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剖宫产手术产妇92例,按随机投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研究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两组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刻VAS评分、睡眠时间,统计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刻血清5-羟色胺、血清泌乳素浓度,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时刻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睡眠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血清5-羟色胺、血清泌乳素浓度水平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血清5-羟色胺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血清泌乳素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实施手术室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产后泌乳,值得推广。

  • 标签: 硬膜外自控镇痛 静脉镇痛 效果 不良反应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合理应用镇痛药控制术后疼痛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重要措施。国内外相关指南均推荐采用多模式镇痛、预防性镇痛、加强围术期目标导向全程镇痛管理等方法控制术后疼痛。但术后镇痛方式和/或镇痛药不合理应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部分患者对术后镇痛治疗的满意度不高。术前对患者进行镇痛方法和镇痛药使用相关知识教育、对临床相关科室医师加强术后疼痛治疗的继续教育、医院层面设立急性疼痛服务管理组,对提高术后镇痛满意度和合理应用镇痛药、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疼痛,手术后 镇痛 镇痛药
  • 作者: 周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8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3期
  • 机构: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重庆涪陵408000
  • 简介:随着国内二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剖宫产率越来越高,术后镇痛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剖宫产术后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在于:切口痛、子宫阵发性宫缩疼痛、炎性疼痛。剖宫产术后镇痛不佳属于产妇对产科护理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导致有害信号持续传入,增加疼痛的敏感性,逐渐从急性疼痛进展为慢性疼痛。持续性疼痛会兴奋产妇交感神经系统,进而产生高血压、紧张等生理变化,使产生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出现睡眠障碍,对产妇术后恢复以及母乳喂养产生影响。故术后应用合理镇痛模式十分重要。

  • 标签: 剖宫产;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晚期癌症居家患者的一般情况、癌性疼痛情况、镇痛情况及镇痛效果,分析影响晚期癌症患者镇痛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38例初诊癌痛患者进行镇痛情况及镇痛满意度横断面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描述性统计方法用于分析患者癌痛情况、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疼痛控制情况;Chi-square test用于癌痛治疗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8例患者平均疼痛NRS得分7分,轻度疼痛5例(3.63%),中度疼痛61例(44.20%),重度疼痛72例(52.17%)。138例患者中109例既往接受过镇痛治疗,其中59例(54.13%)患者对镇痛治疗效果满意,50例(45.87%)患者不满意。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和疼痛管理指数(pain management index, PMI)与镇痛满意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癌痛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及PMI与镇痛满意度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值得重视。虽然癌痛患者的阿片类药物使用比例上升,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镇痛治疗不足,居家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应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关注。

  • 标签: 癌症 癌痛 镇痛药 疼痛管理指数 吗啡
  • 作者: 李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401520
  • 简介:分娩是每个产妇必经的生理过程,分娩疼痛是生理性存在的事实,若疼痛非常剧烈则可能会影响母婴结局。实施分娩镇痛有利于帮助产妇降低疼痛感,提升自然分娩率。但是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产妇的使用分娩镇痛的人数较少,剖宫产率较高。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医疗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产妇选了镇痛分娩。但是,单纯的给予镇痛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在产妇分娩的整个过程中还应当给予全面的管理护理,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分娩过程顺利进行。

  • 标签: 产程;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与静脉镇痛在胃癌根治性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胃癌根治术中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术后24 h疼痛评分,次要结果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有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英文4篇,中文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脉镇痛组相比,硬膜外镇痛组术后24 h静息状态(WMD=-0.74,95%CI:-1.35~-0.13,P=0.02)、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较低(WMD=-1.5,95%CI:-1.95~-1.05,P<0.001),术后恶心、呕吐(RR=0.32,95%CI: 0.18~0.58,P<0.00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病率(RR=0.50,95%CI:0.29~0.85,P=0.01)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7,95%CI:0.38~1.96,P=0.73),但低血压的发生高于静脉镇痛组(RR=3.27,95%CI:1.28~8.32,P=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WMD=-14.01,95%CI:-22.85~-5.17,P=0.002)、术后住院时间(WMD=-0.69,95%CI:-0.90~-0.49,P<0.001)均短于静脉镇痛组。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镇痛的选择,硬膜外镇痛无论是静息还是动态时镇痛效果均优于静脉镇痛,虽会增加术后低血压发病率,但与肺部并发症、恶心呕吐的等并发症减少有关,并且具有促进胃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

  • 标签: 胃肿瘤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胃切除术 硬膜外镇痛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检索语种为英文。收集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指标包括: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率;新生儿出生1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由2位研究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1 578例孕产妇,其中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794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组784例。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相比,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孕产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升高(P<0.05),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瘙痒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1及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但在严密监测下使用,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哌啶类 镇痛,病人控制 镇痛,硬膜外 分娩疼痛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分娩会对产妇产生严重的疼痛,许多产妇希望在分娩过程中进行疼痛管理,但分娩镇痛有其医学适应证。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产妇的要求是一个充分的医疗指征,以减轻分娩期间的疼痛。硬膜外镇痛越来越多被用于分娩中的疼痛缓解。母乳喂养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母乳喂养对婴儿在短期和长期内的益处现在已得到充分证实。尽管目前分娩时已广泛使用硬膜外镇痛,但产科和麻醉提供者尚未就分娩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达成共识。本文旨在阐述分娩时镇痛与母乳喂养的关系。

  • 标签: 硬膜外镇痛 母乳喂养 分娩阵痛
  • 简介:摘要探讨初产妇使用分娩镇痛仪、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两种不同分娩镇痛形式的相关临床效果。研究发现,分娩镇痛仪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更优;分娩镇痛仪组的出血量相对少于腰硬联合阻滞组;分娩镇痛仪组的并发症以软产道裂伤为主,而腰硬联合阻滞组以继发性宫缩乏力为主。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仍为分娩镇痛首选;分娩镇痛仪作为无创性操作,其优势为操作方便、无需麻醉医师观察,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初产妇 分娩镇痛仪 分娩镇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药物方案在神经外科患儿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行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患儿160例,年龄7~12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4组:对照组(C组)、芬太尼组(F组)、吗啡组(M组)和曲马多组(T组),每组40例。术后连接PCA镇痛泵,药物配置:C组为生理盐水;F组负荷剂量芬太尼0.5 µg/kg,背景剂量0.1~0.2 µg·kg-1·h-1,单次冲击剂量0.1~0.2 µg/kg;M组负荷剂量吗啡40~50 µg/kg,背景剂量1~4 µg·kg-1·h-1,单次冲击剂量10~20 µg/kg;T组负荷剂量曲马多500 µg/kg,背景剂量100~400 µg·kg-1·h-1,单次冲击剂量100~200 µg/kg。所有镇痛药加生理盐水配至总量100 ml,其中加昂丹司琼0.4 mg/kg。单次冲击剂量锁定时间15 min。术后1、2、4、8、16、24、36、48 h对4组患儿使用Wong-Baker Facial Scale(WBFS评分)及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意识改变、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4、8、16 h,C组WBFS评分、NRS评分高于T组、F组、M组(P<0.05),M组WBFS评分、NRS评分低于F组、T组(P<0.05)。术后48 h,T组恶心和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M组、F组(P<0.05)。F组与M组PCA泵药物平均使用总量低于T组(P<0.05),术后48 h C组补救镇痛率高于F组、M组、T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枕骨开颅术[比值比(odds ratio, OR)=0.295,95%CI 0.093~0.937,P=0.038],M组镇痛方案(OR=0.114,95%CI 0.022~0.599,P=0.010)为降低中重度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 Intensity, POPI)风险的保护因素。结论7~12岁神经外科手术术后患儿术后48 h使用PCA镇痛镇痛,吗啡镇痛安全、有效,效果最好,且不增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学龄儿童 神经外科 术后镇痛
  • 作者: 李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401520
  • 简介:分娩主要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个体的整个过程,是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分娩疼痛是分娩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但部分产妇可能因为对分娩相关知识不了解、体质敏感等原因其造成在分娩过程中产生过于强烈的疼痛感。在高强度的疼痛刺激下,产妇容易出现过度通气,进而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等症状,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减轻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保证生殖健康,是妇产科医学中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医师对分娩镇痛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分娩镇痛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类和药物类手段,其中药物类分娩镇痛可分为静脉分娩镇痛、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两种类型。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因其镇痛效果良好、安全较高、对胎儿基本无影响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家庭的欢迎,成为分娩镇痛的首选方式。

  • 标签: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
  • 作者: 魏李梅,姚敏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1-17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3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产科,福建三明365000
  • 简介:目的:分析护硬膜外分娩镇痛与发热的关系。方法:在医院内选择900例分娩产妇,同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镇痛组与对照组,其中镇痛组450例,对照组450例。2组孕妇年龄、孕周、阴道检查次数、破膜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镇痛组的患者在产时发热情况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的病人,身体恢复情况也较为良好。(P>0.05)结论:镇痛组的总产程长于对照组,硬膜外分娩镇痛与发热具有直接关系,可以减轻产妇在产后出现的疼痛现象,可以在产科临床当中推广并应用。

  • 标签: 分娩镇痛;硬膜外;发热;人工破膜
  • 简介:摘要耳穴疗法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优势,在不同性质和部位的疼痛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耳穴疗法镇痛的作用机制、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归纳了耳穴疗法镇痛的干预方式,包括耳针、耳穴贴压、耳穴放血、耳穴注射和耳穴综合疗法等,以期为今后耳穴疗法镇痛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耳穴疗法 镇痛 疼痛 综述
  • 作者: 张利东 徐建国 王国林 马虹 闵苏 缪长虹 左明章 杨建军 刘克玄 袁红斌 鲍红光 顾连兵 孙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南京 21000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30005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400016,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北京医院麻醉科 10073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45000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广州 510515,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 200071,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麻醉疼痛科 210006,江苏省肿瘤医院 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210009,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21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癌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组(HV组)和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组(HI),每组30例。HV组静脉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HI组鞘内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0 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 h、4 h、24 h、48 h、10 d,采用数字分级评分(NRS)评估两组镇痛效果;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爆发痛(BTP)的发生次数;采用Ramsay评分对患者镇静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4+/CD8+细胞活性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0 d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HI组患者NRS评分、BTP、Ramsay评分和PSQI评分与H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S:t=0.45,0.91,0.52,1.19,0.97,1.92;BTP:t=0.34,1.88,0.86,1.71,1.22,0.76;Ramsay:t=0.56,0.46,0.63,0.22,0.99,0.14;PSQI:t=0.86,1.25,1.46,1.05,0.57,1.93;均P >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D3+、CD4+和CD4+/CD8+细胞活性均升高,且HI组均高于H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3+:t=3.72,3.12,2.85,3.13,2.44;CD4+:t=3.62,2.45,3.31,3.19,2.70;CD4+/CD8+:t=3.10,2.74,2.83,3.24,3.41;均P < 0.05)。HI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7/30),稍低于HV组的26.00%(1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P=0.100)。。结论氢吗啡酮鞘内给药相比于静脉给药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可以有效镇痛,降低爆发痛发生次数,提高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可以改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 标签: 癌性疼痛 疼痛,顽固性 氢吗啡酮 镇痛,病人控制 睡眠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比较肩关节镜手术(ASS)后局部麻醉药肌间沟阻滞和关节腔内阻滞以及口服镇痛药物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n=47)在全麻诱导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P组(n=33)在伤口缝合后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L组(n=28)在伤口缝合后接受关节腔内局麻阻滞;N组(n=43)不进行处理。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的主要指标结果为NRS评分,次要指标结果包括在手术期间和在PACU期间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手术过程中使用非阿片类药物的比例、手术结束24 h内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比例、情绪评分、术后吸氧率、镇痛的满意度。结果在PACU期间,A组与P组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显著低于L组与N组(P<0.05);术中A组和P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显著低于L组与N组,使用非阿片类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L组与N组(P<0.05)。在离开PACU之后24 h内,各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NV比例、需要氧气支持比例、情绪评分得分、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度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ASS早期获得了较好的镇痛。关节腔内局麻阻滞似乎没有优势。常规口服镇痛药物可在术后24 h内缓解痛。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手术 肌间沟臂神经丛阻滞 麻醉
  • 简介:摘要根据镇静水平可将麻醉深度细分为轻度、中度、深度镇静/镇痛及全身麻醉4级,其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依次为80~90、70~80、60~70、40~60。如果将全身麻醉向镇静镇痛升级,就可使麻醉安全有大的提升。由于镇静和镇痛药物的多元化及神经阻滞的发展,镇静镇痛效果进一步优化,从而可取代全身麻醉。尽管深度镇静镇痛优于全麻,但麻醉风险依然同样存在。术前应准备好风险防治措施,术后应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镇静 镇痛 全身麻醉 细化 优化
  • 简介:摘要随着日间手术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如何对日间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镇痛措施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快速康复外科(ERAS)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一系列具有循证依据的改良措施,从而减少创伤应激、加速患者康复的方法。充分镇痛作为ERAS的关键部分,可改善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疼痛评分,有利于患者早日活动,发挥最优的镇痛效果。基于此,笔者对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策略及充分镇痛在ERAS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述评。

  • 标签: 镇痛 疼痛,手术后 日间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术后疼痛常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应激反应,延迟术后康复。良好的术后疼痛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临床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有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对乙酰氨基酚、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等。文章描述了以上药物各自的特点、副作用、用法用量以及应用现状。阿片类药物是最常用的全身镇痛药物,但需关注其副作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时)。NSAID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多模式镇痛中最常用的非阿片药物,临床使用时需注意其禁忌证和潜在危害。围手术期使用氯胺酮可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但大剂量使用容易产生精神症状。右美托咪定与阿片类药物复合用于自控静脉镇痛可改善镇痛效果,右美托咪定用作局麻药佐剂可延长外周神经阻滞的时间,但需注意其镇静和循环副作用。合理联合使用上述药物,有望进一步降低药物相关副作用,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同药物镇痛对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 标签: 术后镇痛 阿片类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 氯胺酮 右美托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