表。他们牢记各类疾病的临床指征并将其作为诊断标准以快速做出相关疾病的诊断,同时他们也可直观地了解到各种诊断的概率。临床医师在提出诊断假设后会使用一种被称为锚定和调整的启发式方法来验证这些假设并主观地评估每种诊断可能性的概率。无论是资历尚浅的医师还是资深专家都使用这两步诊断过程,但专家可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进行诊断。虽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但一些教育方法已被证明能够适度地提高医师诊断的准确性。学习并提高诊断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及其过程中固有缺陷可以为临床教师提供信息,并帮助医学生和临床医师提高诊断推理的准确性。本文回顾了心血管疾病背景下诊断推理的认知心理学文献并作以综述。
简介:摘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与糖尿病共病现状十分严峻,而此类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却严重不足且缺乏规范。近几年,多项大规模、随机对照、心血管结局临床试验证实两类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在此背景下,欧美相继发布了糖尿病伴心血管病相关指南,对糖尿病伴心血管高风险或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进行了全面更新。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发起撰写该共识,旨在为我国心血管及内分泌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临床实践指导意见。该共识以降低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为宗旨、以综合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为核心内容、以最新国际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为核心依据,致力于推动血糖管理新模式在我国心血管代谢领域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应用、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的综合管理水平。
简介:摘要随着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相关研究证据的更新,许多基于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形态学、功能学及组织学的参数与MI硬终点事件密切相关,这使得CMR参数可以成为MI研究中有效的终点事件替代性指标,即CMR终点。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发布了MI相关基础实验及临床试验的CMR终点选择专家共识,该共识基于大量研究证据及前沿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MI的CMR组织学特征,同时对MI相关研究的CMR终点选择进行推荐。笔者就该共识对既往观点的更新和补充进行解读,旨在为未来MI与CMR相关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