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岩鹿乳康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用0、1、2、5 mg/L的岩鹿乳康溶液分别处理2种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用细胞计数检测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在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用平板克隆实验评估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评估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剪切的聚乙二醇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p-STAT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MEK)。吸光度值、克隆数、凋亡率、各蛋白相对表达量等指标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用±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在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中,0、1、2、5 mg/L岩鹿乳康组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87、28.163,P均<0.001),各组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4组的细胞克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928、48.975,P均<0.001);在MCF-7细胞中,1 mg/L组与2 mg/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0、1、2、5 mg/L岩鹿乳康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67±0.05)%、(6.84±0.35)%、(12.34±0.58)%和(19.09±1.04)%,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2.097,P<0.050);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0、1、2、5 mg/L岩鹿乳康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49±0.06)%、(6.65±0.35)%、(13.06±0.72)%和(15.42±0.70)%,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5.239,P<0.050);两两比较中,各浓度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0、1、2、5 mg/L岩鹿乳康组的p-S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3±0.015、0.133±0.006、0.092±0.003和0.043±0.002;p-AK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7±0.015、0.143±0.006、0.089±0.004和0.044±0.003;p-MEK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0±0.020、0.563±0.030、0.343±0.021和0.183±0.031,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4.771、353.658、282.679,P均<0.001),且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0、1、2、5 mg/L岩鹿乳康组的p-STAT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73±0.015、0.150±0.010、0.123±0.006和0.069±0.003,p-AK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0±0.010、0.200±0.010、0.150±0.010和0.090±0.010,p-MEK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3±0.006、0.240±0.010、0.137±0.015和0.086±0.003,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297、140.750、245.790,P均<0.001);其中1 mg/L组与0 mg/L组的p-STAT3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结论岩鹿乳康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JAK/STAT3、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人乳是成分复杂且高度可变的生物液体,对婴儿肠道成熟、免疫功能、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人乳中“营养”和“非营养”成分的研究现状及检测方法,以帮助医生深入认识母乳喂养优点、纠正临床工作中人乳成分检测的误区;同时建议未来以“生物系统”观念研究人乳的健康效应,促进特定功能人乳成分的临床转化。
简介:摘要1例41岁女性患者因乳腺增生口服乳癖消胶囊1.6 g(5粒)、3次/d。约30 d后,患者出现恶心、尿黄和皮肤、巩膜黄染。继续服药约20 d,症状加重,自行停用乳癖消胶囊。停药10 d后,症状无改善。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23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78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74 U/L,碱性磷酸酶(ALP)156 U/L,总胆红素(TBil)78.7 μmol/L,总胆汁酸(TBA)45.4 μmol/L。经实验室与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考虑与乳癖消胶囊有关。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及双环醇等治疗。患者恶心、尿黄、黄疸症状逐渐消退。治疗35 d后复查:ALT 39 U/L,AST 43 U/L,γ-GT 57 U/L,ALP 85 U/L,TBil 17.3 μmol/L,TBA 14.3 μmol/L。
简介:摘要人乳比常规婴儿配方营养、健康。虽然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显示人乳喂养可预防特应性疾病,但因人乳喂养对婴儿的营养与免疫作用,人乳对婴儿心理发育的益处和其他优点是其他任何食物无可替代的。因此,各国指南仍然建议所有婴儿包括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的婴儿应纯人乳喂养至4~6月龄。
简介:摘要目的以内乳淋巴结清扫(ImlND)前勾画的内乳淋巴结临床靶区(CTVImlN)为参照,对比不同勾画方法构建的ImlND术后CTVImlN靶区间差异,探讨ImlND后CTVImlN勾画的合理方法。方法选取已行患侧ImlND且术前、术后CT图像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MRM)患者20例。依据RTOG指南在术前CT图像上勾画健侧及患侧CTVImlN (CTVpr-I、CTVpr-a)。在术后CT图像上分别采用形变配准(DIR)法、视觉对照法、精确测量法勾画术后患侧CTVImlN,并分别命名为CTVDIR、CTVV、CTVM。比较CTVV、CTVM、CTVDIR与CTVpr-a间靶区中心间距、靶区体积以及3种不同方式构建的CTVImlN的适形指数(CI)及包含度(DI)差异。结果CTVV、CTVM、CTVDIR与CTVpr-a的靶区中心间距分别为2.17、1.44、1.25 cm。CTVpr-a、CTVpr-I、CTVV、CTVM和CTVDIR的靶体积分别为2.10、2.17、2.04、1.88、2.07 cm3(均P>0.05)。CTVV-CTVpr-a间、CTVM-CTVpr-a间CI均为0.16,CTVDIR-CTVpr-a间CI为0.43,明显高于前两者(均P<0.01)。CTVV-CTVpr-a、CTVM-CTVpr-a间DI分别为0.26和0.24,CTVDIR-CTVpr-a间DI为0.58,明显高于前两者(均P<0.01)。结论准确勾画ImlND术后的CTVImlN是困难的,但相比较而言,DIR法所勾画靶区的空间位置适配度优于视觉对照法和精确测量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行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选择放弃保乳转行单乳切除的心理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8例有保乳指征最终选择单乳切除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结果从患者因素、家庭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及社会因素4个层面归纳出8个影响决策的主题,即患者呈现经济压力、疲于应对、认知偏差、预期性悲伤;家属隐瞒病情与患者决策参与缺失;医护人员宣教不足;网络信息有待商榷,同伴体验错误导向。结论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决策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应以现有因素为切入点,构建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参与临床决策。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游离真皮脂肪瓣(FDFG)保乳术与传统保乳术(TBCS)并发症的差异,并分析FDFG保乳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9月120例行FDFG保乳术(FDFG组,50例)或TBCS(TBCS组,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及各型并发症发生率,分析FDFG组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行美学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淋巴结状态、临床TNM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DFG组肿瘤长径>3 cm及肿瘤位于内上象限患者比例高于TBCS组[52.0%(26/50)比27.1%(19/70),χ2=7.69,P=0.006;38.0%(19/50)比15.7%(11/70),χ2=7.73,P=0.005]。FDFG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切除组织质量均大于TBCS组[251±69)min比(213±41)min,(107±29)ml比(68±26)ml、(8.8±2.5)d比(6.1±1.6)d、(81±26)g比(56±2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4、30.58、22.20、14.54,均P<0.001)。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出血、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DFG组脂肪液化发生率高于TBCS组[14.0%(7/50)比1.4%(1/70),χ2=5.53,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DFG质量(OR=14.056,95% CI 1.764~111.985,P=0.013)及FDFG厚度(OR=19.599,95% CI 1.743~220.345,P=0.016)是FDFG组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FDFG组术后美学评价优良率为90%(45/50)。结论FDFG保乳术可扩大肿瘤切除范围,不增加总体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外观理想,但脂肪液化发生率高于TBCS,FDFG质量及厚度是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