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阴道毛滴虫病系由阴道毛滴虫所致的性传播感染,可同时累及生殖道及泌尿道,引起阴道炎、尿道炎、膀胱炎或无症状,常与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淋病并存。阴道毛滴虫病可导致不良生殖健康结局。持续性阴道毛滴虫病已经在我国出现,并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阴道分泌物悬液显微镜检查或核酸扩增等诊断。治疗方案包括甲硝唑2 g顿服或替硝唑2 g顿服,需要对患者的性伴同时治疗,对持续性阴道毛滴虫病需要应用高剂量或超高剂量替硝唑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西毛郁金野生资源蕴藏量和人工栽培情况,为广西毛郁金的种质资源保存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检索、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毛郁金资源地理分布特点、生长特性和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野生毛郁金适应性强,在石灰岩山区、土山丘陵和平原均有分布,通常生于山脚下、溪沟边、田边和路边,对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及覆盖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多分布于林缘和灌草丛中;野生毛郁金的生境因人类开垦遭受破坏,较少进行毛郁金人工栽培。结论系统摸清了广西毛郁金的野生资源地理分布特点、生长特性和种群特征,为毛郁金的种质资源保存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窦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骶尾部藏毛窦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15例行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结果18例行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经一次手术治愈。15例行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均痊愈,其中5例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或坏死延迟愈合,均经常规换药引流后愈合。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愈合时间较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短[(19±7) d比(37±12) d,t=6.556, P<0.01]。袋形缝合术组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5.6%,Limberg皮瓣转移术组术后无1例复发,2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与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均可有效治疗藏毛窦,对于复杂性和复发病例尽可能选择皮瓣转移技术。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颈部毛母细胞癌影像表现一例。患者男,36岁,CT表现为左侧颈部皮下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呈快进快出型。MRI表现为左侧颈部皮下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其内多发类圆形出血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其内纤维分隔延迟强化。病理诊断为毛母细胞癌。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发现左眼内眦灰褐色肿物半年患者就诊眼科,行左眼眼睑肿物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肿物囊壁由角化的层状鳞状上皮构成,内部由胞质丰富淡染的毛发上皮细胞组成,内部有多个角囊肿形成,诊断为左眼睑毛鞘棘皮瘤。术后随访2年未复发。(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27-228)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替硝唑、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9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均采取替硝唑治疗,另选取同期29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甲硝唑,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28/29)与对照组79.31%(23/29)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1/29),显著低于对照组20.69(6/29),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给予滴虫性阴道炎患者替硝唑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硝唑,且替硝唑治疗不易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究毛母细胞瘤皮肤镜结构特征,为临床诊断毛母细胞瘤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5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毛母细胞瘤患者皮肤镜数据资料,分析其镜下结构特征。结果根据肉眼观察有无色素,将毛母细胞瘤分为色素型(3例)和无色素型(2例)两类。在3例色素型毛母细胞瘤中,皮肤镜下可见蓝灰色卵圆形巢(3例)、分支状血管(2例)、蓝灰色小球(2例)、亮白色无结构区(2例)、同心性结构(1例)、溃疡(1例),均无黄白色均质结构。2例无色素型毛母细胞瘤中,皮肤镜下可见分支状血管2例、黄白色均质结构2例、亮白色无结构区2例,蓝灰色小球1例,均未见溃疡及蓝灰色卵圆形巢。结论色素型与无色素型毛母细胞瘤具有不同的皮肤镜特征,皮肤镜可以为毛母细胞瘤提供初步的诊断线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婴儿毛息肉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3例婴儿毛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1∶2.25;年龄为出生3 h至1岁,中位年龄1月龄。13例患儿中12例因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而被发现。所有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辅助下鼻咽部肿物等离子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根蒂位于鼻咽侧壁8例;软腭与扁桃体腭咽弓上极交界处1例;舌根部1例;食道入口1例;鼻中隔2例,其中1例合并口腔毛息肉,位于两门齿之间。术中根蒂处创面以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并彻底止血。结果13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12例患儿无复发,1例患儿术后2年纤维喉镜检查见右侧咽鼓管咽口肿物,考虑毛息肉复发,之后患儿失访。结论婴儿毛息肉为罕见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梗阻,早期诊断,尽早彻底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简介:摘要毛燮均教授1935年撰写了关于中国牙医教育的报告,从1948至1950年先后发表3篇包含“发展牙科为口腔医学”教育思想的文章,并在1950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主任时提出将牙医学系更名为口腔医学系,呈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教育部成功备案。次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口腔科学会,之后全国医疗系统牙科陆续改为口腔科、牙医学系改为口腔医学系。牙医学更名为口腔医学,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了医学内容,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过程有待研究。本文基于毛燮均教授工作和留学经历,通过对档案、个人书信以及文献史料信息的挖掘,勾勒出毛燮均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经历了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生物学到融入医学,最终发展为口腔医学的过程,这一历史脉络的呈现有助于丰富我国口腔医学历史研究,便于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
简介:摘要外毛根鞘癌(trichilemmal carcinoma, TC)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外科治疗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复发,须重视首次外科手术治疗的彻底性。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至2014年收治的23例T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T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合理的诊治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眼睑和眉弓部毛母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入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1例眼睑及眉弓部毛母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31例患儿中男18例(58.0%),女13例(42.0%),中位就诊年龄3.5岁。肿块发生部位眉弓部14例,上睑10例,下睑5例,眼睑内眦部2例。病程20 d至1年。所有肿块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21例瘤体可见钙化,6例瘤体内可见点状血彩,12例瘤体周边可见血彩。4例行CT检查的肿块CT值20~622 HU,1例可见钙化。所有肿块行手术切除,未见复发。结论儿童眼睑及眉弓皮下结节应考虑毛母质瘤的可能。彩色多普勒对其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穿通型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2014—2020年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29例穿通型毛母质瘤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29例中男11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1∶1.64。发病年龄3个月至14岁10个月,中位发病年龄4.58岁。病程2个月至2年,平均8.72个月。发生穿通时间2 d到1年6个月,平均1.85个月。除1例外用鱼石脂治疗后破溃,3例局部搔抓或磕碰后破损,其余25例均无明确诱因自发破溃。自发病到肿物出现穿通的平均时间为6.87个月。发病部位:面部15例,侧颈部8例,上肢4例,头皮2例。临床上均表现为伴有皮肤结痂或溃疡的皮下质硬结节,其中溃疡型19例,皮角型8例,结痂型2例。肿物直径0.3~2.5 cm,平均1.2 cm。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浅中层,主要由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组成,其中19例表现为瘤体通过穿孔的表皮通道排出皮肤,穿通部位两侧表皮增生并向下凹陷延伸,形成上皮性隧道包绕肿瘤;4例表现为瘤体表面皮肤受压变薄及破溃;6例因手术表皮与瘤体分离,无法观察到穿通部位表现。皮损均予手术切除,术后随访无感染及复发。结论儿童穿通型毛母质瘤最易发生于面颈部,一般进展快,可分为溃疡型、皮角型及结痂型,组织学提示经表皮消除现象是穿通型毛母质瘤发生穿通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