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流行的最有效手段。根据我国目前疫苗基本情况和疫苗供应体系现状,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包含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疫苗供应保障体系。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对于健全我国疫苗供应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有效和可及。
简介:摘要妊娠期急性弓形虫感染可继发胎儿宫内感染,导致死胎或胎儿先天发育异常,生后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可遗留长期后遗症,需要重视弓形虫的母婴传播,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妊娠结局。
简介:摘要网络新闻的舆论是在现实社会和社会中以各种现象和问题表达的人们的信仰,态度,观点和情感表达的数量,它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永久的水平,这是一个社会发展和相关事件关联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网络媒体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互联网上,网络舆论的形成要比现实社区的舆论快得多,传播范围更广,覆盖范围更广,没有踪迹可查,可以说网络世界是一个比现实生活更加开放和独立的虚拟现实社区。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分子网络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传播热点和跨地区传播特征,为优化艾滋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证据。方法整合1997-2020年采集的5 996条广西HIV pol区序列和165 534条公开发表的非广西HIV pol区序列,使用HIV-TRACE工具以0.5%成对基因距离阈值构建分子网络。结果进入广西HIV传播热点分子网络的序列比例为31.5%(1 886/5 996)。在HIV跨地区传播分子网络中,省内连接占51.6%(2 613/5 062),国内连接占48.0%(2 430/5 062),国际连接占0.4%(19/5 062)。与广西跨地区连接的主要地区为广东省(49.5%,1 212/2 449)、北京市(17.5%,430/2 449)、上海市(6.9%,168/2 449)、四川省(5.7%,140/2 449)、云南省(4.2%,102/2 449)、陕西省(3.8%,93/2 449)、浙江省(2.8%,69/2 449)、海南省(2.0%,49/2 449)、安徽省(1.5%,37/2 449)和江苏省(1.3%,33/2 449),其余地区与广西跨地区连接比例均<1.0%。进入广西HIV传播热点分子网络风险较高的影响因素包括≥50岁(相比于25~49岁,aOR=1.68,95%CI:1.46~1.95)、男性(相比于女性,aOR=1.21,95%CI:1.05~1.40)、未婚(相比于已婚,aOR=1.18,95%CI:1.00~1.3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于初中及以下,aOR=1.21,95%CI:1.04~1.42)和男男性传播(相比于异性性传播,aOR=1.77,95%CI:1.48~2.12)。跨地区连接风险较高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相比于女性:aOR=1.74,95%CI:1.13~2.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于初中及以下,aOR=1.96,95%CI:1.43~2.69)、自由职业/待业/退休(相比于农民,aOR=1.50,95%CI:1.07~2.11)、男男性传播(相比于异性性传播,aOR=3.28,95%CI:2.30~4.72)。结论广西存在HIV传播热点,广西与国内地区组成复杂的跨地区传播网络。后续研究应针对分子网络分析推断的高风险人群开展社会网络调查,及时识别隐匿传播链,减少HIV二代传播。
简介:摘要我国口腔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就诊率低、公共卫生资源耗费大等特征,缺乏口腔医疗保险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尚不能统筹支付口腔门诊治疗费用,是否应将口腔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仍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采用范围性综述法对国外不同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口腔医疗服务覆盖范围、保障内容、负担比例、保障效果等进行梳理,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对口腔医疗服务报销范围、覆盖人群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多层次基本口腔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建议逐步增加基本医疗保险对口腔门诊高额医疗费用的统筹支付,增加对儿童预防性口腔医疗服务的支付,完善商业医疗保险对部分口腔医疗服务的补充作用,减轻民众的口腔疾病经济负担。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