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PCE)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44例(144眼),分为3组,每组各48例(48眼),分别行SMILE、FS-LASIK及LASEK。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角膜顶点PCE及2 mm、4 mm直径平均PCE。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PCE)为术后PCE与术前PCE差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内及3组间PCE和△PCE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3组△PCE与中央角膜厚度(CCT)、透镜厚度/切削深度(LT/AD)及剩余基质床厚度(RBT)进行分析。结果:3组PCE仅在角膜4 mm直径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P<0.001),术后6个月,SMILE及FS-LASIK组PCE小于LASEK组(F=9.75,P<0.001)。3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中央后表面术后1个月较术前轻微后移(P=0.001),至术后6个月时回弹至术前高度。SMILE组及LASEK组术后1个月4 mm直径角膜后表面较术前均有轻微前移(P<0.05),至术后6个月维持稳定。FS-LASIK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及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2 mm环及4 mm环△PCE与AD呈轻度正相关(r=0.31,P=0.029;r=0.30,P=0.039),其余参数间均无相关性。结论:SMILE、FS-LASIK及LASEK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无差异;3种方式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有较好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度近视行SMILE、LASEK及LASIK术后远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开封市眼病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者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3组:SMILE组,37例(37眼);LASEK组,31例(31眼);LASIK组,35例(35眼)。记录术后3年时角膜最薄点、角膜顶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对3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年,3组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3.65±3.12)μm、(-4.59±3.07)μm、(-1.76±3.56)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2,P=0.017);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2.82±2.17)μm、(-4.01±2.59)μm、(-0.95±3.07)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P<0.001);光学区直径4 mm 0°位处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1.92±2.39)μm、(-1.70±4.01)μm、(-0.21±3.29)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8,P<0.001)。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下降,且均稳定,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下降量最大,稳定性最好,SMILE术后角膜稳定性优于LASIK。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检测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30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的3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儿与对照组健康儿童均接受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检测,记录研究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健康儿童MCV、MCH水平高于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儿,对照组健康儿童RDW水平低于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儿(P<0.05);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儿经临床对症治疗后MCV、MCH检测值均较治疗前提高,RDW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应用MCV、MCH、RDW检测结果诊断缺铁性贫血患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与噪声作业女工高血压的关系,了解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作为噪声作业女工发生高血压风险内效应指标的应用意义。方法于2018年1至12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将广州市的20 882名在岗噪声作业女工纳入研究,收集其纯音测听值、血压、年龄及工龄等信息。运用趋势χ2检验评估接触噪声工龄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对血压的影响,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接触噪声工龄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相关的高血压风险。结果噪声作业女工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正常听力检出率为80.73%(16 858/20 882),高频轻度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6.21%(3 384/20 882),高频重度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06%(640/20 882)。正常听力组中高血压患病率为6.04%(1 018/16 858),高频轻度听力损失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0.28%(348/3 384),高频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1.25%(72/640)。随着接触噪声工龄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呈升高趋势(P<0.05)。与接触噪声工龄<1年组比较,7~9年和≥9年组女工发生高血压风险均下降(OR=0.79、0.75,P<0.05);与正常听力组比较,高频轻度听力损失组发生高血压风险增加(OR=1.31,P<0.05)。结论噪声作业女工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增加可能导致血压水平和高血压风险增加,应重点关注高频轻度听力损失女工。
简介:摘要根据发病年龄,可将高度近视分为发生在学龄后的迟发性高度近视(loHM)和发生在学龄前的早发性高度近视(eoHM)。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eoHM不同于loHM。eoHM发病年龄在学龄前(<7岁),受环境因素(如近距离工作)影响最小,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因此,eoHM是研究高度近视发病机制的理想模型及寻找高度近视相关基因的独特资源。eoHM可分为仅表现为高度近视的单纯型(非综合征型)以及合并眼部其他疾病或全身其他系统异常的综合征型。eoHM与一些遗传性眼病密切相关,常常是一些遗传性眼病最早期特征,是儿童最早就诊的主要原因及临床医生发现潜在眼部疾病的重要线索。因此,对eoHM除了应进行详细的眼部结构和功能检查外,应高度重视遗传学筛查,明确致病基因,有助于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效干预和长期随访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日间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435例(435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患者按手术模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42例实施常规住院手术模式,研究组93例实施日间手术模式。对比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总体满意度、术后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视网膜均复位、黄斑孔均闭合,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日间手术同住院手术效果一致,且住院时间短和诊疗费用少,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患者满意度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及人性化的治疗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或者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句容市中医院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32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2天患者视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光感降为0,手动极显著降为0(χ2=12.252,P<0.01),指数由术前的21.9%极显著降为6.3%(χ2=8.060,P<0.01),0.01~由50.0%极显著降为6.3%(χ2=21.731,P<0.01),而0.12以上视力者占比达到87.5%,特别是0.3~占比达到62.5%。超声乳化法(26眼)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显著优于小切口手法碎核术(6眼中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各有2眼),超声乳化法和小切口手法碎核均发生角膜水肿和高眼压等术后并发症,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或者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既能治疗白内障,又能纠正高度屈光不正,改善视力,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睾丸扭转患儿血液学参数与睾丸活性的相关性,探讨术前预测扭转睾丸活性或睾丸萎缩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73例睾丸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睾丸复位固定术组83例,睾丸切除术组9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法对比2组患儿的发病时长、精索扭转度数和血液学参数等指标,对睾丸切除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睾丸复位固定术组的83例患儿,术后6个月复查双侧阴囊彩超患儿共30例,分为睾丸萎缩组13例(43.3%),睾丸非萎缩组17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法比较2组的各项参数,对发病时长为>6~<51 h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发病时长(9.3 h比51.0 h)(Z=-8.293,P<0.001)、精索扭转度数(360.0°比540.0°)(Z=-5.267,P<0.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9.8 fL比10.1 fL)(Z=-2.018,P=0.044)和年龄(147.5个月比143.0个月)(Z=-2.165,P=0.030)在睾丸复位固定术组和睾丸切除术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发病时长(OR=1.033,P<0.001)、精索扭转度数(OR=1.004,P<0.001)和MPV(OR=1.662,P=0.044)与睾丸丢失均呈正相关。分析发病时长为>6~<51 h的患儿的发病时长、精索扭转度数和MPV的ROC曲线,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755、0.629。在睾丸萎缩组和睾丸非萎缩组的对比中,组间仅MP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0.5) fL比(9.8±0.5) fL](t=2.426,P=0.022)。ROC曲线分析提示,MPV预测睾丸萎缩的截断值为9.9 fL,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0.6%,AUC为0.752。结论发病时长、精索扭转度数和MPV可作为术中睾丸活性的预测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早期预测和判断睾丸扭转所致的睾丸坏死。此外,43.3%保留了扭转睾丸的患儿在睾丸复位固定术后最终发生了睾丸萎缩,而MPV可能是扭转睾丸保留后发生萎缩的预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患者早期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与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入院的PCAS病例。纳入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超过12 h的患者共151例。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0~6 h MAP与受试者预后的关联性及关联性强度;通过卡方检验明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时间加权平均动脉压(TWA-MAP)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83.25±13.69)mmHg vs (77.06±18.37)mmHg,P= 0.042;ROSC后最初的6 h内的TWA-MAP值处于71~80 mmHg(1 mmHg=0.133 kPa)组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明显优于TWA-MAP小于70 mmHg的患者(11% vs 37%,P=0.009);且TWA-MAP大于70 mmHg与大于65 mmHg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但TWA-MAP大于70 mmHg对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影响显著(OR=4.11,95% CI:1.34~12.66,P=0.014);在TWA-MAP达到了70 mmHg以上的患者中,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显著高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组的患者(48% vs 24%,P=0.010 )。结论在PCAS的6 h内保持TWA-MAP大于70 mmHg有利于改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