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适合纯化竹节参总皂苷的大孔树脂,并确定其纯化工艺参数。方法以总皂苷含量为指标,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结合吸附动力学参数筛选大孔树脂类型;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竹节参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的工艺参数,确定竹节参总皂苷的制备工艺。结果D101大孔树脂对竹节参总皂苷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附效果,其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上样质量浓度为0.1 g/ml(以生药计),上样体积为100 ml,即树脂上样量相当于3.3 g生药/ml;洗脱时先以3倍柱体积的蒸馏水、20%乙醇除杂,再用6倍柱体积的70%乙醇洗脱富集总皂苷,上样和洗脱流速为0.5 ml/min,总皂苷转移率可达85.6%。结论D101大孔树脂可有效富集和纯化竹节参总皂苷,可为竹节参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脊髓空洞症(SM)硬膜下的病变及枕大孔和Magendie孔疏通术(FMMD)治疗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S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所见硬膜下病变及可能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因素,应用FMMD解除梗阻。观察术后并发症,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颈椎评分,根据Tator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并复查颅颈交界区MRI评估脊髓空洞。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mJOA颈椎评分。结果术中观察发现,50例患者中,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占据枕大孔及覆盖Magendie孔44例(88%),两侧扁桃体间粘连18例(36%),扁桃体与脑干间粘连9例(18%),扁桃体发育不对称越过中线35例(70%),小脑后下动脉分支走行于Magendie孔11例(22%), Magendie孔表面假膜或瘢痕8例(16%),枕大池囊肿2例(4%),扁桃体与硬膜间粘连4例(8%)。50例患者中,仅1例(2%)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其他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5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0.9)个月(12~15个月)。至末次随访,50例患者复查MRI结果显示,脊髓空洞好转44例(88%)、稳定6例(12%);临床疗效好转44例(88%),稳定4例(8%),恶化2例(4%);mJOA颈椎评分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4.7±3.2)分和(12.9±3.1)分,配对t=2.83,P=0.03]。结论SM患者硬膜下存在多种病变,经FMMD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脊髓空洞症(SM)硬膜下的病变及枕大孔和Magendie孔疏通术(FMMD)治疗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S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所见硬膜下病变及可能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因素,应用FMMD解除梗阻。观察术后并发症,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颈椎评分,根据Tator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并复查颅颈交界区MRI评估脊髓空洞。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mJOA颈椎评分。结果术中观察发现,50例患者中,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占据枕大孔及覆盖Magendie孔44例(88%),两侧扁桃体间粘连18例(36%),扁桃体与脑干间粘连9例(18%),扁桃体发育不对称越过中线35例(70%),小脑后下动脉分支走行于Magendie孔11例(22%), Magendie孔表面假膜或瘢痕8例(16%),枕大池囊肿2例(4%),扁桃体与硬膜间粘连4例(8%)。50例患者中,仅1例(2%)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其他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5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0.9)个月(12~15个月)。至末次随访,50例患者复查MRI结果显示,脊髓空洞好转44例(88%)、稳定6例(12%);临床疗效好转44例(88%),稳定4例(8%),恶化2例(4%);mJOA颈椎评分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4.7±3.2)分和(12.9±3.1)分,配对t=2.83,P=0.03]。结论SM患者硬膜下存在多种病变,经FMMD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入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结合超声吸引切除的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观察16例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加重者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7年,除1例术后仍有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显微手术技巧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十分重要,枕下后正中入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孔术后孔未闭的O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特发性黄斑孔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消毒空气填充而术后孔未闭的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4 d、10 d、3周的OCT图像特征。结果10例中,黄斑孔直径200~400 μm者1例,410~600 μm者4例,600 μm以上者5例。术前、术后4 d、10 d及3周黄斑孔最小径依次为(587.90±147.46)μm、(165.60±36.24)μm、(339.40±129.92)μm及(906.90±78.83)μm;基底径依次为(748.30±167.22)μm、(174.00±36.08)μm、(387.50±116.14)μm及(1 094.80±84.84)μm;孔高度依次为(641.00±28.99)μm、(233.80±82.61)μm、(325.30±27.92)μm及(674.70±32.04)μm。术后4 d、10 d及3周各参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表现为接近愈合的黄斑孔的最小径和基底径重新拉长,边缘高度增高,视网膜内核层和(或)外核层的低反射空腔重新出现。结论特发性黄斑孔术后未闭合孔有逐渐增大增高的趋势,OCT有特征性表现。
简介:摘要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vFMs)的基底部分位于齿状韧带前方,可将脑干或颈髓推向背侧或背外侧。由于受到延髓、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手术时显露vFMs较为困难且切除的难度极大。诸多文献报道显示,充分显露vFMs的基底部是手术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多采用经远外侧入路。但其具有开颅复杂、耗时长、肌肉损伤大且易损伤椎动脉等缺点。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9例vFMs患者,术前通过根据影像学资料确认在延颈髓侧方存在肿瘤通道,采用经枕下中线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术后获得较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患者16例(19眼),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随访资料完整。其中包括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6眼,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8眼,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5眼。随访12~32(17.1±1.3)个月,观察患者术前及随访时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散光度、等效球镜度(SE)、平均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植片排斥反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BCVA为光感~0.25,其中小于0.10者10眼,0.10~0.25者9眼;末次随诊时为0.12~0.80,其中0.10~0.25者5眼,0.30~0.40者5眼,≥0.50者9眼。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提高2.00~8.00(5.3±1.8)行。术前角膜散光0.50~2.60(1.62±0.57)D,末次随诊时1.30~4.20(2.56±0.87)D;术前SE -4.00~+1.25(-1.29±1.86)D,末次随诊时-7.50~+8.00(-0.48±3.84)D;术前角膜曲率42.78~45.38(44.24±0.95)D,末次随诊时39.20~45.06(43.12±2.22)D;术后12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较术后1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8%。末次随诊时测量植床厚度为20~39(29.4±6.1)μm。术后并发症为1眼术中植床微小穿孔,1眼术后首日可见植片、植床层间少量积血,处理后病情稳定。所有患者末次随诊时均可见角膜植片与植床紧密贴合且透明,未见松线、层间积液及植片免疫排斥反应,未见营养不良病变复发。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的安全方法,术后散光较少,视力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臀后侧入路行髂骨截骨扩大坐骨大切迹显露盆腔内上骶丛神经及骶丛神经汇合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行经臀部后侧入路骶丛神经损伤手术探查或肿瘤切除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8.0±9.3)岁(范围:26~56岁)。骶丛损伤8例,其中全骶丛损伤4例,上骶丛损伤1例,骶丛神经汇合损伤3例;骶丛神经肿瘤2例。神经损伤或发现肿瘤到手术时间平均 10.4个月(范围:1.5~60.0个月)。术中均经臀部后侧入路将坐骨大切迹上方的髂骨进行截骨以扩大坐骨大孔,通过此截骨窗口显露盆腔内损伤的上骶丛或上骶丛神经肿瘤,并进行神经修复或肿瘤切除。记录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切口和截骨的愈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经臀部入路行髂骨截骨扩大坐骨大孔,显露上骶丛神经,完成盆腔内上骶丛神经及骶丛神经汇合处损伤的手术探查、神经修复或骶丛肿瘤切除。髂骨截骨块长(2.9±0.4)cm(范围:2.5~3.8 cm),宽(2.5±0.5)cm(范围:1.5~3.4 cm)。术中出血量[M(QR)]800(800)ml(范围:400~2 000 ml)。术中无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血肿形成,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9.8个月(范围:1.5~54.0个月),9例患者回植髂骨截骨块已愈合,1例术后随访时间1.5个月,尚未完全愈合。结论经臀后侧入路行髂骨截骨扩大坐骨大切迹,可暴露骨盆内上骶丛神经远段和骶丛神经汇合处,并有足够空间行上骶丛神经的探查、肿瘤切除及神经移植修复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和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双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3.57%,1/28;3.70%,1/27)与对照组(14.29%,4/28;7.69%,2/2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可缓解疼痛,改善围术期情况并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术后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原孔排液、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术治疗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1组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术中视网膜下液自原黄斑孔排出,联合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变化、裂孔闭合情况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黄斑孔闭合率为86.67%(26/30),视网膜复位率为90.00%(27/30)。术后1、3及6个月视力(BCVA,logMAR)逐渐改善至1.35±0.40、1.15±0.35及0.95±0.18(F=29.214,P<0.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原孔排液、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治疗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较好,为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