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不同时机开展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救治时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进行有效分组,将其中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结束时评估并比较两组膝关节恢复情况[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记录并比较各时点的拉赫曼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访的关节活动度增大,Lysholm评分、IKDC评分值升高,且各时点观察组同指标参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45%,2/58)低于对照组(18.00%,9/50),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损伤后3周内尽早开展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有利于促进其术后膝关节功能更好、更快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与单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7例ACL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16~45岁[(30.7±9.8)岁]。17例在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机器人组),20例在单纯关节镜下行ACL重建(单纯关节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导针钻孔次数、骨道位点的准确性(骨道中心点距理想解剖点的距离)、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Lachman试验、KT-2000测量数值评估膝关节稳定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3.1±4.1)个月]。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83.8±11.3)min,明显长于单纯关节镜组的(50.4±9.1)min(P<0.01)。机器人组导针钻孔次数为(2.2±0.5)次,较关节镜组的(2.5±0.4)次少(P<0.05)。机器人组骨道中心点距理想解剖点的距离为(1.3±0.3)mm,关节镜组为(1.4±0.3)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Lachman试验、KT-2000测量数值、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内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1),术后4个月与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ACL较单纯关节镜下重建ACL手术时间稍长,但可一次性制备具有良好位点及方向的骨道,获得与单纯关节镜下重建ACL相似的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间2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平均(28±8)岁,排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缝线环绕固定方法治疗。定期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定;主观因素包括肿胀、关节稳定性及参加工作满意度;记录并发症。术前术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6例患者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1例患者随访体检时膝关节Ⅱ°松弛,自诉无腿软不稳现象。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为(1.0±0.6)分。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42±9),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65,P <0.01)。主观评价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操作创伤小,简单方便,骨折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由外向内股骨骨道建立技术与由内向外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53例PCL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21~58岁[(37.2±12.5)岁]。右膝29例,左膝24例。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微创PCL重建术。22例采用改良由外向内技术建立股骨骨道(由外向内组),31例采用屈膝120°由内向外技术建立股骨骨道(由内向外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测量的股骨骨道长度、术后3 d膝关节MRI测量的股骨骨道与关节内移植物夹角,以及末次随访时后抽屉试验(PDT)、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ROM)、伸膝肌力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5~38个月[(21.4±8.7)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PDT、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由外向内组股骨骨道长度为(38.6±2.9)mm,长于由内向外组的(32.4±2.5)mm(P<0.05);股骨骨道与关节内移植物夹角为(147.5±3.1)°,大于由内向外组的(136.4±2.6)°(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伸膝肌力均达到Ⅴ级。由外向内组2例5°屈曲受限;由内向外组3例5°屈曲受限,1例10°屈曲受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物松动、伸膝装置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改良由外向内股骨骨道建立技术与由内向外技术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但改良由外向内技术可建立长度和角度更可控的股骨骨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取自体腓骨肌腱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6例和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1例取自体腓骨长肌腱行膝关节ACL重建治疗的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23.2±6.2)岁,年龄范围为16~32岁。比较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的一般情况、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美国骨科足踝学会(AOFAS)评分及Lachman试验、轴移(Pivot-shift)试验结果。结果17例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19.0±5.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12~28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MRI评估移植物连续性良好显示15例,中等显示2例。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达到伤前劳动能力水平,且未发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末次随访的IKDC评分[(92.8±3.8)分]、Lysholm评分[(94.5±3.7)分]较术前[(55.2±6.7)分、(62.2±4.8)分]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末次随访踝关节AOFAS评分[(96.7±1.5)分]与术前[(97.1±1.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体格检查示Lachman试验阴性1例,阳性16例,末次随访阴性16例,阳性1例;Pivot-shift试验术前阴性5例,阳性12例,末次随访阴性17例,阳性0例。结论取自体腓骨长肌腱行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治疗ACL损伤的有效术式,膝关节术后可获得较高的稳定性及相关功能学评分,且供区踝关节功能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报告。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PCL止点撕脱骨块的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7~65(45.7±7.8)岁,White Ⅱ型15例、Ⅲ型13例。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术后12个月与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的差异。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90(67±8)min。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内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复查X线显示骨折无移位,无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4(2.5±0.6)个月。随访期间,2例屈膝受限,1例轻度伸膝受限,1例膝关节后方不适,予相应处理后症状缓解;其余2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特殊不适。28例患者术前患膝疼痛VAS评分(6.8±0.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45.7±6.3)分、IKDC评分(18.3±5.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2.2±0.7)分、(86.2±5.3)分、(95.8±3.1)分。患者术后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5、114.35、18.95,P值均<0.001)。结论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PCL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相关因素及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8例,根据是否伴发半月板损伤分为半月板损伤组(67例)、无半月板损伤组(31例);对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37例(关节镜下同时修复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对照组30例(关节镜下仅修复半月板损伤)。分析影响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的相关因素,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效果[半月板损伤治愈率及1年再手术率、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早期[95%CI(1.444,41.687),P<0.05]、病程中期[95%CI(1.682,52.147),P<0.05]、病程慢性期[95%CI(3.623,180.32),P<0.05]、有再伤史[95%CI(2.649,27.222),P<0.05]是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组半月板损伤治愈率为89.19%(33/37),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1年再手术率为5.41%(2/37),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84、5.898,均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IKDC及Lysholm评分比术前提高,研究组IKDC及Lysholm评分分别为(90.25±14.67)分、(88.36±11.25)分,高于对照组的(73.52±10.12)分、(71.47±10.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9、19.309,均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伴发半月板损伤与病程、再伤史有关,关节镜手术同时修复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该类患者半月板损伤治愈率,降低短期再手术率。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关节镜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合并关节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216例(216膝)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7例,女性69例,年龄46.3岁(范围:18~80岁)。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将移位的骨折块闭合复位,之后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加压固定。术中行关节镜探查半月板的稳定性和交叉韧带的连续性,记录并分析患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及比例。结果2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105例(48.6%)合并半月板损伤,37例(17.1%)合并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类型中,纵行撕裂占43.8% (46/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Ⅱ型骨折(58.7%,27/46);半月板复杂性撕裂占17.1%(18/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Ⅴ型骨折(9/18);交叉韧带损伤类型中,前交叉韧带损伤24例(64.9%,24/37),后交叉韧带损伤13例(35.1%,13/37)。撕脱骨折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41.7% (13/24),且均发生在胫骨止点侧。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和交叉韧带损伤常见的损伤类型为半月板纵行撕裂和前交叉韧带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17例(17膝)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1.3岁(范围:32~49岁)。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术中行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膝关节冠状面调整下肢力线通过Fujisawa点(胫骨平台由内向外的62.5%处),矢状面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至正常范围,然后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检查,并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年(范围:1.2~2.5年),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移植物失效、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的(28.48±2.24)%改善至术后的(57.43±1.02)%(t=46.80,P=0.00),股胫角由术前的(172.31±3.37)°改善至术后的(178.91±1.34)°(t=10.46,P=0.00);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由术前的(14.29±1.26)°改善至术后的(9.31±0.79)°(t=24.59,P=0.00);KT-1000侧-侧差值由术前的(7.95±1.19)mm改善为术后的(1.79±0.49)mm(t=18.34,P=0.00);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能有效改善下肢力线和膝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自主研发的髋臼后壁后柱一体化解剖钢板治疗后壁和(或)后柱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和2019年1月采用髋臼后壁后柱一体化钢板治疗21例髋臼后壁和(或)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48岁。按照AO/OTA后壁骨折分型:简单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9例,伴有关节面压缩的后壁骨折6例;其中单纯后壁骨折16例,后壁伴有后柱骨折5例。术前将每例患者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并3D打印出骨盆患侧和健侧镜像三维模型,模拟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处理髋臼后方骨折,复位满意后使用髋臼后壁后柱一体化解剖钢板固定。采用Matta的X线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中复位成功后置入钢板时间为15~30 min,平均20 min;手术开始至结束时间为90~30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300~1 500 ml,平均700 m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等级均为一类,无一例发生感染、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个月。Matta的X线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16例、复位满意3例、复位不满意2例;复位满意率为90.5%(19/21)。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tta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分别为(13.0±2.2)分(范围9~16分)、(15.8±2.4)分(范围10~18分)、(17.0±1.8)分(范围13~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8,P<0.001)。末次随访时优15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5.7%(18/21)。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给予静脉滴注和口服神经营养药物治疗6个月后,神经症状缓解;术后1年,2例出现关节炎相关疼痛症状,口服止疼药对症治疗。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后柱一体化解剖钢板可用于治疗髋臼后壁和(或)后柱骨折,术后疗效满意,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中应用矢量和概念进行后柱螺钉通道微调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5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3~77岁[(49.3±16.3)岁]。患者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前柱采用钢板固定,后柱采用后柱拉力螺钉固定。19例术中应用矢量和概念微调后柱螺钉通道(通道微调组):在后柱螺钉骨性通道内置入1枚2.5 mm克氏针,分别透视髂骨斜位及闭孔斜位,当单一透视面上克氏针未位于坐骨支中间时,只需在单一方向上调整,另一方向调整的矢量为0;当2个透视面上克氏针均未位于坐骨支中间时,计算出2个方向的不良矢量和后再进行微调。23例术中未应用矢量和概念微调后柱螺钉通道(通道非微调组)。记录并比较两组后柱螺钉置入时间、术中出血量、导针调整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根据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患髋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7~71个月[(35.7±8.5)个月]。通道微调组后柱螺钉置入时间为(5.1±1.5)min,术中出血量为(798.8±83.9)ml,导针调整次数为(1.8±0.5)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2.4±3.2)周,显著短于或少于通道非微调组的(39.8±12.0)min、(1 119.3±172.0)ml、(5.6±1.6)次、(15.6±4.2)周(P<0.05或0.01)。两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质量与术后6个月患髋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症状;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通道微调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5/19),通道非微调组为30(7/23)(P>0.05)。结论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中应用矢量和概念进行后柱螺钉通道的微调,能够迅速地将螺钉置入骨性通道内,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并加快骨折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基于三柱理论的选择性柱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畸形愈合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选择性柱融合术治疗的28例Lisfranc损伤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平均37.2岁(18~65岁);左侧12例,右侧16例;根据Myerson三柱分型理论分型:内侧柱损伤(A型)1例,中间柱损伤(B型)4例,内侧柱合并中间柱损伤7例,三柱损伤16例。内侧柱融合7例,中间柱融合4例,内侧柱+中间柱融合17例。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改善情况,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平均为35.6个月(18~60个月)。AOFAS的中足评分由术前(43.1±4.1)分(32~62分)升至末次随访时(84.1±7.4)分(78~94分),VAS评分由术前(5.7±1.3)分(6~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2.0±0.9)分(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8例患者伤口均愈合,其中3例患者术后伤口渗出,经换药后获得延迟愈合。无患者出现腓深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5例患者于融合术后1年左右取出内固定。结论基于三柱理论的选择性柱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畸形愈合,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4”字体位与传统高屈膝体位制备股骨骨道行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19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6例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4~40岁[(31.1±7.5)岁]。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重建ACL。21例采用“4”字体位建立股骨骨道(“4”字体位组),25例采用传统高屈膝体位建立股骨骨道(高屈膝体位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8周应用三维CT结合Bernard四分表格法评估和测量股骨骨道的中心位置、长度及角度。术前、术后8周及1年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20个月[(15.3±2.1)个月]。“4”字体位组手术时间为(28.5±2.6)min,明显少于高屈膝体位组的(39.5±2.4)min(P<0.05)。“4”字体位组骨道中心位置位于Bernard四分表格法的(27.1±1.4)%和(25.1±2.6)%,高屈膝体位组骨道中心位置位于Bernard四分表格法的(28.1±2.8)%和(26.1±3.1)%(P均>0.05)。“4”字体位组骨道全长度为(42.1±2.4)mm,粗骨道长度为(34.1±2.4)mm,明显长于高屈膝体位组的(38.2±2.5)mm及(31.1±2.7)mm(P均<0.05)。“4”字体位组骨道冠状面角度为(41.1±2.4)°,明显小于高屈膝体位组的(47.5±2.6)°;“4”字体位组骨道矢状面角度为(42.1±1.4)°,明显大于高屈膝体位组的(37.1±1.8)°(P均<0.05)。术前、术后8周及1年“4”字体位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分别为(53.4±5.2)分、(97.1±1.4)分、(98.3±2.3)分;高屈膝体位组分别为(54.3±7.4)分、(97.1±1.6)分、(98.1±1.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8周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高屈膝体位组1例股骨骨道破裂,1例股骨内侧髁软骨损伤,1例外侧半月板后根损伤。“4”字体位组无上述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关节镜下“4”字体位与传统高屈膝体位制备股骨骨道行自体肌腱移植重建ACL均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骨道长度和角度良好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内侧副韧带(MCL)锚钉缝合固定与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Schenck分型)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KD-ⅢM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15~62岁[(37.7±13.9)岁]。21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加MCL锚钉缝合固定(修复组);20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MCL不予修复(未修复组)。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应力X线片的内侧开口距离。结果患者均获随访48~66个月[(54.4±5.1)个月]。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两组间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69.7±5.1)分和(83.8±4.9)分,较未修复组的(61.0±5.5)分和(74.6±6.0)分显著提高(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IKDC评分为(71.8±4.0)分,较未修复组的(71.1±3.9)分显著提高(P<0.05);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为(82.3±5.1)分,与未修复组的(83.2±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VAS为(2.5±0.6)分,较未修复组的(3.2±1.2)分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VAS为(2.0±1.4)分,与未修复组的(2.2±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个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7.6±6.9)°和(125.9±7.8)°,较未修复组的(89.6±4.0)°和(120.9±5.2)°显著增加(P<0.05)。修复组末次随访时内侧开口距离为(2.3±0.2)mm,较未修复组的(3.1±0.2)mm显著降低(P<0.05)。结论关节镜下MCL锚钉缝合固定或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均可获得较为满意功能恢复,但MCL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疼痛缓解更快,关节稳定性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