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60 个结果
  • 作者: 王朵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1期
  • 机构: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山东 菏泽 274200
  • 简介:目的:分析管专项护理对肿瘤PICC管患者静脉炎、血栓及微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次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管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并借助抽签法将其均分为对比组(常规护理)与分析组(管专项护理),比较2组的并发症患病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析组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对比组,而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则明显更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管专项护理方案应用在肿瘤患者PICC管中的效果明确,可帮助患者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在降低其并发症患病几率上作用突出,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置管专项护理;肿瘤PICC置管;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DOPT模式对肿瘤PICC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96例肿瘤PICC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管期间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管期间应用ADOPT模式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管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管依从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堵塞、导管滑脱、导管异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DOPT模式能有效提高肿瘤PICC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管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管满意率。

  • 标签: ADOPT模式 肿瘤 PICC置管 自我管理 置管效果
  • 简介:摘要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穿刺管是临床常用技术,用于液体或药物管理,以及CVP测定等。随着小儿身高、体重的变化,IJV导管置入的合适深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IJV导管尖端理想位置,介绍了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胸部X线检查(chest radiograph, CXR)和腔内心电图等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此外,还对右侧IJV管深度、特殊人群的IJV管深度、左侧IJV解剖特点及管深度进行了综述。目前已有不少计算IJV管深度的公式,由于儿童在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发育差异,它对于个体的适用性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考证。

  • 标签: 儿童 颈内静脉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血管管是ICU常规操作,传统的操作方法是通过体表定位法进行操作,常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随着重症超声的开展,许多临床医生开始应用超声引导下行管操作,但仍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只有理解超声基本原理,规范操作方法,同时强化练习,可以真正实现“一针、一眼、一导管”的重症治疗标准。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超声
  • 作者: 程寒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长征医院,上海200001
  • 简介:目的:探讨亲情护理在PICC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肿瘤PICC管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亲情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性94.74%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情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PICC管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强化患者的护理体验,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 标签: 亲情护理;PICC置管;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时加温皮肤消毒剂对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穿刺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时间段使用的不同消毒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加温组。加温组在PICC穿刺前将消毒剂加温至37℃后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采用室温消毒剂,比较两组患儿PICC一次性管成功率、管时长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加温组一次性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0.2%(65/81)比66.7%(56/84)],管时间短于对照组[(45.0±9.0)min比(48.4±1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皮肤消毒剂可以提高早产儿PICC一次性管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长,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风险。

  • 标签: 皮肤消毒剂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婴儿,早产
  • 作者: 王梓峄 刘立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14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桡动脉穿刺管是临床常用技术之一,是一项重要的监测手段。小儿动脉的解剖特点增加了穿刺管的操作难度。超声引导技术为小儿桡动脉穿刺管提供了较大帮助但仍存在较多困难。文章总结现有文献,介绍不同超声引导下小儿桡动脉穿刺管方法的应用、穿刺管相关并发症及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桡动脉穿刺管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考。

  • 标签: 超声引导 桡动脉穿刺置管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管部位与管成功率、出血量、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至12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二科收治的1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新生儿分别采取上肢静脉PICC管术和下肢静脉PICC管术。比较两组新生儿管成功率、出血量以及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管组、操作耗时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管时,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管后时间的增加,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呈降低趋势,且管后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送管困难、置入过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下肢静脉管组中未发生置入颈静脉、返折腋静脉等情况。下肢静脉管组新生儿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行上肢静脉PICC管术有利于提升管成功率,减降低出血量以及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等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舒适度明显优于上肢静脉PICC管术。

  • 标签: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 置管部位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会阴超声检查足月单胎低胎盘孕妇阴道试产分娩结局,探讨低胎盘孕妇阴道试产的影响因素及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经会阴超声检查确诊为低胎盘并行阴道试产的足月单胎孕妇80例。以胎盘下缘据子宫颈内口距离(IOD)1 cm为界,分为IOD≤1 cm组和1~2 cm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同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80例低胎盘孕妇中,IOD≤1 cm组41例,1~2 cm组39例,两组孕妇的中转剖宫产率分别为15%(6/41)和15%(6/39),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 334±360)和(3 460±365)g,产后出血率分别为24%(10/41)和26%(10/39),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例低胎盘孕妇中,未发生产后出血60例,发生产后出血20例,胎盘人工剥离率分别为2%(1/60)和20%(4/20),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 330±368)和(3 591±284)g,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人工剥离是低胎盘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OR=30.448,P=0.029)。结论IOD≤1 cm与1~2 cm低胎盘孕妇的阴道试产结局相当,排除禁忌均可尝试阴道试产。阴道试产的主要不良并发症为产后出血,胎盘人工剥离者需做好相应预案。

  • 标签: 前置胎盘 试分娩 分娩,产道 接生,产科 产后出血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管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管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管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管,非计划拔管65例(7.8%),非计划拔管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管。结论脐静脉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管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新生儿 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拔管
  • 简介:摘要观察改良衣袖在PICC管中的应用效果。取患者的贴身衣袖,将PICC管侧衣袖缝纫隐形拉链,进行进静脉输液和换药操作时,脱去外衣,拉开拉链即可实施相关操作。在PICC管患者中,应用改良衣袖充分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可提高PICC管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手臂操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管(PICC)患者管侧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管患者8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PICC管后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给予PICC手臂操功能锻炼。干预4 w后,比较两组患者管侧肢体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功能,并观察两组发生管并发症的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稳定性及日常生活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肌力、活动水平、关节活动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CC手臂操可维持和促进PICC管侧肩、肘关节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 手臂操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桡动脉穿刺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行桡动脉穿刺管麻醉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触摸脉搏法,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管。比较两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生命体征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80%)、二次穿刺成功率(100%)均高于对照组的62%、88%(χ2=3.934、6.383,均P<0.05);观察组的单次穿刺时间[(59.85±8.31)s]、总穿刺时间[(107.14±35.37)s],均短于对照组(t=5.766、6.398,均P<0.05),其穿刺次数[(1.27±0.54)次]少于对照组(t=5.689,P<0.05);穿刺后,观察组的心率[(73.79±2.46)次/min]、平均动脉压[(96.75±6.76)mmHg]均低于对照组(t=5.058、4.635,均P<0.05);观察组的皮下血肿、动脉壁穿透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的18%(χ2=5.005,P<0.05);观察组穿刺时、穿刺后的疼痛评分[(1.53±0.71)分、(1.28±0.60)分]均低于对照组(t=5.545、6.233,均P<0.05),其穿刺时、穿刺后的舒适度评分[(91.25±9.64)分、(97.31±11.37)分]均高于对照组(t=6.147、6.226,均P<0.05)。结论在手术麻醉桡动脉穿刺管时采用超声技术进行引导,可有效提高穿刺效率,还可减轻患者生命体征波动、疼痛感,减少穿刺时不良事件,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麻醉 穿刺术 置管 超声检查 手术 穿刺成功率 平面内技术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管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管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管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管,非计划拔管65例(7.8%),非计划拔管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管。结论脐静脉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管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新生儿 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优化测量儿童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模拟钉评估其钉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的年龄段为3~12岁非脊柱疾患儿童上颈椎CT影像学资料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依据年龄分为5组。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三维视图下测量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随后,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枕骨及寰椎3D骨性结构并模拟钉,计算不同年龄段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在3-Matic软件协助下优化测量螺钉钉参数,比较分析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测得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长、宽、高及寰枕距离分别为(18.91±1.70)mm、(9.75±1.19)mm、(8.64±1.46)mm及(6.11±1.48)mm,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P<0.05)。枕骨髁内倾角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P>0.05)。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可置入螺钉枕骨髁169侧,均成功置入直径3.5 mm螺钉,总钉成功率为81.3%,双侧枕骨髁同时钉成功率为75.6%,高年龄组具有较高的钉成功率,男性钉成功率与双侧同时钉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但钉成功率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参数男女性别间及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钉长度随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性(P<0.05)。寰枕距离与枕骨髁高之间、钉道长度与枕骨髁长及枕骨髁内倾角与螺钉内倾角之间呈正相关性(r=0.838,P<0.05;r=0.944,P<0.05;r=0.347,P<0.05)。结论直径3.5 mm螺钉可安全置入寰枕距离>4 mm的3~12岁儿童枕骨髁,且钉成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钉技术可优化测量钉参数从而合理设计钉方案。

  • 标签: 成像,三维 枕骨髁 骨螺丝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腹膜透析(腹透)管、经皮穿刺管和常规手术管3种手术方式在腹透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3日至2020年2月14日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终末期肾脏病行腹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下管组(23例)、经皮穿刺管组(29例)和常规手术管组(35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腹腔出血、腹直肌出血、切口疼痛、渗漏、导管移位、腹膜炎)和远期并发症(导管移位、腹膜炎、疝气、胸腹瘘、腹透管阻塞)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手术管组比较,腹腔镜下管组和经皮穿刺管组手术时间均明显缩短(min:32.5±12.3、28.9±11.8比61.3±15.4,均P<0.05),术后腹腔镜下管组和经皮穿刺管组住院时间均有缩短趋势(d:9.8±3.4、9.2±2.6比10.7±3.2),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下管组和经皮穿刺管组近期并发症中腹腔出血、腹直肌出血、切口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管组〔腹腔出血发生率:4.3%(1/23)、3.4%(1/29)比22.9%(8/35),腹直肌出血发生率:4.3%(1/23)、3.4%(1/29)比22.9%(8/35),切口疼痛发生率:8.7%(2/23)、10.3%(3/29)比42.9%(15/35),均P<0.01〕,而腹腔镜下管组与经皮穿刺管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管组导管移位发生率均较经皮穿刺管组和常规手术管组明显降低〔4.3%(1/23)比27.6%(8/29)、31.4%(11/35),均P<0.05〕。远期并发症中腹腔镜下管组导管移位发生率较经皮穿刺管组和常规手术管组明显降低〔4.3%(1/23)比24.1%(7/29)、31.4%(11/35),均P<0.05〕,但常规手术管组与经皮穿刺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管组疝气发生率明显高于经皮穿刺管组和常规手术管组〔21.7%(5/23)比3.4%(1/29)、2.8%(1/35),均P<0.05〕,且均为脐疝;但常规手术管组与经皮穿刺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常规手术管方法,经皮穿刺管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势,但仍无法降低导管移位的发生率;腹腔镜下腹透管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导管移位率低等优势,却增加了脐疝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腔镜 腹膜透析置管 经皮穿刺
  • 简介:摘要目前,袖状胃切除手术(SG)和胃旁路手术(RYGB)已经成为主流减重代谢术式,但是两种手术都不是完美的。而在SG基础上增加空肠旷(JJB)却可以起到增强减重和降糖效果,目前的临床结果表明,SG-JJB的短期减重效果优于SG,减重降糖效果类似于RYGB,却未出现类似于传统空回肠旁路(JIB)的各种并发症。因此,现有证据表明,SG-JJB是安全有效的减重代谢术式,具有手术相对简单、几乎没有倾倒综合征及溃疡发生的优势,术后经内镜检查胆道,没有旷的胃囊,在临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未来需要进一步进行高质量的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袖状胃切除加空肠旷置 肥胖 糖尿病 减重外科 代谢外科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臀部穿刺双套管引流在处理深部盆腔脓肿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经臀部穿刺双套管引流深部盆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7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3.0(26~74)岁,均合并消化道瘘。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管道脱落再次穿刺置入双套管,因此7例患者一共经历8次经臀部穿刺引流术,均经CT引导下进行。经臀部穿刺放置双套管引流步骤如下:(1)CT下侧卧位定位穿刺点;(2)将腹腔镜手术的Trocar穿刺器置入脓腔内;(3)CT证实Trocar位于脓腔内;(4)拔出内芯,经操作孔置入双套管;(5)CT证实双套管位于脓腔内;(6)妥善固定双套管,防止脱落。收集所有患者穿刺前及穿刺后1、3和5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IL-6)等感染指标,以及穿刺液的细菌培养学结果。比较患者穿刺前后各感染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共7例患者均获得治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刺后大出血及严重疼痛;患者平均带管时间为60.8(18~126)d。5例患者最终因消化道瘘行消化道重建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1、3和5 d的中位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81.6(113.0,405.4)μg/L、122.2(55.8,226.0)μg/L、59.2(29.0,203.5)μg/L、64.1(30.0,88.4)μg/L,穿刺后3 d和5 d的血清IL-6水平较穿刺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6,P=0.026);白细胞计数、CRP和降钙素原水平穿刺后虽有下降,但是与穿刺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臀部穿刺双套管引流操作简单,引流效果好,可以用于深部盆腔脓肿的治疗。

  • 标签: 盆腔脓肿,深部 经臀部脓肿穿刺引流 双套管
  • 作者: 程实 柯晋 周洁龙 陈旭琼 姚孟宇 傅光涛 杨涛 张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1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钉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共20例(26个转移灶)采用经皮钉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3.85±18.67)岁(范围:16~79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腰椎11例。肿瘤类型:骨髓瘤2例,白血病1例,肝癌4例,骨肉瘤2例,肺癌5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子宫颈癌1例,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转移灶部位及大小,设计相应微波消融范围。术中经皮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局部肿瘤减压联合微波消融灭活肿瘤,消融过程中采用测温针分别对消融范围边缘和椎体后壁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采用冰生理盐水冷循环降温保护重要组织;13例行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等评估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结果术中微波消融时间(5.43±2.07)min(范围:3~10 min);微波功率40~60 W。术中出血量(852.50±514.40)ml(范围:100~1 700 ml);手术时间(4.11±0.99)h(范围:2.5~6.0 h)。病灶中心温度控制为70~85 ℃,周围组织温度通过冰盐水控制<43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2.01)个月(范围:6~14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48 h、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为(1.55±1.23)分、(2.70±0.87)分、(2.40±1.14)分及(3.05±1.00)分,与术前的(5.95±1.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均明显改善,15例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了1个等级,并且8例患者术后6个月ECOG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1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经对症治疗后1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微波消融联合经皮钉开放减压术能够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 外科手术,微创性 肿瘤转移 姑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导管移位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73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腹膜透析管术后4周内导管移位发生情况,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切口位置、便秘发生情况、体质量指数、导管类型,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检验腹膜透析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结果腹膜透析管术后4周内,173例患者中14例发生导管移位,发生率为8.09%;发生、未发生导管移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口位置、便秘发生情况、导管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是腹膜透析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均OR>1,P<0.05)。结论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会提升腹膜透析管术患者术后发生导管移位的风险,临床应据此实施合理的干预,以降低患者术后导管移位发生率。

  • 标签: 腹膜透析置管术 导管移位 腹部切口 便秘 曲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