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可吸收支架的植入对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所纳入25例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植入药物可吸收支架患者(支架组)和25例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未进行可吸收支架植入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者症状、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跛行距离及通畅率。术前及术后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术前与术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通畅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支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踝肱指数值较术前显著增高(0.18±0.11与0.85±0.15,t=18.5,P<0.05;0.22±0.15与0.87±0.10,t=20.8,P<0.05),卢瑟福分级显著降低[(4.66±0.21)级与(2.10±0.11)级,t=9.2,P<0.05;(4.58±0.33)级与(2.3±0.22)级,t=12.9,P<0.05],跛行距离显著增加[(27±8)m与(300±43)m,t=20.8,P<0.05;(42±14)m与(320±18)m,t=32.6,P<0.05]。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术前踝肱指数值及术后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支架组患者及对照组踝肱指数(0.72±0.03 与0.54±0.12;t=10.2, P<0.05)、卢瑟福分级[(1.72±0.17)级与(3.23±0.22)级;t=12.8,P<0.05]及跛行距离(580.00±137.00)m与(267.00±54.00)m;t=8.2, P<0.05],支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架组6个月的通畅率为68%(17/25),优于普通球囊扩张组的通畅率56%(14/25)。结论植入药物可吸收支架可以明显改善接受动脉球囊扩张手术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膝下病变 药物可吸收支架
  • 简介:摘要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因具有能够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在造成的冠状动脉金属化等优势,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4次变革。近年来,来自中国的BRS数据陆续发布。国产首个BRS于2019年2月上市后,已开始在国内医院应用。为使此项新技术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获得规范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51位国内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BRS临床研究循证证据和欧美专家共识的相关推荐,特拟定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对BRS的适用范围、临床使用流程、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者的培训、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及随访等给出了建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n=30)和队列2(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 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首次人体试验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