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颈前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多数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主要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局限于甲状腺内的淋巴瘤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原发性食管淋巴瘤1例。患者女,69岁,CT检查示食管壁明显偏心性增厚,病变几乎累及整个食道,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正电子发射全身断层显像(PET-CT)示食道壁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弥漫性增高;胃镜提示食管黏膜下肿瘤。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小B细胞淋巴瘤。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葡萄膜淋巴瘤的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至2018年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葡萄膜淋巴瘤患者4例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54.00±13.58)岁。初诊至病理确定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8.50±9.29)个月。行眼球摘除3例,组织活检1例。患眼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眼眶MRI检查。行UBM、OCT、FFA、ICGA检查分别为2、3、3、2只眼。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病理学改变。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初诊时,患眼BCVA 0.6、0.02、0.01者分别为1、2、1只眼。脉络膜、睫状体、虹膜均受累3只眼;脉络膜受累1只眼。眼底表现为脉络膜"豹斑"状黄白色浸润,病灶越过血管弓至赤道及周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所有患眼脉络膜弥漫增厚呈带状低回声,伴巩膜外浸润(ESE),呈巩膜后对应的低回声区。其中,ESE呈新月形增厚1只眼,结节状增厚3只眼。UBM检查可见全周睫状体回声增厚,内部回声降低,虹膜受累。OCT检查可见RPE呈波浪状隆起,局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FFA检查可见病灶早期呈斑驳状强弱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眼眶MRI检查可见眼球后壁增厚,增强后强化。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结论葡萄膜淋巴瘤多累及脉络膜;临床表现多样;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特征性表现,ESE呈新月形或结节状增厚具有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原发性眼部淋巴瘤根据累及部位分为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IOL)和眼附属器淋巴瘤(POAL)。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是PIOL最常见的形式,是一种侵袭性B细胞恶性肿瘤,被认为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种亚型。因其眼部症状的非特异性而经常导致误诊。恶性细胞的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鉴定是诊断PVRL的金标准。其他辅助检查,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自发荧光已被应用于PVRL的诊断。细胞因子测量和B细胞克隆性以及突变分子的测定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目前PVRL的治疗包括局部放疗,玻璃体内化疗(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根据是否累及非眼部组织选择是否进行全身化疗。眼眶淋巴瘤是POAL的主要形式,绝大多数起源于B细胞。组织病理学亚型和疾病的临床分期是预测预后及选择治疗的最佳指标。在治疗孤立性低级别淋巴瘤时,放射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播散性和高度恶性淋巴瘤,应选择化疗或放疗联合化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肝左右叶2例;共有27个肿瘤,瘤体最大直径1.7~12.6 cm;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3例。CT平扫为低密度6例,稍低密度3例,等密度2例;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4例;CT值26~47(38 ± 5)HU;脾脏转移2例,肋骨转移1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动脉期见病灶轻中度强化10例,其中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持续环状强化8例,结节状强化2例;动脉期CT值30~68(53.8 ± 11.6)HU,门静脉期CT值52~69(64.3 ± 9.3)HU,延迟期CT值43~64(56.4 ± 6.0)HU。手术完全切除8例,术后复发6例,生存3年5例,生存5年2例;手术未完全切除3例,术后均复发,其中生存3年1例,无生存5年患者。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在全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原发性卵巢伯基特淋巴瘤(POB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肿瘤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卵巢,引起的主要症状为腹痛或较大型腹部包块。依靠影像学特点及组织病理检查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是进一步治疗不同来源的卵巢肿瘤的基础。尽管大多数卵巢伯基特淋巴瘤患者在发现卵巢肿物后经历了手术治疗,但是对他们而言,治疗的主要方法应是化疗而非进一步的手术。如果化疗方案更积极并联合后续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化疗,预后多较好。现在,多种治疗方案已经被采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本文通过对文献检索可查到的相关病例,回顾性介绍了POBL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目的是为了在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引起临床医生注意POBL发生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EB病毒具有致癌活性,与多种类型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国内鲜见与EB病毒相关的胃原发性淋巴瘤的详细阐述和明确的诊疗指南,现就EB病毒相关的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一般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友谊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11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的MSCT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肺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其中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例,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肺霍奇金淋巴瘤2例。单发2例,多发9例。结节肿块型6例,肺炎实变型2例,间质型1例,混合型2例。6例合并支气管充气征,3例合并磨玻璃密度影,4例合并血管造影征,4例合并淋巴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播散,2例伴淋巴结病变。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虽然困难,但MS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相应征象的辨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malignant lymphoma,PTL)的诊治经验,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00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9例PTL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诊治过程及预后分析。结果19例PTL中男4例,女15例,平均年龄69岁,范围为51~88岁。15例表现为颈部肿块迅速增大,9例吞咽梗阻、7例声音嘶哑、5例出现呼吸困难。13例外科干预明确诊断,其余6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霍奇金淋巴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其中1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2例进行了化疗,1例行放疗。中位随访期为26个月,范围为0~88个月,4例失访,7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淋巴瘤的复发与扩散,3例死于其他。结论PTL好发于老年女性,表现为颈部肿物突然增大及其相关压迫症状,粗针穿刺活检或外科干预均可明确诊断,PTL需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及靶向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例初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原发受累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骨折及临床转归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患儿均为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8.6岁(2.7~12.3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7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L)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首发症状为骨痛8例,局部肿胀1例,跛行1例,发热1例;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7例,Ⅳ期3例;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股骨、胫骨。所有患儿均依据不同病理类型接受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7~80个月)。10例完全缓解,1例BLL患儿化疗缓解后因骨髓复发死亡。结论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以DLBCL多见,接受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及2018年4月收治的2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患者资料,对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例1患者71岁,主诉为双侧阴囊肿大伴疼痛不适2个月。例2患者85岁,主诉为左侧阴囊肿块3个月。2例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术后诊断均为PT-DLBCL、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Ann Arbor分期ⅠE期。例1患者术后因经济困难仅行2个周期CHO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例2患者术后因高龄拒绝化疗和右侧睾丸放疗。2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71、12个月,均无瘤生存。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共44例PT-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4岁(45~87岁),最常见表现为单侧增大的睾丸肿块(左侧17例,右侧24例);Ann Arbor分期Ⅰ期21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11例;non-GCB型31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12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3例。所有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联合CHOP或R-CHOP方案化疗40例,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12例,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22例。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3~135个月),生存30例,死亡14例,中位总生存时间13个月(3~96个月)。结论PT-DLBCL临床罕见,早期肿瘤及non-GCB型多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PT-DLBCL易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应尽早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联合R-CHOP方案化疗,早期可治愈,进展期患者预后差,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和鞘内注射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这段时间内于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3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包括不明原因贫血4例、持续性腹痛5例、腹部包块10例、消化道出血7例、其他4例。入选患者于术后对瘤体进行病理检查并最终确诊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入选3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测,观察入选患者CT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3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其中主要发病部位为小肠、结肠和十二指肠,占比分别为56.67%(17/30)、36.67%(11/30)和6.66%(2/30);病理分型为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占比分别为80%(24/30)和20%(6/30)。②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CT影像结果显示疾病分型为肠壁增厚型占比40%(12/30),影像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厚度为1.5~4.1 cm,同时部分患者伴随肠壁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占比为33.33%(10/30),影像显示患者实质病变部位肠壁有较为明显的扩张;息肉肿块型占比为10.00%(3/30),影像结果显示病变部位有较为明显的息肉肿块,且影像显示为较有规则的分叶状;肠系膜浸润型占比为6.67%(2/30),影像学结果显示病变部位肠系膜有明显增厚且其组织脂肪之间的密度高于正常组织。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对疾病的早期确诊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92例恶性淋巴瘤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营养风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合并症以及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治疗时间和预后,分析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及列线图,进行Bootstrap内部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L评分、营养筛查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是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模型,即Z=0.983×CCI评分+1.075×营养筛查评分+0.645×ADL评分-5.115;预测模型列线图C-index为0.785 (95%CI:0.692~0.879),区分度良好;经Bootstrap内部验证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可能性绝对误差为0.028,一致性良好。结论针对ADL评分、营养筛查评分、CCI评分这些易于获取和评价的危险因素指标构建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区分度及一致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