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47岁女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接受HP根治方案(泮托拉唑肠溶片40 mg口服、2次/d,阿莫西林胶囊1 g口服、2次/d,呋喃唑酮片0.1 g口服、3次/d)治疗。患者曾多次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和泮托拉唑肠溶片,未出现不良反应。接受HP根治方案第12天,患者出现发热、气促,体温38.3 ℃,同时出现右眼球结膜出血。实验室检查示嗜酸粒细胞0.08,胸部CT示两肺间质性水肿、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考虑为急性肺损伤,可能与呋喃唑酮有关。停用该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6 d后,患者发热、气促等症状缓解,右眼结膜出血吸收,实验室检查示嗜酸粒细胞0.008,胸部CT示两肺间质性水肿较前吸收,右侧胸腔积液基本吸收。

  • 标签: 呋喃唑酮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急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ylori)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导致传统根除方案的疗效显著下降。国内外共识均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高耐药地区的一线治疗方案。各国耐药率和抗生素可获得性不尽相同,应结合国情选择耐药率低的抗生素根除H.pylori。我国呋喃唑酮耐药率极低,呋喃唑酮铋剂四联方案高效、安全、价格低廉,适合我国国情,但在H.pylori根除临床实践中,仍存在呋喃唑酮未被正确认识和规范应用的现象。现通过阐述呋喃唑酮根除H.pylori的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治疗费用等,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呋喃唑酮根除H.pylori的认识。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根除率 不良反应 呋喃唑酮
  • 简介:摘要生产获得的四氢呋喃纯度较低,需要通过精馏工艺进行提纯。本文从四氢呋喃的变压恒沸精馏工艺流程入手,指出了变压恒沸精馏工艺存在的不足及相应的优化措施,技术人员需要从产品和操作两方面入手,提升变压恒沸精馏工艺的效果,提升四氢呋喃的产量与质量,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

  • 标签: 四氢呋喃 变压恒沸 精馏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曲珠单抗(H)+帕珠单抗(P)联合多西他赛(T)+卡铂(C),即TCHP方案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接受TCHP方案新辅助治疗并完成手术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新辅助治疗期间利用MRI行临床疗效评价,手术后病理采用Miler-Payne标准评价。分析TCHP方案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结果10例HER-2阳性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岁。初始TCHP方案9例,TCH方案1周期后珠单抗临床可及更改为TCHP方案1例。病理完全缓解率(pCR/G5)80.0%(8/10),未出现影响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CHP方案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可控。

  • 标签: 乳腺肿瘤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靶向治疗 帕妥珠单抗
  • 简介: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新课标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但是,实际中很多学生在接受阅读训练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逆反情绪或者不配合的现象,这让很多语文老师异常头痛。本文系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教学提出了一定的参考建议,希望能够对同业者引起一定的思考。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训练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呋喃唑酮治疗老年胃溃疡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朔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老年胃溃疡患者8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奥美拉唑+呋喃唑酮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40/44),高于对照组的75.00%(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胃溃疡患者联用克拉霉素、奥美拉唑、呋喃唑酮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克拉霉素 呋喃唑酮 胃溃疡
  • 简介:摘要1例25岁男性患者自行服用苯巴比东莨菪碱约60片(每片含苯巴比30 mg和氢溴酸东莨菪碱0.2 mg),约1 h后出现昏迷伴四肢阵发性抽搐。诊断为药物中毒,予洗胃、导泻,以及咪达唑仑10 mg静脉注射抗癫痫等治疗。6 h后患者心率53次/min,呼吸11次/min,偶发抽搐,并出现血尿。实验室检查示间接胆红素16.97 μmol/L、总蛋白54 g/L,白蛋白27.6 g/L、凝血酶时间25.0 s,考虑多脏器损伤。给予血液净化治疗。1 d后患者神志转清,心率68次/min,呼吸16次/min,未再出现抽搐;2 d后,实验室检查示间接胆红素8.69 μmol/L,总蛋白54.7 g/L,白蛋白34.0 g/L,凝血酶时间16.7 s。

  • 标签: 苯巴比妥 东莨菪碱 药物过量 中毒 抽搐
  • 简介:摘要1例34岁女性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给予复方氨林巴比注射液肌内注射。用药后8 h出现深黄色尿,随之出现乏力、纳差和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76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11 U/L,碱性磷酸酶(ALP)280 U/L,γ-谷氨酰转酶(γ-GT)861 U/L,总胆红素(TBil)72.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61.3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0.7 μmol/L。诊断:药物性肝损伤,可能与复方氨林巴比有关。立即给予保肝药物治疗。16 d后,患者黄疸消退,实验室检查示ALT 58 U/L,AST 34 U/L,ALP 237 U/L,γ-GT 345 U/L,TBil 26.0 μmol/L,DBil 13.1 μmol/L。

  • 标签: 氨基比林 安替比林 巴比妥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和生物被膜的影响,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TCC19606)建立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呋喃酮C-30的最低抑制浓度;观察10 μmol/L呋喃酮C-30处理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菌毛结构和蹭行运动的变化;检测菌毛和生物被膜编码及调节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呋喃酮C-30最小抑菌浓度为64 mg/L;与对照组相比,呋喃酮C-30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低(0.690±0.104比0.997±0.134,t=8.118,P<0.05),菌体周围无明显菌毛结构,且蹭行运动圈直径明显减小(7.675±1.061比5.808±0.474,t=4.306,P<0.05);呋喃酮C-30下调所有检测基因的表达,尤其是csuA/B、csuE、BfmR基因显著降低。结论呋喃酮C-30显著抑制鲍曼不动杆菌菌毛结构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削弱鲍曼不动杆菌的蹭行运动能力,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呋喃酮C-30 菌毛,细菌 生物被膜
  • 简介: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是较为公认的治疗方式,但疗效仍有待提高。尼珠单抗作为中国第一个治疗恶性肿瘤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应用于鼻咽癌、神经胶质瘤、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且生存获益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关注到其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本文拟对尼珠单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食管肿瘤/靶向疗法 尼妥珠单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硬化病(SS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上海瑞金医院风湿科8例接受利昔单抗治疗的SSc患者,按在0、2、4、24、48周予以利昔单抗治疗的方案给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24、48周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8例患者均诊断为弥漫性SSc,其中女性7例,男性1例,病程4个月至11年,中位病程2.5年,利昔单抗治疗前、24、48周后改良Rodnon皮肤评分分别是16.5(11.8,29.5),14.5(9.5,27)(Z=0.841),10.5(7,24.3)(Z=0.420),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自我评分分别为60(50,77.5),52.5(41.3,67.5)(Z=0.113),47.5(36.3,57.5)(Z=0.474),较治疗前相比,治疗24周、治疗48周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高分辨率CT(HRCT)积分分别是2.7(1.02,3.7),1.6(0.65,2.95)(Z=0.964),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肺动脉高压(PAH)值分别是48(41,58.5)mmHg,45(38,51.5)mmHg(Z=0.31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观察患者症状有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利昔单抗治疗SSc过程中患者皮肤硬化程度及肺间质病变、肺动脉压力的改善,可能是治疗SSc一个新选择,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系统性硬化症 利妥昔单抗 改良Rodnon皮肤评分 高分辨率CT积分
  • 简介:摘要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我国食管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靶向治疗开始成为ESCC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尼珠单抗是我国第一个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用于早期或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多项Ⅱ~Ⅲ期临床试验对尼珠单抗在ESC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证实其在治疗中晚期ESCC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与生存获益,同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食管肿瘤 尼妥珠单抗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微小病变肾病(MCD)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及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关系密切。利昔单抗(RTX)是针对CD20的一种单克隆抗体,2007年开始被用于治疗成人MCD。根据在PubMed中检索到的RTX治疗成人MCD的所有文献显示RTX能够将表现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MCD患者缓解率提高至70.4%~100.0%,并且缓解时间缩短至1~2个月,减少了激素的使用剂量,甚至停用激素,同时能够大大降低其复发率,在复发后再次使用RTX仍能取得明显疗效。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文献均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轻微的输液反应、药疹、轻度感染、白细胞减少等。

  • 标签: 肾病,脂性 利妥昔单抗 自身免疫
  • 简介:摘要利昔单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B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CD20而发挥药理效应。利昔单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药理机制复杂,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呈非线性且变异度很大,为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实施个体化治疗来提高其用药合理性。目前,利昔单抗已具备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基本条件,如血药浓度检测技术、肿瘤生物标志物和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结合疾病诊断、人群特殊性、给药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分析,可以构建利昔单抗PK/PD模型,对其疗效、毒性和耐药进行预测。药师参与利昔单抗的个体化治疗,开展TDM,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个体化 药代动力学 药学服务
  • 简介:摘要1例17岁男性患者肾病综合征接受利昔单抗治疗,第1次治疗(500 mg静脉滴注)时未出现明显不适,半年后给予第2次治疗(300 mg静脉滴注)时患者出现四肢乏力、双下肢不能抬起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血钾2.37 mmol/L。治疗前患者血钾4.16 mmol/L,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考虑为利昔单抗导致的急性低钾血症。给予氯化钾口服治疗,第2天患者诉症状有所缓解,无力感消失,血钾3.06 mmol/L;第3天血钾4.34 mmol/L,共补钾3 d。停止补钾次日血钾4.70 mmol/L,患者四肢无力及不适症状消失。之后患者未再应用利昔单抗,亦未再出现低钾血症。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低钾血症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膜性肾病是一种具有不同病因的肾脏疾病病理组织学类型,典型特征为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利昔单抗是一种特异性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利昔单抗逐渐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规范国内利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践指导,北京大学医学部肾脏病学系专家组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中英文相关医学文献,并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形成本共识。

  • 标签: 膜性肾病 利妥昔单抗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乐平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1)将7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神经乐平组、中剂量神经乐平组、高剂量神经乐平组(n=12),后4组大鼠以胫骨骨髓腔中注射SHZ-88乳腺癌细胞方式构建骨癌痛模型,后3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后第15~21天给予1.2、2.4、3.6个神经乐平单位(NU)的神经乐平1次/d、连续7 d的腹腔注射。分别于建模后第0、5、7、10、14、17、21天时检测各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于建模后第21天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中5-羟色胺7(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vlPAG中5-HT7受体蛋白的表达。(2)将同批次建模后第21天的24只骨癌痛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癌痛组、骨癌痛+高剂量神经乐平组(腹腔注射3.6个NU的神经乐平)及骨癌痛+高剂量神经乐平+SB-269970组(vlPAG中微量注射特异性5-HT7受体拮抗剂SB-269970 30 min后再腹腔注射3.6单位的神经乐平)(n=8),分别于神经乐平注射后0、15、30、45、60 min时检测各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结果(1)建模后第17、21天时,低剂量神经乐平组、中剂量神经乐平组、高剂量神经乐平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神经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乐平组、中剂量神经乐平组,中剂量神经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第21天时,低剂量神经乐平组、中剂量神经乐平组和高剂量神经乐平组大鼠vlPAG中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神经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乐平组、中剂量神经乐平组,中剂量神经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乐平注射后15、30、45、60 min时,骨癌痛+高剂量神经乐平组、骨癌痛+高剂量神经乐平+SB-269970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骨癌痛组,但骨癌痛+高剂量神经乐平+SB-269970组均明显低于骨癌痛+高剂量神经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PAG中5-HT7受体的激活介入了神经乐平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

  • 标签: 骨癌痛 神经妥乐平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5-羟色胺7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及虚拟现实在癌性疲乏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3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和常规治疗联合虚拟现实干预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每周3次虚拟现实干预。化疗开始前均进行Piper疲乏量表(PFS)评分,3个月后无论治疗是否结束,再次进行PFS评分。结果化疗前PFS评分少数民族患者高于汉族患者[(6.22±2.08)分比(4.80±2.43)分],Ⅲ~Ⅳ期患者高于Ⅰ~Ⅱ期患者[(7.22±1.16)分比(3.72±1.80)分],未手术或R1切除患者高于R0切除患者[(7.27±1.22)分比(5.40±2.31)分],放疗患者高于非放疗患者[(7.44±1.04)比(5.19±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予虚拟现实干预后,观察组PF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4.97±2.54)分比(6.87±1.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化疗后PFS评分较化疗前低[(4.97±2.54)分比(6.10±2.26)分],对照组化疗后PFS评分较化疗前高[(6.87±1.66)分比(5.63±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疗、肿瘤负荷大、化疗、分期晚可加重癌性疲乏,虚拟现实可缓解癌性疲乏。

  • 标签: 肿瘤 疲乏,癌因性 虚拟现实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三阴性乳腺癌为侵袭性乳腺癌的一种亚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其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易复发转移,中位生存期短,预后较差。戈沙珠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靶向滋养细胞表面抗原2的抗体偶联药物,其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小,给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研究 戈沙妥珠单抗
  • 简介:摘要利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作用于B细胞表面CD20分子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靶向诱导B细胞凋亡,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与自身抗体致病相关的疾病治疗存在理论基础。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也建议把RTX用于治疗膜性肾病、微小病变肾病、狼疮肾炎等肾小球疾病。目前,RTX治疗肾小球肾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临床适应证不一、治疗方案多样等问题,导致疗效评估和分析存在困难。为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对RTX治疗肾小球肾炎的适应证、治疗方案及随访管理注意事项等形成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的工作实践,并为未来制定临床指南提供基础。

  • 标签: 肾小球肾炎 免疫抑制剂 治疗 适应证 利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