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瓷修复体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口腔修复的62例(74颗牙)患者,按照就诊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1例38颗牙给予金属烤瓷修复体进行修复,观察组31例36颗牙给予全瓷修复体进行修复,比较两组边缘适合性、修复体折断及修复体崩瓷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6.32%(29/38),P<0.05。观察组修复体折断、修复体崩瓷发生率为2.78%(1/36),低于对照组的23.68%(9/38),P<0.05。结论口腔修复中应用全瓷修复体可以有效降低修复体折断、崩瓷的风险性,并提高边缘的适合性。
简介:摘要随着全瓷材料和微创修复理念的发展,全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粘接是影响全瓷修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粘接不仅能为全瓷修复体提供固位和抗力,还能增强修复体边缘封闭、提高修复体美观效果。做好全瓷修复粘接需要3个重要环节:全瓷修复体组织面的粘接处理、预备体表面牙体硬组织的粘接处理以及根据修复体类型正确选择粘接用水门汀。
简介:摘要随着全瓷材料和微创修复理念的发展,全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全瓷修复体的抛光是影响修复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抛光不仅能为全瓷修复体提供光洁的表面和外观,还能降低对对牙体硬组织的磨损、减少修复体表面菌斑聚集、避免裂纹扩展、提高修复体强度和美观性。做好全瓷修复体的抛光需要3个重要的环节:抛光工具的合理选择、抛光参数的正确设定、抛光步骤的严格遵循。
简介:摘要生长板是软骨内成骨的发育中心,在形态和功能上可分为静息带、增殖带、前肥大带与肥大带。生长板损伤常导致儿童肢体长度差异和成角畸形等骨骼生长缺陷。目前的矫形手术损伤较大且效果有限,尚缺乏有效的生物疗法。动物模型的生长板损伤后修复的细胞与分子事件可分为4个阶段:炎症期、成纤维期、成骨期与重塑期。现有研究表明,参与上述过程调控的相关分子,如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促有丝分裂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以及调节成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蛋白均参与生长板损伤修复的调节。对生长板损伤修复机制的探究可能为生物疗法的研发提供新的靶标。此外,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尤其是间充质细胞的应用也为生长板损伤修复提供潜在的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评估微贴面在前牙微创修复的效果。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瓷贴面关闭中切牙间隙或者前牙切角缺损患者15例(28个患牙),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18~44岁,平均29岁。微贴面组(12个患牙)和超薄瓷贴面组(16个患牙)修复后,28个患牙术后随访1年以上,在颜色匹配度、修复体完整度、边缘适合度和牙龈健康状况4个方面和患者自身满意度分别评估。所有患者的贴面均无脱落情况。两组患者修复体完整性、颜色、边缘密合性、牙龈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美观度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瓷微贴面与微创超薄瓷贴面技术均是前牙美学修复的可靠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可吸收板用于眼眶骨折修复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眼眶骨折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修复材料Medpor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手术,观察组则采用可吸收板进行手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复视分级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2%(47/51)高于对照组的76.5%(39/51)(χ2=4.74,P=0.029)。术前1 d、术后1周复视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1.56,P=0.853、0.130);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复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00、-2.95,P=0.003、0.003)。观察组近立体视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较对照组恢复程度更高(χ2=3.96、4.55,P=0.047、0.033);观察组恢复得更快(χ2=-3.46,P=0.001)。结论可吸收板修复眼眶骨折可显著改善复视及双眼立体视功能。
简介:摘要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但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的操作和应用缺乏参考标准,制订椅旁CAD/CAM全瓷修复技术指南势在必行。因此,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撰写此推荐性应用指南,内容包括适应证的选择、牙体的预备、光学印模的制取等关键步骤。本指南旨在通过推荐椅旁CAD/CAM全瓷修复技术的标准操作流程,提高椅旁CAD/CAM全瓷修复的质量和长期成功率。
简介:摘要对1例美学修复病例使用数字化美学设计指导美学蜡型制作,通过美学蜡型与研究模型的数据拟合,设计牙体预备导板并进行三维打印,配合显微牙体预备等技术进行上前牙微创修复,术后及术后1年效果良好,改善了患者的前牙美观,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牙邻颌面缺损患者应用热压铸瓷嵌体、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氧化铝陶瓷嵌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口腔科收治的牙邻颌面缺损患者120例(159颗牙),依据修复方案随机分组,其中采用热压铸瓷嵌体方案治疗50颗,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方案治疗55颗,氧化铝陶瓷嵌体方案治疗54颗。开展平均12个月的随访,从修复体磨损、修复体颜色、基牙继发龋、边缘密合度、修复体形态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2个月随访发现,三组在基牙继发龋、边缘密合度方面,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压铸瓷嵌体组修复体颜色修复有效率为100%(50/50),高于二氧化锆全瓷嵌体组(74.55%,41/55)及氧化铝陶瓷嵌体组(83.33%,4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体形态方面,二氧化锆全瓷嵌体组为100%(55/55),高于热压铸瓷嵌体组(94.00%,47/50)及氧化铝陶瓷嵌体组(94.44%,51/54),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体磨损方面,二氧化锆全瓷嵌体组为100%(55/55),高于热压铸瓷嵌体组(78.00%,39/50)及氧化铝陶瓷嵌体组(83.33%,4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口腔科收治的牙邻颌面缺损患者,采用热压铸瓷嵌体方案、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方案、氧化铝陶瓷嵌体方案修复治疗,在边缘密合度、基牙继发龋方面效果均较显著;但热压铸瓷嵌体方案在修复体颜色方面更为理想,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方案在修复体形态、修复体磨损方面效果更为理想。临床可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特征,对不同的全瓷材料做出个性化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降解镁合金接骨板修复新西兰兔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镁合金接骨板组及钛合金接骨板组,分别采用镁合金接骨板及钛合金接骨板进行骨折固定,术后各组进行X线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血液学检查,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镁合金接骨板组比钛合金接骨板组骨痂形成更明显;病理学检查显示镁合金接骨板组骨痂形成比钛合金接骨板组更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镁合金接骨板组局部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比钛合金接骨板组更为明显;血液学结果显示术前两组兔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17±6.71)、(23.33±4.63) U/L,t=1.152,P>0.05],镁合金接骨板组术前与术后ALT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7.17±6.71)、(27.67±6.35) U/L,t=-0.120,P>0.05],术前两组兔肌酐(CRE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83±11.07)、(122.17±18.95) μmol/L,t=0.074,P>0.05],镁合金接骨板组术前与术后CREA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22.83±11.07)、(126.67±10.76) μmol/L,t=-2.395,P>0.05]。结论镁合金接骨板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逐渐降解,在降解过程中可促进骨折周围骨痂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D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外泌体(Exos)修复骺板缺损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超离心提取鼠BMSCs来源的Exos,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的Exos(PLGA-Exos)支架,扫描电镜对支架进行表征。提取鼠软骨细胞,探究PLGA-Exos/RAW264.7细胞/软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及软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A、B、C 3组,构建胫骨近端骺板缺损模型,将PLGA负载的BMSCs-Exos缓释棒(A组)及无Exos负载的PLGA棒(B组)分别填塞于骺板缺损区,C组为对照组(无填塞)。术后6周获取鼠胫骨标本,通过影像学X线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巨噬细胞表型蛋白[M1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Arg-1]染色,评估骺板缺损的修复效果。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LGAs支架为三维多孔结构,孔隙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连通性。Exos被成功加载至PLGA中。PCR结果发现,在炎症微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高表达M2表型蛋白Arg-1(7.12±1.01比1.00±0.03,t=10.47,P<0.01),且促进软骨细胞COL-2及Sox9基因mRNA表达(8.25±0.74比1.00±0.12,t=16.84,P<0.01;4.64±0.16比1.00±0.01,t=38.64,P<0.01)。术后6周胫骨标本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显示,A组骺板缺损区可见结构致密、与正常骺板结构及功能相似新生透明软骨组织,B组骺板缺损区新生组织由大量的纤维组织及少量的透明软骨组成,C组骺板缺损区骨桥形成。骺板损伤区巨噬细胞相关的表型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M2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Arg-1染色呈阳性显色反应,M1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iNOS染色为阴性;B组少量细胞质基质被Arg-1抗体染为弱阳性,iNOS染色为阴性;C组Arg-1抗体染色为阴性,而iNO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在炎症微环境中,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编程,促进骺板缺损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半月板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ce Library及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关节镜联合PRP修复半月板和单纯关节镜修复半月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临床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Cochrane系统评价工具评估文献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1篇相关文献。结果显示:PRP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MD)= -0.92,I2=99%,95%置信区间(CI)(-1.54,-0.30),P=0.004];PRP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LK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5.69,I2=86%,95%CI(2.19,9.19),P=0.001];PRP组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 -5.90,I2=74%,95%CI(-9.68,-2.12),P=0.002];PRP组半月板修复失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44,I2=0%,95%CI(0.21,0.90),P=0.02]。结论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半月板损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但纳入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各研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样本量小,相关评价指标比较分散,试验设计不够严谨,仍需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量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修复联合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LMPR慢性撕脱合并ACL撕裂患者33例,男30例,女3例;年龄(27.7±7.5)岁(范围17~45岁)。由同一术者施行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自体腘绳肌腱ACL解剖单束重建术,随访2年以上。根据二次关节镜下探查结果评估半月板愈合,根据Lysholm和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主观功能,根据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客观稳定性,根据矢状面MRI上胫骨前移距离评估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以术前胫骨前移距离进行分组,前移至少6 mm者(前移阳性组)18例,前移小于6 mm者(前移阴性组)15例,比较术前及术后2年两组患者胫骨前移距离及其降低程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7.5±4.0)个月(范围24~39个月)。LMPR完全愈合23例(70%)、部分愈合9例(27%)、不愈合1例(3%)。Lysholm评分由(60.4±13.6)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82.7±11.1)分、术后2年的(91.4±9.1)分(F=155.996,P<0.001);Tegner评分由3(2,5)分[M(P25,P75)]提高至术后1年的4(3,5)分、术后2年的6(4,6)分(χ2=47.791,P<0.001)。KT-1000侧侧差值由(9.1±3.3)mm降低至(2.0±1.7)mm(t=11.197,P<0.001);轴移试验由Ⅰ度10例、Ⅱ度20例、Ⅲ度3例改善至正常30例、Ⅰ度3例(U=5.161,P<0.001)。胫骨前移距离由(5.7±3.9)mm减少至(3.5±3.2)mm(t=3.530,P=0.001)。术后2年,前移阳性组的胫骨前移由(8.7±1.8)mm下降至(5.0±3.3)mm(t=4.765,P<0.001),前移阴性组的胫骨前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0,P=0.695)。前移阳性组胫骨前移下降幅度为(3.7±3.3)mm,大于前移阴性组的(0.3±2.8)mm(t=3.115,P=0.004)。结论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联合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术后2年半月板愈合率高;膝关节主观功能及客观稳定性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术前胫骨前移≥6 mm患者的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