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医疗急救转运情况,探讨疫情下举办大型赛事医疗救治保障,为合理统筹并优化冬奥场馆和涉奥酒店急救资源和救治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7日冬奥村正式启用至2月20日冬奥会闭幕期间北京和延庆赛区涉奥医疗急救转运情况,分析冬奥会与城市、场馆与酒店急救服务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涉奥人员平均每万人急救转运7.5人次,其中损伤与疾病类病例平均每万人为4.8人次、涉奥疫情相关病例平均每万人为2.7人次。涉奥酒店急救服务是场馆的1.7倍;主要疾病类型为疫情相关性疾病467例(39.51%)、外伤236例(19.97%)、呼吸系统疾病165例(13.96%)、消化系统疾病65例(5.50%)、心血管疾病48例(4.06%)、皮肤疾病38例(3.21%),手部冻伤3例。结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医疗急救服务平稳有序,外伤和上呼吸道感染是冬奥会期间最主要的伤病,运动员以外伤为主,无危重病例,工作人员急救转运比例较大,应予以重点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张家口冬奥村综合诊所医疗保障人员闭环期间健康状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医疗保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是否规律体育锻炼、是否报告相应系统症状或疾病、工作时长、穿防护服工作时长、夜班工作时长、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分及自编闭环下健康人群症状或疾病评分(customized symptom and disease score, CSDS)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FI-20评分在是否进行规律体育锻炼、是否报告呼吸、消化系统症状或疾病、穿防护服工作时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DS<3分组和≥3分组的是否规律体育锻炼、工作时长、穿防护服工作时长、夜班工作时长、MFI-20评分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穿防护服工作时长、夜班工作时长、MFI-20评分为保障人员闭环期间健康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疗保障人员在闭环下的健康状况值得引起重视,疲劳是普遍存在的,而疾病或症状则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最为多见;MFI-20评分能很好地提示疲劳状态、预测患病风险;穿防护服工作时长、夜班工作时长、MFI-20评分为CSDS≥3分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的体育锻炼、减少夜班时长和穿防护服时长可降低疲劳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感染者的研究,探讨闭环管理模式下急救转运的特点及对于我国疫情防控影响,为新冠肺炎防治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文按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他利益相关方医疗防疫手册》要求,对北京急救中心2022年1月4日至3月13日转送的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闭环管理的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员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国籍、人员类别等。结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涉奥人员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及复检病例342人次,其中无症状患者为313人次,有症状患者为29人次;运动员64人次,院外急救人员"零感染"。结论通过院外急救机构对新冠肺炎的科学防控,严格执行的闭环管理政策,合理高效的院外转运流程,筑牢疫情防控之墙,保障冬奥会和社会面安全平稳运行。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探讨东京2020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简称"东京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简称"北京冬奥会")在各自疫情形势下的防控效果,为未来传染病大流行背景下大型集会筹办工作提供启示。方法系统检索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相关文献及数据,利用公开数据对二者病例构成、发现方式、发病趋势及外溢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东京奥运会共报告新冠肺炎阳性人员869例,其中奥运会546例(62.8%),残奥会323例(37.2%);海关筛查发现55例(6.3%),常规筛查发现814例(93.7%);运动员41例(4.7%),其他利益相关方828例(95.3%);入境人员249例(28.7%),本土居民620例(71.3%);未对城市层面造成大量外溢传播。北京冬奥会共报告新冠肺炎阳性人员535例,其中冬奥会509例(95.1%),冬残奥会26例(4.9%);海关筛查323例(60.4%),常规筛查212例(39.6%);运动员及随队官员209例(39.1%),其他利益相关方326例(60.9%)。无外溢病例报告。结论东京奥运会与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所面临的国内外疫情形势截然不同,其新冠阳性人员构成及传播情况虽有较大差异,但结合各自背景来看,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简介:摘要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之际,正值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全球第四波新冠肺炎流行高峰。通过疫苗应接尽接、全程闭环管理、每日核酸检测、佩戴N95口罩及保持社交距离等各项疫情防控政策及措施调整,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工作成效卓著,确保赛事如期顺利举办和所有境内外参与者健康安全,其防控经验对社会面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哈尔滨及深圳地区宫颈HPV筛查标本,了解两地区妇女HPV的感染现状、分布规律、年龄特点,并对比两地的差异性。方法回顾两地宫颈HPV筛查标本,收集其中HPV检查阳性患者的年龄、感染的HPV亚型、是否有多重HPV亚型感染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哈尔滨地区有效标本8 705例,高危HPV阳性病例1 080例,阳性率为12.41%;其中大部分为单一高危HPV感染,共884例,单一感染率为10.16%;多重感染196例,多重感染率为2.25%;高危HPV感染的前7位依次是16、58、52、51、39、33、18。深圳地区有效标本15 719例,高危HPV阳性病例1 359例,阳性率为8.65%;其中单一感染1 168例,单一感染率为7.43%;多重感染191例,多重感染率为1.22%;感染的前7位依次是52、16、58、68、18、39、51。深圳地区高危HPV感染率8.65%,显著低于哈尔滨地区的1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哈尔滨地区<30岁年龄组HPV感染率最高,其次为≥60岁年龄组,再次为50~59岁年龄组,整体呈"U"型分布;高危HPV感染≥60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30岁年龄组,再次为50~59岁年龄组,整体亦呈"U"型分布。深圳地区HPV感染和高危HPV感染,随年龄增长依次升高,均以≥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两地各年龄段HPV感染均以高危型感染为主。结论两地HPV感染存在地域差异。哈尔滨地区HPV感染率及高危型HPV感染率显著高于深圳地区;二者常见高危型HPV型别分布存在差异,哈尔滨最常见高危HPV16型,深圳为52型;两地HPV感染年龄分布存在差异,哈尔滨地区整体HPV感染年龄呈"U"型分布,年轻及老年感染率高;深圳地区HP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哈尔滨地区男性肿瘤患者生殖损伤风险与保护现状并予以分析。方法将自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时间段本院收治的男性肿瘤患者600例以及86例肿瘤科、血液科医生记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关于生殖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采用医生临床问卷调查表完成医生的评估。此外,对在本院接受精子冷冻保存的63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精液冷冻保存原因为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规避风险等肿瘤患者冻存后精子浓度相比冻存前均较低(P<0.05)。63例行精液冷冻保存患者对精液冷冻信息的获得途径主要为医生建议,占比为69.84%(44/63),其次为资料查阅以及他人转告,占比分别为17.46%(11/63)、12.70%(8/63)。结论哈尔滨地区男性肿瘤患者生殖损伤风险较高,且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医患双方应就生殖损伤保护应用仍需进一步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9-2018年哈尔滨市MSM的HIV感染状况、时间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MSM艾滋病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09-2018年每年4-7月在哈尔滨市通过滚雪球方法招募MSM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其人口学、行为学及血清学相关信息。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各变量年度变化百分比(APC),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2009-2018年调查MSM共4 813人,HIV抗体阳性率为11.3%(543/4 813)。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2015年为分界点,2009-2015年HIV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Z=4.2,P<0.05),2015-2018年呈下降趋势(Z=-1.3,P=0.3)。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2.9%(621/4 813),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3年哈尔滨市MSM梅毒抗体阳性率呈快速下降趋势(Z=-2.8,P<0.05),2013-2018年呈缓慢下降趋势(Z=-0.7,P=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感染HIV危险因素包括网络招募(aOR=1.307,95%CI:1.057~1.617)、年龄≥30岁(aOR=1.905,95%CI:1.235~2.939)和梅毒抗体阳性(aOR=4.728,95%CI:3.751~5.961);保护因素包括艾滋病知识知晓(aOR=0.598,95%CI:0.433~0.825)和最近6个月同性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aOR=0.683,95%CI:0.550~0.850)。结论2009-2018年哈尔滨市MSM的HIV阳性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达到峰值,梅毒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基于社交软件、年龄≥30岁及梅毒抗体阳性的干预模式需重点探索,并促进使用安全套和梅毒转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