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发散式冲击波(ESWT)治疗老年人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82例,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CMS)、关节活动度(ROM)、疗效评定、不良反应和生存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和继发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治疗后常规康复组和常规康复联合ESWT组老年患者VAS评分、CMS评分、ROM、治疗效果和生存分析均有改善(均P<0.05),且在近期(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疗效比较中常规康复联合ESWT治疗优于单独常规康复治疗(P<0.05),在远期效果(治疗后2、4、6个月)比较中两种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老年患者,常规康复联合ESWT治疗降低VAS评分和改善肩关节功能(CMS评分和ROM)方面均较常规康复组有优势(均P<0.05)。对于继发性肩关节周围炎老年患者,常规康复联合ESWT治疗在降低VAS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P<0.05),而在改善功能方面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常规康复联合ESWT治疗老年人肩关节周围炎能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活动度,安全性较好,但长期疗效和常规康复治疗比较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大功率的照明场合,一般采用阵列式LED照明系统,但是大功率LED在使用中稳定性、安全性、使用寿命普遍较差。主要是大功率LED的光学设计和热管理技术不够完善。针对大功率LED存在的散热问题,提出了一种双进双出型射流冲击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和均温性能,且能在较低的散热功耗下保持良好的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ST)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低、中能量的体外冲击波间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非钙化性ST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低能量组21例和中能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疾病健康宣教和物理因子治疗,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应强度的发散式ESWT治疗,低能量组ESWT强度为50~65 mJ、中能量组ESWT强度为75~90 mJ,ESWT治疗均为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分别对3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和随访时,3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时,3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亦显著优于组内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时,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VAS和UCLA评分的最佳得分为中能量组随访时的(1.95±0.74)分和(30.81±1.78)分。结论发散式ESWT可有效地缓解非钙化性ST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功能,而低能量与中能量的ESWT对非钙化性ST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106例S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ESWT组、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3组患者均积极配合家庭康复锻炼,rESW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组则辅以系统运动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控制训练及肌腱拉伸训练等),常规理疗组则辅以痛点超激光及低周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3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CMS、SF-36各项指标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运动组CMS疼痛评分、总分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rESWT组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范围、肌力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3.9±2.1)分、(16.6±3.0)分、(34.1±5.1)分、(23.4±6.8)分及(87.9±6.8)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运动组SF-36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rESWT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精神健康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87.5±15.2)分、(83.2±11.2)分、(80.9±9.7)分、(82.9±8.6)分及(85.9±7.6)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结论rESWT对SIS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与运动康复疗法及常规物理疗法比较,SIS患者经rESWT治疗1个月后其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均能获得更显著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痛点与穴位采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揿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肩周炎患者60例,年龄、性别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痛点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各30例。痛点治疗组于肩周痛点进行冲击波治疗,每5日治疗1次,共5次。联合治疗组则在痛点冲击波治疗基础上,对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垣进行穴位冲击波治疗,然后以揿针于以上穴位埋针,每5日治疗1次,共5次。于治疗前及各次治疗后,记录数字等级评分(NR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RS、C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各时点N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385,P<0.01),并且测试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6.027,P=0.001),组间比较N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16,P<0.01)。两组患者治疗各时点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7.769,P<0.01),并且测试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5.939,P=0.001),组间比较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55,P=0.023)。结论痛点冲击波治疗和痛点与穴位冲击波治疗联合揿针治疗肩周炎均有效,但后者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ESWT)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双盲法检测患者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VAS[(1.34±0.31)分]、ODI[(1.7±1.3)分]、ADL评分[(77.38±5.21)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DMS能明显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部疼痛,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胸脊神经根阻滞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收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胸背部PHN患者60例,年龄≥60岁,性别不限,病程1~6个月,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RS)>6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神经阻滞组,每组各30例。冲击波治疗组采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联合神经阻滞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下胸脊神经根阻滞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次/周,共治疗4次,所有患者均辅以基础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4、8、12周时的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评分、总体疗效及有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RS、PSQI、HAMA、QL-index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4、8和12周时,两组患者NRS、PSQI和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QL-index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与冲击波治疗组比较,联合神经阻滞组治疗后各时点NRS、PSQI和HAMA评分均较低(P均<0.05),而QL-index评分均较高(P均<0.05)。治疗后12周时,联合神经阻滞组优良率较冲击波治疗组高[90.0%(27/30例)比63.3%(19/30例),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脊神经根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可有效缓解老年胸背部PHN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冲击波治疗。
简介:摘要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在以非接触和精准打击为特点的作战样式推动下,战场环境必将更加复杂。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边境线漫长,面对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高原、海岛、沙漠、丛林等地域因其严峻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低气压、低氧、水域、高热、高湿、极寒、密闭空间),战伤种类、伤情、救治、康复较普通环境战伤更为棘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制约因素。鉴于高爆武器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杀伤兵器,爆炸冲击伤是其主要伤类,且其伤情重、伤势复杂,早期死亡率极高,开展特殊环境冲击伤及其防治研究,对于减少特殊环境作战人员伤亡,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提升临床救治效能具有重要军事医学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护理实习生临床实习期是否面临转型冲击问题,分析转型冲击问题在身体、心理、知识与技能、社会文化与发展维度的表现,为制订护理实习生临床实习计划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与新护士转型冲击评价量表对护理实习生进行转型冲击及其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护理实习生转型冲击总体得分为(64.49 ± 16.33)分;身体维度得分(15.73 ± 5.22)分、知识与技能维度(13.13 ± 3.80)分、心理维度(19.15 ± 5.32)分、社会文化与发展维度(16.47 ± 5.41)分;拟获学历(F值为5.96,P<0.01)、专业选择原因(F值为7.28,P<0.01)、家人支持程度(t值为-2.75,P=0.01)、首个实习科室(F值为5.22,P<0.01)、实习意愿(F值为3.43,P=0.03)是影响护理实习生转型冲击的主要因素。结论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会面临转型冲击问题,且身体维度的转型冲击最明显。院校在制订临床实习计划时应将护理实习生转型冲击问题考虑在内,早期识别并预防临床转型问题的发生与加剧,协助护理实习生顺利度过临床转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