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由自我血糖监测(SMBG)点血糖计算不同的血糖波动指标与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系统获得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的相关。方法本研究为回顾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住院同时接受48~72 h CGM及7点(三餐前、三餐后2 h以及睡前)SMBG的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点SMBG数据计算以下血糖波动指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血糖变异系数(CV)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SMBG计算所得)。分别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由SMBG计算的血糖波动各指标与由CGM获得的MAGE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前者对后者的预测能力。结果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7点SMBG计算的SDBG为(2.02±0.77)mmol/L、PPGE为(2.75±1.13)mmol/L、LAGE为(5.62±2.13)mmol/L、CV为(25.92±0.77)%及MAGE′为4.11(2.84,5.92)mmol/L,均与CGM获得的MAGE[4.00(2.65,5.00)mmol/L]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614、0.499、0.588、0.533和0.473,均P<0.01)。以MAGE为因变量,SDBG、PPGE、LAGE、CV和MAGE′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SDBG进入方程(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SDBG为0.795[95%可信区间(CI)0.708~0.882]、LAGE为0.782(95%CI 0.692~0.872)及CV为0.769(95%CI 0.677~0.846),均大于PPGE[0.718(95%CI 0.620~0.816)]和MAGE′[0.704(95%CI 0.607~0.789)]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由7点SMBG数据计算的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E、PPGE、CV和MAGE′)与CGM获得的MAGE相关好,其中,SDBG准确更高。

  • 标签: 糖尿病,2型 血糖波动 自我血糖监测 持续葡萄糖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清晨血压波动与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血液透析的2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清晨血压波动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测量并记录清晨6:30、8:00、9:00及透析结束后5 min的血压,计算平均血压,并于血液透析治疗前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清晨血压与全因死亡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所有患者随访5年,记录生存时间,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函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清晨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尿素清除指数(Kt/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清晨舒张压、体质指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前白蛋白、血磷、血钙和透析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清晨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Kt/V和肌酐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清晨收缩压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肌酐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Kt/V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68.4%,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8.3%,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清晨血压波动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具有重要意义,监测并有效控制清晨血压波动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压 全因死亡 相关性
  • 简介:摘要血糖波动是血糖水平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近年来,研究证实血糖波动比持续高血糖更能促进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室心律失常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的一类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原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然而血糖波动对室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对血糖波动的评估指标、血糖波动致室心律失常的相关机制及控制血糖波动对预防和减少室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血糖波动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血糖波动正逐渐成为血糖控制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其中反映血糖长期稳定性的长期血糖波动对糖尿病远期结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血糖波动过大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加快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而且可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保持血糖长期的稳定性是避免不良结局发生的关键。

  • 标签: 综述 糖尿病 长期血糖波动 大血管并发症 微血管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远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iWel NR在糖尿病及高危人群中使用的准确及安全。方法纳入患者60例,分为2组,组1共48例单独佩戴iWel NR 7 d,组2共12例同时佩戴iWel NR、Guardian RT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3 d,收集同时刻配对的CGM-自我监测指尖血糖(SMBG)值,采用相关系数(r)、平均绝对差值的相对数(MARD)、绝对差值相对数的中位数(MedARD)、偏差一致率分析iWel NR数据的准确,Clarke误差栅格分析(Clarke-EGA)分析临床准确。所有患者完成调查问卷一份,用于评估iWel NR的安全。结果60例患者共收集到833对CGM-SMBG值,相关系数r=0.88,P<0.01;MARD为13.06%,MedARD为10.84%;与SMBG值相比,在20%、30%、40%的偏差一致率分别为78.0%、93.2%、97.4%;Clarke-EGA显示A+B区占98.9%。与Guardian RT的头对头研究中,12例患者共收集115对CGM-SMBG值,Guardian RT的MARD、MedARD分别为12.59%,9.54%,iWel NR的MARD、MedARD分别为10.35%、8.01%。进一步按SMBG值进行分层,提示SMBG值在3.9~10 mmol/L时,iWel-NR的MARD、MedARD最低,Clarke-EGA中A+B区占比最高。60份问卷结果提示未发生不良安全事件。结论iWel NR具有较高的准确及良好的安全,其准确稍高于Guardian RT;iWel NR的准确受血糖水平的影响,血糖越接近理想范围时,准确越高。

  • 标签: 远程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糖尿病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勃起功能障碍(ED)之间的相关。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佩戴雅培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的男性T2DM患者8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评分将患者分为非ED组(148例)、轻度ED组(319例)、中度ED组(144例)和重度ED组(202例)。读取FGM生成的血糖波动指标,包括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葡萄糖变异系数(CV)、血糖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itc回归分析血糖波动指标与ED的相关。结果(1)随ED严重程度增加,患者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MBG)、CV、SD、MAGE均呈增加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83~108.791,均P<0.05);而TIR呈明显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3.078,P<0.05)。(2)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TIR与IIEF-5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81,P<0.05),CV、SD、MAGE与IIEF-5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3、-0.370和0.288,均P<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TIR是ED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β′=0.736,P<0.05),且在纳入分析的因素中影响意义最大。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发现,TIR与ED各阶段之间仍存在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T2DM患者血糖波动指标与ED存在相关,且TIR低下与ED独立正相关,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合并ED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血糖波动 目标范围内时间 勃起功能障碍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血糖控制策略对胸外科术后应激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0例胸外科术后应激高血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糖控制方法,试验组实施优化血糖控制策略,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血糖波动度以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总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高血糖指数(HGI)、72 h内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不稳定指数(GLI)和血糖变异系数(GluCV)分别为(69.34 ± 13.97)U、(4.14 ± 1.27)h、0.94 ± 0.30、(8.20 ± 1.06)mmol/L、(1.95 ± 0.35)mmol/L、(0.74 ± 0.27)mmol/L、35.10 ± 13.03、(22.49 ± 6.92)%,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8.99 ± 11.46)U、(5.80 ± 2.05)h、2.27 ± 0.62、(8.30 ± 1.18)mmol/L、(2.32 ± 0.52)mmol/L、(1.15 ± 0.59)mmol/L、42.06 ± 17.09、(26.54 ± 5.14)%;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HGI和GluSD、MAGE、GluC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低血糖、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50%葡萄糖救援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血糖控制策略能使胸外科术后应激高血糖患者更快、更安全地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且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风险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血糖 胸外科手术 应激性高血糖 血糖波动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对叶丝加香工序的设备布局变化调整和设备改造,从而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叶丝加香系统瞬时加香精度稳定控制,为烟丝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设备保障。

  • 标签: 物料流量控制 瞬时精度 匀料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波动与慢性肾脏病(CK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为前瞻队列研究。分析来自中国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REACTION)研究贵阳分中心的数据,基线数据于2011年5至8月采集,通过整群抽样法选取贵阳市云岩区40岁以上常驻居民共10 140名,并在2014年对以上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最终纳入400例糖尿病患者。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及血肌酐等。采用2hPG与FPG的差值(2hPG-FPG)作为评价短期血糖波动的指标。根据HbA1c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和血糖控制不达标组(HbA1c≥7%),采用t检验、χ²检验、非参数检验对各组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基线2hPG-FPG与CKD的相关,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基线2hPG-FPG与3年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基线2hPG-FPG不同水平(四分位分组)与3年后新发CKD风险关系。结果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患者225例,血糖控制达标组患者175例。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患者中TG、FPG、2hPG、2hPG-FPG水平均高于血糖控制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患者中,基线2hPG-FPG与3年后eGFR呈负相关[β=-1.178,95%可信区间(CI) -2.038~-0.319,P=0.007],与3年后发生CKD的可能呈正相关(rs=0.147,P=0.0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2hPG-FPG水平越高,3年后发生CKD风险呈递增趋势(P<0.05),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胰岛素、吸烟、饮酒及病程后,在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患者中,基线2hPG-FPG水平最高组,3年后发生CKD风险显著增加(比值比4.474,95%CI 1.039~19.268,P=0.044)。结论在血糖控制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中,2hPG-FPG水平越高,3年后发生CKD风险增加;2hPG-FPG可能为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短期血糖波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糖波动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加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形成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CIMT增加(>0.9 mm)的T2DM住院患者810例,其中CIMT增加已形成斑块的患者521例(有斑块组),未形成斑块的患者289例(无斑块组)。通过多普勒超声测定CIMT颈动脉斑块;采用床旁快速血糖监测的结果,计算入院前3 d内血糖水平标准差的平均值来评估血糖波动水平。记录所有受试者血脂、血压、血糖、HbA1c、吸烟及饮酒史、病程、年龄、性别、家族史、双侧颈动脉血管超声等情况,利用单因素分析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评估血糖波动水平对CIMT增加的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与无斑块组相比,有斑块组年龄更大、收缩压更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高、病程长/短比更大,而舒张压更低(χ2/Z/t=-7.977、-2.870、-2.217、-2.378、22.346、-2.192,P均<0.05);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血糖波动水平与CIMT增加进展至斑块之间具有相关(χ2=9.263,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OR=1.062,95% CI:1.043~1.080,P<0.05)、性别(OR=1.602,95% CI:1.085~2.366,P<0.05)、病程(OR=1.609,95% CI:1.098~2.357, P<0.05)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较大组(5 mmol/L≤SDBG<8 mmol/L)相对于血糖波动正常组斑块形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IMT增加的T2DM患者其血糖波动水平与斑块形成明显相关(OR=1.835,95% CI:1.102~3.055,P<0.05)。结论血糖波动水平升高是CIMT增加的T2DM患者形成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大的血糖波动参与大血管病变的进展。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糖波动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变异性与主观认知下降(SCD)进展的相关。方法本研究为前瞻观察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连续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熟市辛庄人民医院门诊SCD患者100例,基线期搜集人口学特征资料,使用汉化版SCD-Q9问卷自评SCD情况,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客观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所有患者入组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SCV)和舒张压变异系数(DCV)。随访期为首次就诊之后4年,每年评估1次MoCA量表,最终83例完成随访纳入研究。根据随访结束时的MoCA评分<26分和≥26分将患者分为进展组(39例)和非进展组(44例),进展组计算基线及末次MoCA评分差值。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24 h SCV和24 h DCV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展组24 h SCV与MoCA评分差值、SCD-Q9得分的相关。结果SCD患者4年进展率为46.99%(39/83);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基线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病史、吸烟史、SCD-Q9得分、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24 h SCV显著高于非进展组[13.4%(9.9%,15.6%)比10.9%(9.7%,12.7%),U=594.50,P=0.016];两组24 h D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24 h SCV与MoCA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368,P=0.021)。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SCD进展存在相关,高24 h SCV可能是SCD进展的诸多因素之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主观认知下降 血压变异性 变异系数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因多态影响药物敏感性在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中的应用效果及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53.13±6.52)岁;病程(10.39±1.25)年。观察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54.85±6.59)岁;病程(10.58±1.31)年。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方案治疗,观察组用药前经同意抽取3 ml血离心送金域基因检测公司,测定2型糖尿病5种药物(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格列齐特、吡格列酮、罗格列酮)基因敏感性,根据基因检测出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更换药物治疗,治疗2周后对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进行评估,Pearson相关分析IGF2BP2基因多态与血糖波动的相关。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FBG、2hPG及HbA1c水平分别为(4.12±0.89)mmol/L、(5.92±0.73)mmol/L、(5.34±0.31)%,低于对照组的FBG、2hPG及HbA1c水平[(5.67±0.97)mmol/L、(9.67±0.96)mmol/L、(6.89±0.42)%](t=6.361、9.355、5.637,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中IGF2BP2基因多态与FBG、2hPG及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693、﹣0.712、﹣0.834,均P<0.05)。结论根据2型糖尿病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指导用药可明显改善血糖控制效果,且与血糖波动存在相关,能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2型糖尿病 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 血糖水平 IGF2BP2基因多态性 血糖波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内固定及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退行腰椎滑脱症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腰椎Ⅰ度滑脱症患者68例(Dynesys组),男35例,女33例;年龄(55.3±7.5)岁(范围44~74岁);L3 8例,L4 52例,L5 8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5±2.1)分。同期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72例(PLIF组),男37例,女35例;年龄(56.8±7.2)岁(范围46~76岁);L3 9例,L4 53例,L5 10例;VAS评分为(4.4±2.3)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并对两组间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稳定节段和上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Dynesys组随访时间(64.2±18.3)个月(范围50~74个月), PLIF组随访时间(65.2±15.5)个月(范围55~79个月)。Dynesys组手术时间[(120.5±21.0)min vs.(132.5±27.0)min;t=2.924, P=0.004)]、术中出血量[(312.5±80.7)ml vs.(352.5±84.5)ml;t=2.861, P=0.005]和术后引流量[(120.3±45.8)ml vs.(140.2±50.2)ml;t=2.446, P=0.016]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稳定节段ROM、上邻节段ROM、稳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上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稳定节段ROM(4.3°±1.6° vs. 0, t=22.809,P<0.001)和上邻节段ROM(10.5°±2.1° vs. 12.8°±2.2°;t=6.329, 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Dynesys组和PLIF组ODI评分分别为11.25%±8.12%和16.53%±9.23%,JOA评分分别为(22.60±2.20)分和(19.01±2.3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5,9.340;均P<0.001);两组患者症状ASD发生率(8.8% vs. 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4, P=0.257);影像学ASD发生率(2.9% vs. 1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 P=0.044)。结论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相对于PLIF,可减少邻近节段退变。

  • 标签: 腰椎 脊椎前移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态与动态空气垫对压力损伤高危患者的预防效果,为选择空气垫减压装置提供循证实践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Elsevier、EBSCO CINAHL、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时间为建库以来至2019年6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RCTs)。研究人员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文献获取全文,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5.3统计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可纳入meta分析文献共6篇,包括1 718例患者,观察组884例,对照组834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静态空气垫与动态空气垫相比对预防压力损伤无统计学差异RR(total)=0.64;95%CI=0.39~1.05。结论静态与动态空气垫对预防压力损伤有同等效果,从资源可及考虑推荐使用静态空气垫作为压力损伤一级预防措施。

  • 标签: 减压装置 静态空气垫 动态空气垫 压力性损伤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双源CT大螺距头颈心血管双期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中应用的可行,并评价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率波动大于3次/min的79例患者。按照检查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注射1次对比剂,采用大螺距双期模式行头颈心CTA一站式扫描(第1期图像为Single A组,第1、2期结合图像为Double A组);B组(39例):注射2次对比剂,分别行头颈CTA减影扫描和冠状动脉CTA回顾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资料进行主观评分,并测量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评价指标,记录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客观评价指标及辐射剂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与B组对比剂用量。结果Single A组、Double A组和B组间的头颈CTA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满足诊断需求;3组间的冠状动脉CTA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ngle A组评分最低,Double 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均满足诊断需求。Double A组为双期结合、择优评价图像。头颈CTA检查3组间CT值、SD值、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Single A组与Double 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Single A组、B组和Double A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CTA检查3组间的CT值、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间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ouble A组的有效剂量(2.66±0.92)mSv较B组(4.94±1.70)mSv降低46.15%。A组对比剂用量为(57.60±5.46)ml,较B组(103.10±3.17)ml降低4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55,P<0.01)。结论多层双源CT大螺距双期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的头颈心血管一站式成像中具有可行,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量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脑血管循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心率
  • 简介:摘要线粒体是能量代谢中心,通过不断的分裂、融合和转运形成高度互联的线粒体动态网络。均衡的融合/分裂比和精确的分布定位与线粒体自身及神经元生理活动的稳定性密不可分。脓毒症相关脑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为脓毒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确切诊断和治疗方法。近来研究表明线粒体动态网络失衡是SAE进程中的关键病理机制。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探讨SAE时线粒体动态网络的构成形式和介导的关键分子表达变化以及针对线粒体动态网络治疗SAE的研究进展,以期为SAE诊治提供新思路,为靶向线粒体疗法治疗中枢系统疾病提供新方向。文章主要阐述参与构成线粒体动态网络的3种形式——融合、分裂和转运,以及介导的关键分子,并进一步说明线粒体动态网络稳定及关键分子表达水平对神经元发挥生理功能的意义。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线粒体动态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的水平,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MDSC的变化规律及MDSC在免疫状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行肾移植手术的30例受者术前及术后1、7、14、30、90 d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的细胞比例;以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肺部感染组和急性排斥组外周血MDSC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以移植术前1 d水平[(2.02±1.90)%、(0.39±0.30)%、(1.63±1.48)%]作为基线,肾移植受者外周血MDSC、单核样髓源抑制细胞(Mo-MDSC)、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G-MDSC)水平均于术后1 d大幅度上升[(6.76±4.85)%,(1.21±0.85)%,(5.55±3.01)%]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达到峰值后细胞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0 d时降至术前水平[(2.01±1.84)%、(0.53±0.36)%、(1.49±1.01)%],随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至90 d时MDSC比例高于移植前水平[(2.34±1.38)%、(0.68±0.39)%、(1.67±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Mo-MDSC于术后1 d显著低于对照供者[(1.21±0.85)%比 (2.19±1.08)%,t=2.95,P<0.05],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0.56±0.48)%比 (0.31±0.21)%,t=1.586,P<0.05];G-MDSC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1.99±1.01)%比 (1.04±0.46)%,t=2.885,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正常人[(1.79±1.48)%、(0.34±0.29)%]、尿毒症患者[(1.92±1.58)%、(0.39±0.29)%]及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受者[(2.36±2.30)%、(0.62±0.42)%],肾移植术后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与Mo-MDSC[(3.80±3.47)%、(1.90±1.72)%]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DSC两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8,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外周血MDSC与G-MDSC[(1.28±1.18)%、(0.89±0.75)%]明显降低,与术后肾功能稳定组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3、3.785,P<0.05),与正常人、尿毒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MDSC[(0.47±0.53)%]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受者体内MDSC扩增早期受手术炎性反应影响,后期和免疫抑制及免疫稳态形成密切相关;Mo-MDSC主要发挥抑制受者炎性反应,而G-MDSC的动员与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更为相关。

  • 标签: 肾移植 免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